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积累、空间溢出与人口迁移

2019-03-21 00:34师博张新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年2期
关键词:空间溢出效应专利

师博 张新月

摘要创新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而且对人口迁移具有显著的吸引力。本文在“人口争夺战”的背景下,采用包含内生和外生交互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经验分析三类专利技术积累对我国省际人口迁入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①发明专利技术积累对人口的吸引力十分显著,而质量较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技术积累则对人口迁入不具有积极作用。并且从空间交互效应来看,技术相近省份的发明类技术溢出能够提高本省技术水平并降低创新成本,增强创新生产能力,吸引人口迁入。②本地人口总量、工资水平、教育水平以及迁移网络均对人口迁入有着促进作用。③空间效应分析显示,发明专利技术积累通过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两种途径对人口迁入产生正向影响,凸显高质量技术溢出对于中国省际人口竞争的重要作用。外观设计类技术积累虽然对本地人口迁入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却会阻碍人口的迁入。④异质性分析表明,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更好的地区以及市场化水平更高的地区,技术积累对人口的吸引力更强。⑤对比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发现,技术在经济地理或技术距离上的溢出效果比单纯地理距离上的空间溢出效果更加明显,交通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物理空间对技术溢出的限制逐渐弱化。根据分析结论,可能的政策启示有:①加强研发创新活动,增强技术积累,以技术进步提升工资水平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人口扎根”。②增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完善市场环境的投入力度,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促进创新对高质量人才的吸引力。③提升地区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包容性与和谐性,优化迁入人口的社会网络环境,增强迁入人口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关键词专利;空间溢出效应;人口迁入;SDM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9)02-0156-10DOI:10.12062/cpre.20181012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关键时期,不仅要有充足的资本积累和高质量劳动力供给,更需要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但现阶段我国人口红利衰减使得劳动力供给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日益攀升的劳动力成本抑制了国民经济竞争力。与此同时,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短缺迫使地方政府采取力度空前的优惠政策吸引人口落户,形成蔓延至全国范围的“人口争夺战”。然而短期性的户籍、补贴等优惠政策能否实现“人口扎根”的预期效果值得思考。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人口迁移的根本动因在于就业和收入提升。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新通过催生新产业、新经济和新业态已成为创造就业的关键力量。不仅如此,高质量的人口流动还体现为对创新成果的经济利润和市场潜能的追逐。毋庸置疑,创新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还作为人口迁移过程中的特殊吸引力,在新时代影响着中国人口迁移的新规律。但由于地理、资源禀赋和历史等因素,我国东中西部的技术创新能力始终存在无法忽视的差距[1]。技术积累水平虽然可以作为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吸引人口的有效竞争力,却无法令创新能力薄弱地区得到任何发展机会,这既同区域间协调发展目标背道而驰,又加剧了地区间人口竞争。本文尝试使用空间计量技术,捕捉技术积累对人口流动的空间溢出特征,考察创新短缺地区能否借助技术溢出的传递效应,有机会学习和利用技术、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消除各地区人口吸引力的马太效应。基于此,本文利用空间计量技术考察技术积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从教育、预期寿命和市场化异质性的角度分析技术进步在不同公共服务与市场环境条件下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效果,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1文献综述

人口迁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不仅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更能够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影响。对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长期以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早期人口迁移多发生于城乡之间,Lewis[2]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和Todaro[3]的劳动力抽奖模型都将经济尤其是工资报酬作为影响人口迁移的核心因素。

推拉模型也认为人口迁移是由迁入与迁出地的工资差别所引起的,在此基础上现代推拉理论指出,影响迁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还有更好的职业、生活条件等。毫无疑问,人口迁移是个人为获得更高工作报酬而自主选择的理论行为[4],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首要因素。刘生龙[5]则将推拉理论和引力模型相结合,发现影响中国人口跨省迁移前四位的决定因素依次是:迁出省份的人均GDP、迁出省份的总人口、迁入省份的人均GDP和迁移存量。此外,颜咏华[6]的实证结果也支持省域自身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吸引着城乡人口转移和其他省域人口的流入,进而带动城市化水平提高。

