从出版社看出版跟风现象

2019-03-21 13:08
传媒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图书市场畅销书热点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当一本书变得红火,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拥有广泛的读者时,其他出版社会迅速跟进,有创新、有很少创新或完全不创新地出一些与被跟风图书或内容,或形式,或创意,或操作理念相似不相同的图书,这种行为就是“出版跟风”。出版跟风现象在出版界很早就有,2003、2004年更是成为热烈讨论的话题,近些年,讨论的热度似乎逐渐冷却,但出版跟风的现象却没有随之沉寂下来,这一问题依然需要重视。

一、出版社参与出版跟风的起因

出版跟风现象盛行,特别是只为追名逐利的跟风盛行,第一个要负责的是出版社无疑。为什么出版跟风如此泛滥,从出版社角度思考,本文试着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利益驱使是出版跟风现象存在的最根本原因

经济利益的驱使是跟风现象存在最主要的原因。一本畅销书的成功,除了图书发行前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进行市场调查、选题策划、组稿编辑、排版印刷、发行流通外,还需要后期大量的宣传与营销,没有一定的实力和能耐是很难做到的。当前图书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出版社生存不易,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能够获利,出版跟风这种可以消耗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的捷径,对不少出版社来说都是难以抵制其诱惑的。

(二)不具有主动开辟市场的能力是出版社跟风的重要原因

不具备主动开辟市场的能力,也是一些出版社跟风的原因之一。无法主动开辟市场,只能“见机行事”。众所周知,当社会上出现值得关注的热点时,对热点感兴趣的读者必然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热点,但并非所有的热点都适合做图书的选题,更多的热点不过是昙花一现,可能不等出版社拿出成书,读者早已经转移注意,不再关注了,可见“见机行事”整天追着热点也并非易事。热点难以把握,又无法具有主动开辟市场的能力,就只能跟着其他出版社的后面捡拾其他出版社用过的选题或创意。

(三)出版社缺乏品牌意识是出版社跟风的又一重要原因

有些出版社缺乏明确的品牌定位,目光短浅,没有长期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看哪边得利了就往哪边蹭,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时时刻刻追随着他人的脚步,以至于迷失了出版社自身发展的方向。丝毫不顾及自己自身的能力,遇到热门的选题、不错的热点就出书,广泛撒网,出版的图书五花八门,全无品牌特色。

二、出版跟风对出版社的影响

对于出版跟风的评价,无论在学界还是在业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出版跟风其实有利有弊。

(一)跟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1.“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良性竞争,共同进步

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之间的竞争,可以说是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话”。中华书局成立之初,经常模仿着商务印书馆出一些类似选题的图书,但这种类似并不是简单的跟风模仿,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创新,既弥补了前者的缺陷与不足,在实用方面更是有所超越。自从中华书局出现后,激烈的竞争下,“不拘小节”的商务印书馆开始注重出版图书的质量。就此,两家出版社在这般竞争中实现了共同的进步。

2.低投入,高收益

一本畅销书的成功,不但需要出版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跟风生产出来的图书,因为可以搭乘畅销书的“顺风车”,不仅节省了不少的时间,更为出版社减少了市场调查、选题策划、宣传营销等步骤的投入成本,甚至可以实现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二)跟风给出版社带来的更多是不利的影响

1.破坏出版社形象

为挣快钱而“生产”的图书,难以做到精心打磨,质量难以保障,甚至有部分图书是东拼西凑的“假书”,势必给读者造成非常差的阅读体验,对出版社的形象造成严重影响。读者花钱却得不到满意的服务,甚至还有可能读到的是错字连篇的“伪书”,读者必将大量“流失”。

2.图书积压,恶性循环

如今的图书市场依然是一个“内容为王”的市场。当一本畅销书获得不小的经济效益时,势必有许多出版社迅速跟进,推出大量类似的图书,其中有大部分为蹭热度的“快餐书”。这些书在进入市场之后,很容易造成图书积压。库存的图书占用了出版社的大部分流动资金,而这部分图书的长时间积压不仅会造成出版社的资金无法回笼,还会产生不小的库存成本。出版社缺乏资金,新的图书的质量就难以保障,形成恶性循环。

三、从出版跟风现象谈现代出版对出版社的要求

对于搭便车、跟风、赶时髦,虽是出版社难以避免的,但只可偶尔为之,更为切实之计应该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能力,独立策划原创选题,突出自身的特色。

(一)要有推陈出新的创新意识

《秘密花园》的一炮走红,各出版社迅速跟进,一时间各种填色书层出不穷。但,这些填色书的销量上并不尽如人意。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填色书只不过是完全复制了《秘密花园》的模式,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没有创新与发展,自然无法超越前辈。图书市场讲究“内容为王”。出版物内容的创新是出版创新的根本。内容创新,不光可以是别人未涉足的新的领域,也可以是在别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修正和补充;更可以是打破了约定俗成的看法,有独特的认识。

“好马配好鞍”,一本好书,除了内容上乘外,必须还应该有出色的外在形式。无人不知的畅销书《杜拉拉升职记》,就曾因封面问题滞销。出版社原想主要读者群会是女性,想主打时尚特点,最初封面是一个女人的大腿,穿着高跟鞋和穿短裙。但后来却接到男读者的反馈说因为封面有些“露骨”,拿着这本书在地铁上都不好意思看,更不敢向同事推荐。出版社果断更换了封面,之前略“色情”的感觉被积极向上所代替,情况才有所好转。可见一本书形式的设计与创新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打造出版社自己的品牌

对于图书市场来说,品牌意味着竞争力;对于出版者来说,品牌意味着效益和生命。出版社唯有打造自己的品牌,坚守自己的品牌定位,清醒地对待图书市场上所谓的“热点”“潮流”,不盲目地随风奔走,不人云亦云,做有自己品牌特色的精品图书,保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图书市场长久地生存发展下去。

(三)要有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出版人才

在我国,有些出版社并非缺乏创新意识,而是苦于缺乏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没有能力创新,只能跟随着“出版潮流”随波逐流。当前,出版业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对于出版社而言,想要实现创新,就必须想办法引入或培养一大批创新型编辑出版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实施创新人才战略,认识创新人才在出版社竞争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四)加强自我防范

出版社通过自我创新、打造品牌,在激烈的图书市场中努力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出一些对读者产生强烈影响的图书,甚至是畅销书。一旦出版的图书获得成功,就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出版社想要分食这一块诱人的奶酪。完全遏制出版跟风现象的发生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品牌图书生产者要想摆脱跟风的困扰,除了始终保持高质量的出版工作外,还可以寻求商标注册来进行自我保护,一旦被抄袭或被跟风,可以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虽然出版跟风现象并非全由出版社本身的问题所引起,与出版行业的管理体制、出版环境、法律法规不健全均有联系,但出版社作为出版跟风的行为发起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跟风有利有弊,但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唯有用心做书,潜心修书,费心打造品牌,以自身的特色吸引读者、打动读者,到底酒香是不怕巷子深的。

猜你喜欢
图书市场畅销书热点
热点
24小时完成的畅销书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好策划可以撬动图书市场
新媒体环境下图书营销新策略
畅销书架
畅销书架
热点
畅销书为何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