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研究
——基于对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学生的调查

2019-03-22 04:34谢春琼沈彬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0期
关键词:科组归因运气

谢春琼,沈彬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的总人数成倍增长。按照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观点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退学、留级、多门课程不及格的情况都明显增多,这一现象的出现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更是教育机制改革和推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文献与理论回顾

1.1 外控型和内控型

外控型和内控型分别是外控性格和内控性格:

(1)内控性格的人:深信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内控型的人比外控型的人更不容易感受外界的压力。

(2)外控性格的人:通常不清楚自己的魅力,等到别人重视自己的时候他们才开始重视自己,也就是说,外控性格的人容易听天由命,随波逐流。

1.2 成就心理归因模式

将失败与成功归因因素分为四种:能力、努力、背景与运气。其中将能力和努力归为可控性的内因,背景和运气归为不可控性的外因。

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部因素的学生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动机,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学生则会产生侥幸心理,没有增强学习动机努力学习,而是等待下一次的好运气。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的学生会产生羞愧与绝望的感觉,对以后学业的成功追求产生消极的影响;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学生,则会生气,不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从而降低自身努力的坚持性。

1.3 对学业成就高低的界定方式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接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全方面评价学生则是素质教育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用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与素质教育的评价是背道而行的。

但是本次研究主要是就素质教育的学业成就这一个小的方面进行心理归因研究,所以用学生是否挂科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大致的界定,主要是想探索学业成就归因与学业成绩高低的关系,并没有进行严密的界定。

1.4 总结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直接影响其学习信心。学业成功与失败是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不同的归因倾向会引起不同的期望和情感体验,由此而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归因倾向是可以改变的。本研究通过对学习能力、努力程度等内部因素以及运气、任务难度等外部因素的研究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成就归因情况。这对于教师运用教育与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积极的归因,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对高校的教育管理与学生学业水平的建设研究提供了参考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选取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全体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 935份,有效问卷为1 865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6.75%,有效率为93.25%。其中,男生人数为968,女生人数为897,比例为1.079:1,相对接近1:1。样本的年级分布不均,大三人数为931人,占49.93%,大一人数为370人、大二人数为350人、大四人数为214人,大一、大二、大四的样本数均占不足20%。样本中挂科与未挂科的学生人数分别是835人和1 030人,比例约为4:5,由于样本数据男生明显比女生要多,适当地提高女生的样本有利于降低结果的偶然性。两组互为对照组,是找寻学业成就归因与学业情况关系的关键。

2.2 研究过程和方法:《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分析

MMCS包括两部分,分别涉及关于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的因果信念。不同于以往的I-E量表,MMCS提出了四类可能的归因,即属于内控型的能力与努力,属于外控型的运气和任务难度。本量表总共有48个条目,24涉及学业成就,24个有关人际关系。每个部分又分为有关成功和有关失败的12个条目。

MMCS中关于学业成就的项目24个,提出四类归因,即内控型的能力和努力,外控型的运气和任务难度。由于“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中关于学业成就归因量表国内尚无标准的常模,本研究在大量文献查阅的基础上,确定于得分高于60分者为外在控制型,得分低于40分者为内在控制型;相应的,每一类归因得分高于15分者为外控,低于10分者为内控,每一道题得分高于2.5为外控,低于1.67位内控。

3 结果和分析

3.1 未挂科组和挂科组大学生学业成绩归因对比情况

两个组别中,无论是总分还是各类归因的得分,分值的跨度都比较大,大学生从严重内控到严重外控都有分布。未挂科组和挂科组各维度单题平均得分情况分别是:“努力 1.48<能力 1.84<运气 2.00<任务难度2.06”和 “努力 1.82<运气 2.19<能力 2.24<任务难度2.31”。努力维度得分最低,未挂科组在努力维度上的平均分为1.48,属于内控分数范畴;挂科组得分1.84,比较接近内控属性。但是两组大学生在能力、运气、任务难度三个维度上的得分虽然都是处于内控和外控的中间地带,但是第二组的分值都比较高,更趋向于外控。

挂科组的内控人数占17.74%,外控人数占30.65%;而未挂科组的内控人数占比为30.72%,外控人数占比为3.27%。对挂科组和未挂科组之间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挂科组和未挂科组的内控人数占比和外控人数占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外控的差异性会比内控更显著。由此得到:学业成就归因越外控的大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会越低,越内控则会越高。

3.2 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内、外控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在未挂科组中,男生和女生样本中内、外控人数占比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学业成绩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中,学业归因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挂科组中,男生内、外控人数占比基本一样,而挂科女生样本中,则有更多的女生属于外控型,且外控占比比男生的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业成就归因更多的是各人在心理上对学习成绩的高低做出原因归纳,是受个人性格和对外在事物的判断决定的,跟性别并不存在很大关系。

3.3 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内、外控在年级上的差异性分析

越往高年级,内控型占比越来越少,从大一的36.36%到大四的17.50%;而外控型的越来越多,从大一的1.82%到大四的50.00%,大四高达50.00%。数据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对学业成就归因上有较大的不同,外控型与年级的增长呈现正比关系。

4 结语

研究显示总体上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内在归因,他们认为成败的决定因素在自身的能力和付出的努力程度这些内在原因,但是也有少部分的大学生在归因上呈现比较消极的态度,强化了外在因素的影响。倾向于内在归因的学生则有助于其学习成就及学习动机的提高,倾向于外在归因的学生会弱化学习成就及其学习动机。两组大学生在归因上有显著差异,挂科组的大学生在各个维度上都更为趋向外控型。

未挂科组比挂科组更倾向于内控型。挂科组则更倾向于外控型。因此,一是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能力、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任务的难度、运气的好坏等方面做一个客观的评价,做出全面的分析。

二是进行团体归因,以团队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通过认知别人的归因和别人对自己的认知归因,通过对比,正确认识自己。

三是对学生归因进行及时加强或矫正,教师和同学多点关注学生的学业状况,并多点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状态。同时,要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成败得失,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渴望成功。创建鼓励成功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追求成功中前进,在克服挫折中成长,形成一个学习成就归因与行为的良性循环模式。

猜你喜欢
科组归因运气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运气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基于中华经典文化的中学语文教研组的建设策略——以河源市和平县为例
龙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深圳科学高中历史科组组稿之三 例说2018年全国卷“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方式与教学启示
深圳科学高中历史科组组稿之一 历史解释的两种考查类型及教学培养策略——基于2016年以来全国卷高考题的探讨
深圳科学高中历史科组教研活动掠影
没有横空出世的运气,只有不为人知的努力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