进一步,也有研究关注制度和地理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唐为[7]探讨行政区划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发现撤县设区改革能够显著吸引人口流入,并且东部和市场潜力更大的城市获得了更高的人口集聚效应。吴瑞君[8]和王桂新[9]侧重分析地理位置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发现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及“胡焕庸线”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固定不变的第一自然,同时吴瑞君指出1990—2014年按“胡焕庸线”两侧东西区分,由中西部向东部出现大量人口迁移,而由东南向西北的净迁移量仅仅是涓涓细流。“胡焕庸线”东侧市场化程度更发达、经济发展水平更高,能够为迁入人口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学者们还从个体特征的因素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游士兵等[10]揭示出年龄结构也会影响人口迁移,我国农村人口乡城迁移概率随年龄的分布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征。曾永明[11]的成果显示,女性迁移流受驱动因子的影响强于男性,女性的失业风险与就业歧视更为明显;男性在人口迁移的空间选择上受空间依赖的影響强于女性。王文刚等[12]发现,个体层面的性别、婚姻、年龄、流入时长等因素及家庭层面的家庭规模、家庭总收入、平均年龄、子女数量等因素均对流动人口的家庭迁移状态有显著影响。周皓[13]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除家庭特征以外,户主的个人特征在家庭迁移中同样是重要影响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和地理因素都是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和工资报酬作为核心机制,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唐为[7]指出撤并后的区域市场融合和城市集聚经济有助于提升被撤并县市的企业生产率与就业。换言之,行政区划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也是通过提供工作岗位和机会对人口迁移发生作用。人口在地理位置上沿“胡焕庸线”由西向东迁移,也是追逐更高经济产出的行为体现。年龄、性别、婚姻等个体特征虽然也会影响人口迁移,但旨在影响人口迁移的政策设计也难以作用于个体特征,并且个体特征难以从“拉”的角度对人口流入产生影响。因此,经济因素依然是影响我国跨省人口迁移的核心指标之一。

经济产出决定着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经济越活跃的地区工资报酬越高、提供的就业岗位越多,对人口流入的吸引力越大。但是经济增长有其内在驱动力,Aghion[14]和Acemoglu[15]认为技术和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改进发挥关键作用,Jones[16]指出技术积累在全球范围内是驱动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更为关键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经济比重变化能促进经济增长但却会降低劳动报酬份额,而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会提升劳动报酬份额[17]。经济增长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复杂性结果,而技术进步尤其是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不仅能驱动经济增长而且会提高工资报酬。我国人均收入也已增长到中等偏上国家水平,面临着进一步跃升至高收入国家水平的挑战,龚刚的成果显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决定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18]。

不仅如此,姚战琪[19]的研究发现在我国技术水平对就业的正向影响仅次于工资和人力资本。也有学者发现技术进步会增加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并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而劳动力教育质量的差异化导致技术对就业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20]。换言之,劳动力质量即人力资本会借助技术进步影响人口迁移。相近地,Lucas[21]認为移民选择城市的原因在于,城市能够为流入人口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本积累条件,并且迁往城市的技术水平越高,个体的技术积累越快,从而能够获得更高的报酬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还体现在劳动力的流向选择上,该选择不但取决于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而且地区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也是吸引人口流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夏怡然[22]指出长期流动的劳动力更倾向于选择公共服务更好的地区。但是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作用系数仍然小于工资对劳动力的影响。杨义武[23]也发现,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对人口迁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向大城市迁移相比,流动人口向中小城市迁移会更多地考虑公共服务因素,地方公共品供给对人口跨省迁移存在“门槛”效应。相较于省内迁移而言,人口跨省迁移有更高的成本,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予以补偿。并且跨省迁移人口的人力资本相对较高,且以经济活动为主,也间接增大了对流入地公共服务的需求[24]。因此在教育和医疗公共服务层面,技术积累会通过公共服务影响人力资本进而作用于人口迁移。

此外,曾永明[25]利用“六普”人口省际迁移数据研究显示,中国人口迁移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蒲英霞等[26]的研究也显示,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存在空间竞争行为,区域经济社会等因素通过网络空间关系对周边地区产生多边溢出效应,进而导致迁移流在空间上集聚。人口迁移具有空间效应,技术进步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同样具有空间溢出性[27-28]。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技术在机制上主要通过提升工资水平和增进就业机会影响省际人口迁移,技术积累水平越高的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越大。由于人口迁移的目标不仅在于追求经济利益,还会谋求更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公共服务以及市场环境,能够提供更好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和更优良的市场环境的地区通过技术积累会增强其对人口流入的吸引力。我们利用空间计量技术考察技术积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从教育、预期寿命和市场化异质性的角度分析技术进步在不同公共服务与市场环境条件下对人口迁移的作用。

