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2019-03-21 13:08
传媒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师生微信图书馆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1483)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社会的基石,阅读是教育的基础。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服务师生阅读的基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是其功能和价值的体现。2018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法》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当通过开展阅读指导、读书交流、演讲诵读、图书互换共享等活动,推广全民阅读。”可见,阅读推广作为全面阅读的重要举措已然成为图书馆的核心工作。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阅读推广服务正是迸发图书馆机体活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实践中实现了模式创新,如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广、发起共读模式、搭建共享空间等,对接时代发展要求和师生的阅读服务需求紧密相连,为读者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高校图书馆更应谋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思维和新方法,推动阅读推广的常态化、人性化和规范化,以促进高校师生培养阅读兴趣、形成阅读习惯,确保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是基于此,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探讨,以期为高校师生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

一、高校阅读推广服务的理论背景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并实现了人们生产、生活、学习等的“革命性”变革,面对海量化信息,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特征:一是碎片化阅读,大数据支撑下的自媒体(手机)已成为读者接受学习的主要载体,各类通俗读物、时尚报刊、网络文学、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推送数不胜数,更有各类APP软件,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快餐式阅读,但所接收的信息不具有连续性,导致系统化思考被遗忘,不利于读者理论思维、系统思维的形成。二是多样化阅读,与传统仅通过纸质媒介开展阅读不同的是,信息时代的读者只需要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便可以实现信息的获取,多途径、高效率的电子读物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让读者足不出户,便可以知晓天下事,然而,虽然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拓宽,但真正有用的信息并不多,并占据了读者大量时间,导致阅读的低效化。正是由于当前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存在碎片化、多样化倾向,导致其出现信息选择的焦虑,不知道哪些才是对自身成长成才有用的信息,造成了阅读的迷茫,阅读推广的诞生,正是为了解决读者的选择性困惑。

二、高校阅读推广服务的实践探索

针对高校师生存在的阅读推广服务的现实需求,高校图书馆必须要审时度势,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推广模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引导全校师生形成“悦读”的良好氛围,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师生注入动力。

(一)对接微时代,构建微平台

网络的碎片化特征,衍生了诸如微信、微博等微平台,并成为人们社交的重要载体,究其原因,在于其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多元化等特征。调查显示,我国各大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并在微信公众号进行图书馆信息的推送。对此,在开展阅读推广服务的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微信公众号的效能,及时向读者进行新书推介,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向其推出个性化服务:你定目标,我定书目。这等于是帮助读者制定阅读计划,必然大受师生欢迎。实践证明,利用微信平台进行阅读推广效果明显。

(二)建立阅读组,推出阅读书

从大学生阅读的特点来看,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阅读,并定期进行阅读分享,比单个人开展阅读更具有吸引力。高校图书馆应根据院系实际、学科设置、兴趣导向等,有目的、有方向地成立一些阅读小组,并针对每个阅读小组的阅读方向,推出阅读书目,以引导大学生开展针对性、小组式阅读,同时,举办沙龙、讲座、演讲征文比赛,引导学生开展读者交流分享,组织趣味性、多样性读者活动,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

(三)强调个性化,主动建品牌

近年来,央视推出“朗诵者”“诗词大会”等阅读活动广受观众的欢迎,可见,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彰显,人们的文化自信不断攀升。对此,在高校图书馆实施推广服务的过程中,必须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推广服务品牌,比如:南京大学图书馆创办了基于微信平台的“朗诵者”微平台,广受师生欢迎。一些高校图书馆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图书漂流、知识竞赛、读书分享会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大量“粉丝”,在活动中,读者可以浏览他人阅读的书籍、上传读书心得、发表评论,强化了互动性和融通性。

三、结语

总之,高校图书馆必须要把搭建阅读推广平台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信息技术、成立阅读小组、打造阅读推广品牌等模式,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多有品质的文化服务与产品,进而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和价值。

猜你喜欢
师生微信图书馆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图书馆
微信
麻辣师生
微信
微信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去图书馆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