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

2019-03-22 13:57□刘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师范师范生毕业生

□刘 敏

一、提升高校师范生就业能力问题的提出

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指出:“要使更加公平、更加充分的就业成为我国发展的突出亮点。”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国家大力实施大众化教育,使得高校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校人数不断增加,但由于社会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远没有毕业生人数增涨得快,因而出现供大于求的现状。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从业者的主体,能否实现充分就业,关系到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本文以地方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二、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困境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然而,受高校扩招、人口红利政策以及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影响,教师职业的竞争压力在逐年增强,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急速下滑[1]。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供求不平衡,教育类人才过多。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实施,地方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应用性较强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报考人数逐年递增。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教师、家长及学生们纷纷认为,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其应用性和实用性是最强的,因而在专业抉择上很大部分偏向数学学科,这就造成高校数学专业报考人数过多的现象。然而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适龄的中小学生数量呈逐年下滑的趋势;加之教育部对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使得大量非师范生涌入教师队伍,对师范生的就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在社会上教师需求量不大、毕业生较多的情况下,社会供大于求,使得师范生就业空间较小,就业压力较大。

(二)地方高校师范生培养质量不高。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得到较大发展,但是教育部门对于新课程改革没有统一的部署。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大部分还是集中在理论知识方面,而实践教学严重不足。一方面,部分高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返聘一些退休老教师,尽管这些退休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渊博,但在教学方式上,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结合当代高校学生的新情况进行教学,致使教学效果不太乐观。另一方面,尽管高校为提升学生师范技能,为学生安排了教育实习和见习,但由于学生实习单位较分散,学校指导教师有限,不能很好地兼顾所有学生,造成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沟通较少,学生不能真正地从实习中学到相应的师范技能和教学技能,实习成为一种形式。再者,一些地方师范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尽合理,数学专业课程占据了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成天疲于应对数学作业,而对于其他一些人文知识素养的学习不够,造成数学专业毕业生的总体综合素质质量不高,这不利于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

(三)师范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落后。对于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而言,就读师范专业即意味着进入教育行业,因而一心只想通过公招形式进入事业单位,获得“铁饭碗”。在当今大众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稀缺人才,他们这种就业观念本身就阻碍了今后道路的拓宽,不利于就业中的竞争。同时,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好好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们既不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不重视自身能力的锻炼培养,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盲目跟风等问题。在就业过程中有“三不愿意”:不愿意到非教育系统工作、不愿意到农村或其他偏远基层地区工作,不愿意到没有正式编制的单位工作[2]。正是由于这些种种原因,使得地方高校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道路艰辛,不能顺利就业。

三、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关乎多方利益问题。不仅要保证充分就业,更要把关就业质量,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一)政府要优化毕业生就业环境,确保充分就业。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其能否顺利就业关乎着国家的繁荣安定。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高校就业问题时说到:“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3]。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4],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重要指示:积极拓宽基层和重点领域就业渠道;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近年来,伴随着“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政策的出台,国家做出多方努力,不断优化毕业生就业环境,确保充分就业。

(二)社会各界加大对毕业生就业的支持力度。高校毕业生最终要回馈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支持和包容。如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过程中,需要调整和转变用人观念,降低用人“门槛”,打破男女性别、生源地域、专业壁垒和工作经验等歧视,避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或浪费[5]。尤其是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本专业男少女多,若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过程中带有性别歧视,这不利于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同时,用人单位和社会团体可通过提供项目、资金和岗位支持,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三)学校应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地方师范高校应在围绕国家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不变的前提下,改进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适时修订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提升师范生的就业能力。如在教育上,构建“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充分利用教学育人、活动育人和社会育人的“三大育人平台”;在教学上,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把学习的自主权和话语权还给学生。同时,应加强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进行师范技能训练,提升自身能力,帮助师范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尽早树立一个清晰的、可践行的就业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四)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加强主动性。在严峻的就业现实面前,地方高校师范生要正确判断就业形势,努力从个人角度完善自己[6]。一是要努力学习。大学四年,踏踏实实完成学业,夯实专业知识,增强知识储备,养成良好的师德品质;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二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应充分认识到在各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的形势下,不能只盯着教师岗位,应先就业再择业。作为数学专业的毕业生,不是只有公立学校唯一一条出路,其他私立学校、培训学校或者公司企业,同样可以作为就业的路子。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有拓宽就业渠道,放宽眼光,才能在激烈的就业浪潮中争得一席之地。三是要有一种观念,即就业是自己的事,不是教师或者学校的事。一部分毕业生有一种“等、靠、要”的观念,成天浑浑噩噩,在周围同学都忙于找工作的时候,自己却不慌不忙,完全没有紧迫感。因而,毕业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状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主动性。

四、结语

地方高校师范生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学生的培养水平,因而,社会各界应引以为重,尤其是学校要加强对师范生的培养,争取保质保量地向社会输出合格“产品”。

猜你喜欢
师范师范生毕业生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