和保护效果,从而吸引人口迁入;相反的,外观设计类没有发明类技术的技术含量高,但其针对市场竞争而产生,有着易于投入生产、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体现出比其他两类技术更高的市场属性[35],因此外观设计类技术积累更多的地区比吸收地区更快抢占市场,更能提升溢出地区企业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以吸引人口迁入。反观实用新型类技术溢出不具备前两者的优势,易于模仿且投入使用期较长使得技术的溢出地区并未因此而获益,反而存在着被吸收方分享利益的可能。

迁移网络对人口迁入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人口迁移具有明显的社会网络依赖性,这与刘生龙[5]等利用引力模型测度迁移网络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相似,表示迁移人口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社会关系会促使人口向特定的方向持续迁移;本地教育水平对人口迁入影响由促进变成了阻碍,可能是教育水平的提升会提高本省的劳动力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产业结构的同时也降低了对低教育水平劳动力的需求,抬高本省人口流入门槛,抑制人口迁入。

从空间交互项具体来看,模型(8)中三类技术溢出的空间交互项均不显著,表明相邻省份的技术溢出对本省人口迁入影响效果并不显著,这有可能是相邻矩阵对于省份间的空间关系要求较为苛刻。采用地理距离矩阵后模型(9)中仅发明类技术溢出显著促进了人口迁入,说明了考虑到技术空间溢出在地理距离递减作用下发明专利具有更强的空间溢出效果;其中模型(8)(9)绿化水平的空间交互项均显著为正,表明相邻或地理相近省份的环境水平上升会促进本省人口的迁入,这也证明了环境所带来的地理上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模型(10)则从经济空间溢出来看,其他经济相近省份的发明类技术溢出对本省人口迁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外观设计类技术溢出对本省人口迁入存在显著的阻碍作用。

模型(11)同时考虑经济与地理距离,发现其他经济地理相近省份的外观设计类技术溢出对本省人口迁入存在显著的阻碍作用,外观类技术溢出使得临近地区将市场盈利能力一定程度分散给了吸收的省份,增强多个吸收省份的人口竞争能力,使本省人口吸引能力相对减弱。考虑到空间交互效应的控制变量中,人口总规模、教育水平以及政府干预程度的空间交互项均为正,而工资水平的空间交互项为负。

模型(12)考虑到了省与省之间特殊的空间位置关系——技术相关距离,回归结果表示其他技术相近省份的发明类技术溢出对本省人口迁入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无疑是最好的技术溢出方式:技术相近省份的发明类技术溢出能够提高本省技术水平并降低创新成本,增强创新生产能力,吸引人口迁入。而技术相近省份实用新型类技术溢出对本省人口迁入仍存在阻碍作用。

3.3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当被解释变量空间滞后项系数显著不为零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系数度量的溢出效应存在偏差[36]。具体可以解释为:当具有空间交互效应时,某个影响因素的变化不仅会作用于本省的迁入人口数量,同时也会对邻近省份的迁入人口数量产生影响,并通过循环反馈机制引起一系列的变化。进一步可以将各因素对迁入人口数量的影响分解为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某因素变动对本身人口迁入的总体影响为直接效应,其中包括空间反馈效应,即本地区某因素变动通过影响其他省份的人口迁入,其他省份人口迁入又反过来影响本省的人口迁入。本文在对回归模型(8)~(12)分析时发现被解释解释变量的空间交互项系数均显著为正,因此对所有回归进行空间效应分解。

模型(8)~(12)三类技术溢出的空间效应分解如表5所示。鉴于经济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兼具经济和地理信息,而技术距离矩阵有着与其他矩阵完全不同的空间意义,这里重点围绕这两种矩阵分解效应的结果展开报告。

模型(11)中,发明类技术积累的直接效应为0.159,其估计系数为0.137,专利类技术的反馈效应为0.022,为直接效应的13.8%;空间溢出效应为0.743,占总效应的78.8%,表明发明类技术溢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容忽视。外观设计类技术的直接效应为0.099 9,估计系数0.133,反馈效应为-0.034,其空間溢出效应为-1.03,即虽然外观设计类技术积累对本地人口迁入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但通过本省“发明类技术溢出——其他省份人口迁入——本省人口迁入”的负反馈效应、其他地区“发明类技术溢出——本省人口迁入”的空间溢出效应两种途径阻碍本省的人口迁入。

