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为社会治理方式的功能实现

2019-03-22 13:57库玉娟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认同感公民价值观

□库玉娟

在社会转型期的时代境遇下,各种价值观念、文化思潮迅猛发展,并成为影响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仅依靠法律、政治、经济等治理手段已无法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这就需要深入研究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以文化治理推进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协同共进、和谐发展,以更好地实现善治的社会治理目标。

一、文化作为社会治理方式的历史回顾

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任何文化都是功能统一体,都拥有特定的功能,都在通过信仰、道德、准则、习俗、制度等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影响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治理是国家和社会互动的必然结果,也是政府回应社会的重要方式。

在传统社会中文化治理权多由士大夫和乡绅共同把持,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和伦理纲常实现文化统治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行政组织、基层组织等实现了对社会资源的高度控制,并以样板戏、政治宣传、革命电影等方式进行文化治理,从而使文化治理带有浓重的政治烙印。改革开放以后,高度政治化的社会生活让位于生存逻辑至上的经济建设、人民公社制度逐渐被“乡政村治”的模式所取代,集体文化生活和公共文化供给渐渐萎缩,看电视、玩游戏等娱乐文化开始兴起,修家谱、拜大神、信宗教等落后文化逐渐复苏,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渐渐丧失。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征、新趋势,贫富差距、环境污染、阶层分化、信仰虚无、诚信缺失等问题日渐严重,文化治理功能弱化问题也日渐凸显,在这种时代境遇下党和政府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按照“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思路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了村文化活动室、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宿感。当前文化治理已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增进改革共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成为培育公共文化和公共理性的重要方式,成为发展公民社会和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路径,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1]。

二、文化作为社会治理方式的价值所在

(一)价值建构。从价值哲学维度看,文化能够为社会成员通过价值参照系,使人们认同某种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增强人们的民族归属感、认同感等,使人们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思想意识。比如,现代文化可以培养社会成员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等,引导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等。再如传统文化精神可以培养国人的民族意识、责任意识、爱国意识、团结意识等,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精神力量。此外,价值文化是文化的基本内核,它能够深刻影响社会成员的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取向、社会实践等,并最终影响社会发展的方向、动力、方式等。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价值观,也是维系社会发展的主导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建构有着深刻影响[2]。

(二)社会整合。社会生活是错综复杂、形式多样的,各个社会阶层、利益集团、社会群体之间往往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这就需要在社会治理中化解矛盾冲突、凝聚社会力量、实现社会整合,而文化在社会整合中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整合社会价值、社会规范和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此外,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的思想意识、价值主张、理想追求等并不相同,甚至与主流价值观完全背离,这无疑会影响社会发展,而社会文化能以道德观念、价值信仰、社会理想等方式整合各种社会价值观,将碎片化的、分散的社会意识融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中,从而消融社会秩序中的消极因素和破坏因子。最后,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往往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如经济领域往往以效率为中心,政治领域往往以公平为准则,法律领域往往以秩序为目标,这就会在自由和秩序、公平和效率之间产生制度冲突,而社会文化可以有效协调各种制度间的冲突,消弭不同制度规范之间的裂缝[3]。

三、文化作为社会治理方式的功能实现路径

(一)以文化治理促进政治发展。实施国家文化战略。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境遇下,现行国际治理体制和全球秩序需求的矛盾不断深化,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和交融越来越激烈,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强势挤压。为此,应当在国家层面推进文化发展战略,建构“以一为主,一多并存”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力和社会凝聚力,以有效应对西方文化的挤压和挑战。比如,应当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理论学习、宣传教育、自觉践行、媒介传播、公共外交等方式弘扬主流价值观,不断提高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通过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价值、调整利益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展示国家形象、输出国家价值。

(二)以文化治理优化市场秩序。第一,培育契约文化精神。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就是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为核心的契约经济,也只有在权利平等、社会公平、人性自由的社会中才能实现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所以,应当培育诚实守信的道德文化,建构公平竞争的制度文化,营造勇于创新、敢于竞争的文化氛围,引导人们公平竞争、诚实守信、正当获利,促进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第二,发展企业文化精神。企业文化精神不仅是促进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文化软实力培育的重要载体。所以,应当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企业文化精神、价值观等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以文化治理促进公民社会建设。第一,应加强公民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离不开公民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如果公民缺乏基本的素质、意识、能力、价值观念等,就无法充分参与到社会治理活动之中,也就无法实现社会治理的善治目标。所以,应当加强公民文化建设,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普法教育等方式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责权意识、参与意识等,通过公民政治参与影响公民的政治心态、培育公民的政治认同、塑造公民的政治行为等。还应当积极推进公共文化建设,以公共理性精神影响公民的精神理念、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培育宽容妥协、相互包容的合作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第二,培育社会文化认同。社会治理以公民对政治制度、行政体制、文化范式、社会秩序的认同为基本前提,如果公民缺乏民族认同感、政治认同感、利益认同感等,就无法实现善治的社会目标。所以,应当将社会文化认同作为文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积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不断增强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还应在促进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培育公民德性,提高公民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尊重他人、善待自然的意识,为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精神力量[4]。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方位、深层次的社会转型中,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社会阶层分化、价值观念分化、利益格局调整等问题,在这种时代境遇下仅仅依靠行政、法律、经济等社会治理手段,难以实现社会善治的目标。所以,应当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以柔性化的文化治理破解社会治理中的种种困境。

猜你喜欢
认同感公民价值观
论公民美育
我的价值观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十二公民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