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口腔实用型人才的改革与实践

2019-03-21 00:39张晓刚赵青骆毅
职业·中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张晓刚 赵青 骆毅

摘 要:本文介绍了民办院校与民办医疗机构开展校企合作,“民民”携手,进行高职口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凝练出“校企合作、课岗融合、‘三能递进”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医学模式下口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医教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等的实践探索及经验,与同行分享,以期为口腔实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口腔 人才培养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是一家民办职业学院,其办学理念是培养“学得好、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医学人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校企合作办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总体要求,2014年初,该学院口腔学院与民营医疗机构——昆明硕博口腔保健知识咨询有限公司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民民”携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新里程。

一、“民民”攜手,共建育人新机制

在整合医学的大健康理念下,发挥民办学校和民营医疗机构在体制机制,人、财、物、管理及资源配置上的优势,共同探索和建立育人新机制。学院聘任昆明硕博口腔保健知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担任口腔学院名誉院长,聘任公司1名具有博士学位、

1名具有硕士学位的临床骨干为口腔专业学科带头人,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企业定期派出临床一线医生到校参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工作,定期召开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研讨会,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双方在师资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课题、教材编写、企业员工培训、行业新技术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合作,优势互补,通过建机制、定制度、强管理、优装备、重师培、抓素质等举措,探索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机制,推进口腔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育与应用无缝对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校企合作,共谱人才培养新篇章

1.共建与职业能力对接的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组建课程体系改革团队,紧扣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精心设计和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

(1)重构口腔专业课程体系。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重构高职口腔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压缩部分非专业课程,增加口腔内科学、口腔修复学等核心课程的学时数,增设2门C类课程: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实习前强化培训;融入2门专业拓展课程:儿童口腔医学、口腔X线诊断技术;设置3门专业选修课:口腔医学导论、口腔医学美学、口腔接诊与医患沟通技巧。新的课程体系设置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知识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上做了调整,从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调整为以整合口腔医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设置。重构课程体系后,理论课与实训课比例达到1:1.44,实现了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岗位胜任能力培养“无缝对接”。

(2)实施“课岗融合”让职业标准走进课堂。重视学生在校学习情境与岗位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塑造和动手能力培养。校企合作制定了与职业标准一致的课程标准,采取口腔仿真人头模拟实训、临床实景训练、交互式角色扮演等灵活多样的实训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做、练、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上整合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CBL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TBL教学法(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例如在模拟临床实景训练中,给出一个病例,提出口腔疾病问题,围绕该疾病进行病例讨论分析,制定出治疗方案,让学生分组轮流扮演门诊主任、医师、助手、病人、前台接诊、供应室消毒等角色,进行口腔临床医师(助手)规范化操作流程诊疗实战训练;使教学手段和方法与口腔临床职业岗位紧密结合,实现教学过程与岗位胜任能力培养“无缝对接”。

(3)“三能递进”训练,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充分利用学院口腔实训基地的仿真头模数字化高级牙科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校企合作探索出的“递进式重复训练螺旋式上升”模式,加强学生职业基本技能、职业专项技能和职业综合应用技能三种能力训练。在实训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注重递进性,在实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注意多样性,实训考核方法体现综合性等措施,建立“单项技能训练—到口腔综合技能训练—再到临床操作流程规范化训练”的模式,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经历从初学(基本方法步骤)→到熟悉(操作要点和流

程)→再到掌握(操作技能与规范化流程)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实现实训过程与岗位胜任能力培养“无缝对接”。

(4)“站点式”强化训练,提升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增设C类课程实习前强化培训课程80学时,可以让学生回顾2年来所学的知识与实践能力课程。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出发点,结合助理执业医师考试,探索“站点式”培训考核方式,设置九个站点23项训练内容,均按国家口腔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大纲的考点和临床实习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依据国家考试评分标准校企合作编写《站点式强化培训评分标准手册》和《口腔临床规范化操作指南》。选聘合作单位多名临床一线“双师型”教师亲自到校授课,对学生严格按照工作岗位流程和临床思想进行训练。按照病史采集,病历书写,医患沟通确定治疗方案,实施操作等流程进行实战,针对训练过程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方式考核,只有考核过关方能进入临床实习。实现了强化训练内容与岗位胜任能力、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无缝对接”。

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教学改革,以能力为本位,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医教融合的发展道路,在整合医学理念的指导下建设口腔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社会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三能并进”的、岗位胜任力极强的技能型、实用型口腔医疗人才。

2.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团队

(1)共同打造“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实施以来,先后选聘昆明口腔硕博团队1名硕士、1名博士作为本专业学科带头人,聘请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学院教授(博士)担任客座教授,引进硕博团队博士1人、硕士4人、“双师型”教师10人为兼职教师,合作共建师资团队。使专业课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建设了一支能胜任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近3年,口腔硕博团队教医师参与承担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技能强化训练等5门课程及临床见习实习带教任务,累计学时达1552学时,临床见习实习带教共计172人。临床一线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将临床病例及时转变为教学资源,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2)共同提升教师综合教学能力。通过共同制订师资培训计划、校企互聘教师和技术骨干,推进“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昆明口腔硕博团队选派技术精、能力强的临床一线医师承担教学任务,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临床课程的集体备课;共同承担教师技能大练兵和比赛的训练指导与考核;共同组建每年一屆的雕牙技能大赛评委团队;共同协调义齿公司技术资源,落实学校专职教师每年2个月的临床一线顶岗实践锻炼任务。双方合作举办口腔学术讲座,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工作,合作为云南省口腔行业人员提供新技术培训,共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合作申报科研课题,安排新教师到合作单位下属的云南圣约翰医院口腔科临床进修,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形成了“师资共培养,过程共参与”的师资培养机制。

