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版《甄嬛传》为例看译制艺术在高低语境视域下的发展

2019-03-22 12:27韩旭北京电视台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美版甄嬛传译制

韩旭 北京电视台

《后宫·甄嬛传》于2011年在中国内地首播,一经播出立刻爆红,成为爆款现象级宫廷剧。顺势而为,《甄嬛传》进行了台词翻译,剧情剪辑,重新配乐,并由女主角孙俪补拍了甄嬛老年镜头,最终成为6 集电视电影,于2015年登陆美国付费电视台Netflix,成为我国影视剧走出国门,打开西方市场的一次重要试水。

一、美版《甄嬛传》的译制概况

美版《甄嬛传》是中国内地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登陆Netflix 的电视剧,足见本片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力之高。就传播主体来讲,《甄嬛传》堪称中国电视剧史宫廷题材剧目的封神之作,再无来者,将华鼎奖、金鹰奖、白玉兰奖、春燕奖等诸多顶级奖项纳入怀中,有足够的底气“扬帆出海”,作为国剧代表出口海外。就媒介平台来讲,Netflix,和我们熟知的HBO,Starz 这些著名电视台一样都是收费电视,因此对作品的选择也相对严格,美版《甄嬛传》的空降,也释放了中美文化交流的积极信号。

美版《甄嬛传》的题目译制为Empresses In The Palace,由原先的76 集浓缩为6 集,符合美国观众的收视偏好和习惯。播出初期,美版《甄嬛传》在Netflix 上评分很低,只有2.5 星,尔后升至3.7,在国内大火的知名美剧《实习医生格蕾》获得3.9 分由此可见,美版《甄嬛传》在美国也得到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和认可,与此同时美版《甄嬛传》在美国最权威的观众点评网站IMDB 上,10 分制的评分体系《甄嬛传》拿了8.5 分,属于高分剧目。

《甄嬛传》作为一部宫廷题材的影视剧,以恢弘的场面、精致的舞美、优雅的台词,多方位地展示了中华美学和汉语古典文学的境界与深意,那么它以中文原声,英文字幕的译制方式在美国播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甄嬛传》的译制工作,台词文风属文白夹杂,使用大量诗词与修辞文本,穿插中国古典戏曲典故等,辞藻晦涩华丽,这些特点虽然可以给美国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切实体会中国文化的精妙之处,同时也带来了一大挑战,就是理解障碍和翻译难度,“文化对等”是美版《甄嬛传》需要克服的第一大关。让低语境文化的美国观众,接受并理解《甄嬛传》,是这部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

我们没有对美版《甄嬛传》的收视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无法获得其收视人群的成分和收视习惯,但就在毫无宣传的情况下,Netflix 和IMDB 获得不俗的评分,也证明了美版《甄嬛传》虽在剪辑和译制方面有瑕疵,但依然承担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历史作用。

二、从美版《甄嬛传》的译制看中美文化语境差异

影视剧字幕翻译需要达到三个基本目的:向受众传达影视作品的剧情和语言信息、实现影视剧跨语言的文化传播、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1]对于美版《甄嬛传》来说,首要面对的就是中美文化语境的差异。根据爱德华·霍尔(E.T.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High and low context culture),说话的风格反映了一种文化是否注重群体,同一群体有共同的经验和共鸣。[2]高语境的群体使用更少的词汇,更多的通过意会,而不是言传,而低语境的群体则更多的依赖于语言,更加明确直白的语言来沟通。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而英语文化则属于低语境文化,语言不通,语境不通,思维方式亦不相同。

在美版《甄嬛传》的台本中,通过译制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台词大致分为古诗词类和宫廷用语类来进行分析。

语义和文化背景的空缺,导致古诗词的译制无法达到源语言的内涵,以及目标语言的理解习惯。比如剧中沈眉庄在回答皇帝问题的时候,用了一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被译为“They would rather die on the branch retaining their scent than be scattered in the cold wind.”诗句中的菊花,北风等都属于借物抒情,借此抒发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心志,蕴含了汉语文化的修辞习惯,但译制为英语后,英语语境下的受众就很难领会这种意向。类似的还有女主角甄嬛名字的来源,取自于“嬛嬛一袅楚宫腰”,由此描写了女主角天生丽质的容貌和气质,但美版的翻译为“The slim waist of the concubines of the Chu palace.”对于美国观众来说,理解的难点在于整句毫无韵律,根本无法体会到诗意,并且原文的语境在于,甄嬛的嬛字也在诗句中,但英文翻译无法呈现这个巧合,并且Chu Palace 来源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楚国,盛产美人,这些都是补充知识,也是理解难点。

在宫廷用语翻译方面,有一些可以借鉴欧美宫廷剧的用语习惯来译制。在《甄嬛传》中有很多称谓,比如“本宫”、“朕”、“臣妾”、“奴才”“臣”等,在美版中都简单地译为“I”,虽然这很符合美国文化中的注重自我意识,但这是非常不符合宫廷用语的,尤其在面对皇室及贵族的时候,直接用You 也是不礼貌的,比如甄嬛在与皇上初遇时,说到“不知尊驾如何称呼”,翻译为“Who are you,sir?”里面的sir 就非常不地道,应该译为“your grace”,在西方宫廷用语中,皇室成员,比如国王,王后,公主,王子这些的称谓,是your majesty,your highness,而贵族成员则会统称为your grace,而不是sir或者madam 这样不伦不类。

文化传播离不开特定语境的影响,在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需考虑不同语境文化的话语模式和接受程度。[3]《神探夏洛克》就是典型的高语境产品转化为低语境交流的成功案例。因为无论是否懂得英伦文化,民俗,社会情境的受众,都可以看得懂这部剧,并且可以领会其中的深奥甚至于冷幽默。

三、译制艺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虽然中美文化和观众的思维方式有巨大差异,但是在两版《甄嬛传》中体现出了超越民族的共通的文化价值观。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也迫切地需要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和文化艺术交流中的主导权,影视剧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最好方式。在国际传播依然是“西强东弱”的局面下,我国的民族文化剧作如何突围,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声音,是目前最大的挑战。

《甄嬛传》只是跨文化传播作品中一个颇具意义的典型之作,它蕴含了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特色,能够宏观地展现汉语文化的博大与内秀,所以译制工作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把“甄嬛体”译制为西方观众可以接纳理解的语言,如何把复杂曲折的故事,译制为英语,甚至于西班牙语,法语等更多语种习惯的叙事方式,这是我国影视剧是否能够真正走出去,走到国外观众心里最重要,最艰巨的一环。

四、结论

作为近年来最为典型的跨文化传播产物,美版《甄嬛传》的播出是否成功,还有待商榷,但它的存在,是我国影视艺术扬帆出海的一次勇敢尝试,也是译制艺术新时代的全新使命,在一带一路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将会有更加海量,题材更加丰富的多样,反映我国历史文化,社会现状,人民生活的作品,译制出口,这是对译制工作的挑战,也是大有发展的机会。

猜你喜欢
美版甄嬛传译制
“得心应手”策略下的儿童水墨画教学实践——以浙美版五年级下册《映日荷花别样红》一课为例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9册《第13课 拼贴画》教学设计
“教学失控”让美术课堂教学更精彩——以浙人美版二年级上册《剪花边》一课为例对教学失控价值的再认识
小动画,大学问——浙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会动的“画”》教学实践与研究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藏语电视译制工作发展现状及思路分析
藏语译制的数字化改造
浅析青海安多藏语影视译制网系统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甄嬛传》在美遭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