模型(12)考虑技术距离上的特殊距离关系。发明类技术积累的直接效应为0.292,估计系数0.153,发明类技术积累的反馈效应为0.139,占直接效应的47.6%;空间溢出效应0.755,占总效应的72.0%。实用新型类技术积累直接效应为-0.314,估计系数0.136,反馈效应为-0.45,其空间溢出效应为-0.731,占总效应的69.9%。可以发现,实用新型类技术的积累通过“本省溢出——技术临近省份人口迁入——本省人口迁入”的负反馈效应与“技术临近省溢出——本省人口迁入”的空间溢出效应两种途径阻碍本省的人口迁入。而对于外观设计类技术积累来说,直接效应为0.120,估计系数为0.136,则反馈效应为-0.016,表明由于反馈效应的存在,外观设计类技术对本省人口迁入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

3.4异质性分析

进一步的,考虑到不同省份公共服务与市场环境的现实差异性,可能影响技术溢出对人口流入的吸引力,我们将地区按照医疗、教育和市场化水平进行分组展开异质性分析。一般情况下,预期寿命越长的地区医疗公共服务越好;高校在校人数占总人口比重越大的地区,教育公共服务越好。我们具体采用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各地区预期寿命来衡量公共服务的医疗水平;使用考察期内各地平均每十万人高校在校人数表征公共服务的教育水平;使用考察期内各地市场化综合指数的均值表征市场化程度,该指标来自《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1)》与《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中2005年—2012年市场化综合(总)指数一项。据此将各省进行排序,前15名分别为医疗、教育和市场化水平高组,后15名分别为医疗、教育和市场化水平低组。医疗水平高组包括:沪、京、津、浙、苏、粤、鲁、辽、琼、吉、黑、闽、渝、桂、皖;教育水平高组有:京、津、沪、陕、鄂、吉、苏、辽、黑、浙、渝、赣、鲁、晋、闽;市场化水平高组有:京、津、辽、沪、苏、浙、徽、闽、赣、鲁、豫、鄂、粤、渝、川。同时,根据分组重新构建相应的经济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再一次进行SDM模型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对医疗、教育和市场化水平高组的回归显示,本身发明专利的技术积累都能显著吸引人口流入,并且作用效果超过了表4总体样本下的平均作用系数。在医疗水平低组,技术积累的影响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教育水平低组,发明专利技术积累甚至对人口流入产生了显著的消极作用;在市场化水平低组,外观设计技术累积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表明在高医疗、高教育、高市场水平省份,技术积累更有效地提高了该地区对人口流入吸引力。同时,市场化水平较低省份可以通过外观设计技术积累来吸引小部分人口。空间交互项显示,在医疗、教育和市场化水平低组,相邻省份的发明专利技术积累的溢出也能促进本省人口的流入。

特别地,对比教育水平高低组,发明专利与外观设计两种技术积累对人口的吸引效果完全相反。这进一步印证了地区教育水平差异对技术积累和溢出的重要性:当一个省份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技术能力时,会降低发明专利技术的研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此类技术溢出无法被其他教育水平低的地区同步吸收,这为该省创造了一个稳定积累、能长期吸引人口的技术优势地位;反之,对于一个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省份而言,这将变成一种流失人口的劣势。而教育水平较低的省份为了弥补技术上的不平等,更加倾向于选择技术要求较低、更快的抢占市场的外观设计类技术进行发展,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来增强吸引人口的能力。

以上证明了人口迁移对地区技术积累水平的选择,在医疗、教育与市场化水平方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并且,地区间以户籍政策为手段的“人口争夺战”往往是零和博弈,而依靠技术进步、完善公共服务与市场环境的方式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却能在实现地区间协同发展的同时,有效消除各地区人口吸引力的马太效应。

4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技术,分析三类专利技术积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省际人口迁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①三类专利中质量最高的发明专利技术积累对人口的吸引力最为显著,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技术积累则未能对人口迁入产生积极作用。②空间交互分析显示,邻近省份发明专利技术对本身人口迁入的影响显著为正,证明高质量的技术溢出能够更好地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形成良好的空间经济效益。③空间溢出效应检验表明,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两种途径均对人口迁入产生正向影响,体现出高质量技术溢出对于我国省际人口竞争的重要作用,发明专利技术溢出提高了邻近省份对人口的吸引力,而临近省份的人口流入也有利于人口进一步迁入本省,形成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态势。④异质性分析揭示,能够提供更完善的教育、醫疗公共服务和市场环境的地区,通过技术积累对人口尤其是高质量人口具有更强的吸引力。⑤省际人口迁移具有明显的社会网络依赖性,迁移人口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社会关系会促使人口向特定的方向持续迁移。

上述结论蕴含的政策含义包括:①各地区应加强研发创新活动,增强技术积累,以技术进步提升工资水平和创造就业岗位。在技术与创新吸引人口迁入和促进人口“扎根”的同时,以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和金融贴息的方式将技术溢出的外部性内部化,鼓励技术外溢推动各地区间的协同发展。②从行政和司法两个途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力弘扬和鼓励创新行为进而营造积极的公共创新环境,在政策优惠上向高质量的技术进步倾斜,激发更多高质量发明专利技术的涌现。③增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完善市场环境的投入力度,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增强我国对全球各领域高质量人才的吸引力。④提升地区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包容性与和谐性,优化迁入人口的社会网络环境,增强迁入人口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

[1]万广华,范蓓蕾,陆铭.解析中国创新能力的不平等:基于回归的分解方法[J].世界经济,2010, 33(2):3-14.