3.校企合作共同编写特色实训教材

校企合作开发和编写与教学改革相配套的口腔高等职业特色实训教程5本,课程标准及讲义2本,其中《口腔临床规范化操作流程及学习指南——口腔内科学分册》已正式出版,并被其他院校和临床医师培训选用。特色教材应用于实训教学,紧密结合临床,便于学生好学好记好练,规范了实训教学流程和临床实践标准,大大提高了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明显的缩短了学生的临床适应期。

4.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训基地

(1)优势互补高起点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学院建有4200平方米口腔校内实训基地。2014年云南省教育厅“口腔学专业校内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项目获批后,在政府专项资金100万元的基础上,云南昆卫教育集团发挥民办学校在资金资源配置上的优势,投入588万元自筹资金,昆明硕博口腔团队在功能布局设计,技术标准、配套设施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按照临床接诊流程,高起点共建口腔校内实训基地,引进了国外可视化的口腔仿头模操作系统,解决了口腔实践带教可视范围受限和操作过程评分难的问题。为了给学生营造真实化环境,建有2间口腔诊室,共有17台牙椅。口腔门诊配置有6台牙椅开展对外诊疗,为新型医学模式下的整合医学口腔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夯实了基础。

(2)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共同探索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昆明硕博口腔及下属的口腔医联体是学院口腔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承担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任务,每年选拔60名优秀学生到合作企业见习、实习。

以整合医学理念指导,校企合作进行临床实习改革,探索口腔临床实践培养新模式。一是改革以学科为主线的实习策略,变分科实习为全科实习,采取任务驱动法与项目目标管理方法,将实习期分为四个阶段,制定出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包括知识目标、技能操作目标、综合素质训练目标),按照时间表推进临床实习任务,探索“阶段式”的“素质+技能+能力”口腔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二是运用TBL、PBL、CBL教学法,将口腔常见多发病的临床诊治操作归纳为16项流程,指导实习生在临床“实战”中掌握16项操作流程。三是采用病例引导回顾式口试(CSR)、病案日志分析汇报、临床现场操作评价结合进行临床实习评估。总结出培养具有社会适应力、岗位胜任力、创业创新力的实用型口腔人才培养途径,使学生毕业就能适应临床工作,缩短了工作的适应期。有一部分实习学生因工作表现优秀直接与口腔医联体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通过校企合作借助口腔医联体为学生就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三、校企合作倾心育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校企双方教师坚持以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情感的培养融入教学,课内课外结合、育德育心结合,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交流能力训练,节约实验材料教育等职业道德教育。

——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开辟第二课堂,校企合作开设“人生职业规划”“启程理想风帆”“分级诊疗模式下云南口腔人才需求”“现代种植牙”等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雕牙大赛、家乡口腔医疗状况调查、爱牙日活动、边远乡镇口腔牙病防治实践活动等,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开展校企文化宣传,医学名人名言上墙,邀请优秀校友做职业历程分享的“同伴教育”,营造人文气息,培养学生树立“大医精诚”崇高精神。

——选拔培养学生助教,让其参与集体备课,参与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准备,开展“兵教兵”技能练兵活动,在做中学、学中练,培养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参与意识和能力训练。

——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环境,延伸课堂教育,巩固知识,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使实验室硬件资源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深入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云南培养基层口腔医疗技术人才。

四、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培养实用型口腔人才初见成效

我院在口腔医学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民民”携手,发挥优势,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以实用型高职口腔人才培养为目标,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探索了口腔职业教育与岗位“三个无缝对接”的途径与方法,建立了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口腔专业课程体系;凝练出“校企合作、课岗融合、‘三能递进”的教学模式;构建了新型医学模式下的口腔职业教育整合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医教协同育人共同发展,彰显口腔高职教育办学特色。

校企合作教学改革使我院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用人单位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技能、专业基础理论、临床操作能力评价分别为89.5%、86.5%、94%。团队精神评价96.2%;胜任工作能力评价80.2%。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6%,就业岗位以县乡医院口腔科和民营口腔诊所为主,培养实用型口腔人才初见成效。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迎来发展的最好时机,国家各项政策支持学校的建设,学院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按照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总体要求,继续推进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工作,顺应新农村建设和保障城乡人民健康的需要,提升基层卫生人员的服务水平,改善民生和社会大众健康的重大战略,为培养服务云南省的实用型、技术技能型口腔医学人才作出努力,为全民口腔卫生健康提供人才

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宝志.实用医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樊代明.整合医学——理论与实践[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7.

[3]吕传柱.孙宝志.医学院校教师发展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刘吉成.医学生成长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5]丁存善.校企合作培养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3).

(作者单位:张晓刚、骆毅,昆明卫生职业学院;

赵青,昆明硕博口腔保健知识咨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