[2]LEWISW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J]. The Manchester School, 1954, 22(2):139-191.

[3]TODAROM 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 59:138-148.

[4]王文刚,孙桂平,张文忠,等. 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特征与影响机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 27(1):137-145.

[5]刘生龙.中国跨省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 (4):83-98.

[6]颜咏华,郭志仪.中国人口流动迁移对城市化进程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 25(10):103-110.

[7]唐为,王媛.行政区划调整与人口城市化:来自撤县设区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5 (9):72-85.

[8]吴瑞君,朱宝树.中国人口的非均衡分布与“胡焕庸线”的稳定性[J].中国人口科学,2016 (1):14-24.

[9]王桂新,潘泽瀚.中国人口迁移分布的顽健性与胡焕庸线[J].中国人口科学,2016 (1):2-13.

[10]游士兵,任静茹,赵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对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 26(6):169-176.

[11]曾永明.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地缘效应与驱动机制:男女有别吗?[J].人口研究,2017, 41(5):40-51.

[12]王文刚,孙桂平,张文忠, 等. 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特征与影响机理[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27(1):137-145.

[13]周皓.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4, 28(6):60-69.

[14]AGHIONP, HOWITT P.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J]. Econometrica, 1992, 60: 323-351.

[15]ACEMOGELUD, AKCIGIT U.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olicy,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12, 10(1): 1-42.

[16]JONESC. Sources of U.S. economic growth in a world of idea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 92(1): 220-239.

[17]白重恩,钱震杰.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0 (12):3-27.

[18]龚刚,魏熙晔,杨先明,等.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中国社会科学,2017 (8):61-86.

[19]姚战琪,夏长杰.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 (1):58-67.

[20]杨蕙馨,李春梅.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及工资差距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3(1):51-63.

[21]LUCASR. Life earnings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4, 112(1): s29 -s59.

[22]夏怡然,陸铭.城市间的“孟母三迁”——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5 (10):78-90.

[23]杨义武,林万龙,张莉琴.地方公共品供给与人口迁移——来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J]. 中国人口科学,2017 (2):93-103,128.

[24]马红旗,陈仲常.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特征——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J].人口研究,2012, 36(6):87-99.

[25]蒲英霞,韩洪凌,葛莹, 等.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多边效应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16, 71(2):205-216.

[26]张学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吗——兼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J].中国社会科学,2012 (3):60-77,206.

[27]何天祥.环长株潭城市群技术进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经济地理,2014, 34(5):109-115.

[28]范欣,宋冬林,赵新宇.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了国内市场分割吗?[J].经济研究,2017,52(2):20-34.

[29]ARNOLDM, JAMES L S, ROBERT K. Pace: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J]. Statistical papers, 2011, 52(2):493-494.

[30]PORTERM E, STERN S. Measuring the ‘ideas production function: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patent output[R]. NBER working papers, 2000.

[31]PESSOAA. ‘Ideas driven growth: the OECD evidence[J]. Portuguese economic journal, 2005, 4(1):46-67.

[32]苏屹,李柏洲,喻登科.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存量的测度与公平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5):157-174.

[33]丁·保罗·埃尔霍斯特, 空间计量经济学:从横截面数据到空间面板[M]. 肖光恩,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34]周煊,程立茹,王皓. 技术创新水平越高企业财务绩效越好吗?——基于16年中国制药上市公司专利申请数据的实证研究[J]. 金融研究, 2012(8):166-179.

[35]李延军,史笑迎,李海月.京津冀区域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8,32(1):21-26.

猜你喜欢
空间溢出效应专利
王振义 放弃专利为患者
IBM2016年获得超过7000项专利
倾向中西部的土地供给如何推升了房价
京津冀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环境约束条件下中国省际经济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环境约束条件下中国省际经济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我国省域人力资本的收敛性分析
中国省域农业碳减排潜力及其空间关联特征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