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曲艺传承 弘扬美学精神
——曲艺进课堂教学初探

2019-03-22 10:45唐静芬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小品曲艺创作

唐静芬

曲艺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统称,是一种说唱的综合艺术,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相声、小品、快板、数来宝、三句半、双簧、大鼓、说唱、二人转等。表现形式多样,说、唱、舞、吹、拉、弹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

笔者对本校535 位高段学生进行了一次“曲艺知多少”的调查。结果显示,68.14%的学生非常喜爱,19.21%的学生比较喜爱,4.68%的学生感觉一般,不喜爱的仅占7.96%。多数学生对曲艺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学生喜爱曲艺的主要原因,一是曲艺主要是通过说、唱,或似说似唱,或又说又唱来叙事、抒情,其语言生动活泼,简练精美、易于上口;二是曲艺的内容多短小精悍,与生活十分贴近,易产生共鸣,形式简单,能自编、自导、自演;三是曲艺演员具备了坚实的说功、唱功、做功和高超的模仿力,对人物的喜怒哀乐刻画得维妙维肖,对事件的叙述引人入胜,获得观众的喜爱。曲艺自身的艺术特征及艺术魅力同样适合中高段学生的接受能力。然而在我们的音乐教材中却没有涉及曲艺这块内容,学生对曲艺知之甚少。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音乐课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要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基于新课程理念,笔者就以“曲艺进课堂”为切入口,以拓展性课程为载体,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

一、设定目标框架,学习曲艺有的放矢

从调查、谈话以及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了解到,学生对曲艺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现有的曲艺知识、表演能力的储备情况却很差。各大电视台的联欢晚会是他们获得曲艺知识、感受曲艺文化的途径。因此,笔者有的放矢地设定曲艺教学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努力体现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曲艺审美能力,激发兴趣,重视实践和创作。

(一)总体目标,引领方向

根据学情,对曲艺教学提出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总体目标。

1.了解曲艺的基础知识,包括曲艺的常见类型、艺术表现形式等。

2.欣赏曲艺名家的表演,体验其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曲艺表演能力以及创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曲艺的热爱之情,树立弘扬、传承、创新优秀传统艺术的意识。

5.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学习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分步落实

分阶段实施教学,对每一阶段提出相应的目标。第一阶段:了解曲艺。此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曲艺的基本知识及艺术特征,与曲艺产生近距离感。第二阶段:表现曲艺。此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体验曲艺最常见的几种类型,学习曲艺技艺,进一步感受不同曲艺的艺术特点与风格。第三阶段:创编曲艺。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主,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尝试简单的创编。

二、构建内容序列,学习曲艺有章可循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安排“曲艺进课堂”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上必须遵循四项原则:一是艺术性原则。曲艺是一门艺术,所选的内容必须体现曲艺的艺术特点。二是儿童性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身心发展特点,教材内容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三是现代性原则。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受到青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四是乡土性原则。充分挖掘本乡本土的艺术资源,选用乡土气息浓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段子,为教学所用。

针对这四项原则,音乐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与整合上以优秀的曲艺曲目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曲艺、体验曲艺、表现曲艺、创作曲艺。可从经典曲目、优秀曲目中选择,也可以自行创编。

(一)经典曲目,视听盛宴

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带给观众艺术享受和审美熏陶,这些作品内容健康,充满正能量,引发我们思考,带给我们启迪。演员用精湛的技艺、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与表情把作品的艺术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予我们精神享受。笔者从中选择了经典小品曲目《卖拐》《父子对话》《抢座位》,儿童相声《羊年说羊》《说绿》,三句半《养成文明好习惯》等,供学生欣赏。

(二)地方曲目,特色展现

曲艺要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还要表现当地的文化风貌。舟山地处中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人杰地灵,艺术氛围浓厚。山清水秀的舟山群岛赋予艺术家们丰富的灵感,创作了许多具有海岛特色的曲艺节目。这也是可以挖掘的资源。笔者从中选择了适合儿童的、曲艺特征明显的优秀曲目——小品《海鲜宴》、散文小品《这一片海》等。

(三)自编曲目,真情实感

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喜好,创作的曲艺作品也往往最深入学生内心。笔者尝试创编了曲艺曲目——家庭说唱表演《舟山欢迎你》。此曲目把丰富的舟山特产以说唱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对白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旋律通俗流畅,适合学生学习表演。还有改编的快板《学本领真快乐》,语言浅显易懂,富有节奏,又十分贴近学生生活。

三、实施分层教学,学习曲艺有序推进

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构建了完整的内容序列,接下来就要落实具体的课堂教学。学习过程讲求以生为本,循序渐进,分层深入。

(一)欣赏曲艺名段,认识表演名家,达成第一层面的“了解曲艺”

以“活动驱动式”进行探究,采用“展示交流”以及“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分成小组(8—10 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曲艺知多少”的资料收集活动,具体流程如下:

1.在课前收集曲艺的音像资料、文字、图片等。可以上网查找音频视频、寻访民间艺人、查找书籍等,了解曲艺最常见的种类——小品、相声、京韵大鼓、苏州评弹、快板等,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了解相声名家马三立、侯宝林、马季、姜昆等,小品名家赵丽蓉、赵本山、巩汉林、潘长江等,苏州评弹名家徐丽仙,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等。

2.课中对所收集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提炼出较为精典的资料,选取一两位小组代表,向大家做介绍、展示、交流,总结概括曲艺的类型。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加以总结,对内容进行补充、提升,播放具代表性的曲艺片段或图片资料,如小品《功夫令》《我与爸爸换角色》,相声《台上台下》,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等,初步感受曲艺类型的繁多,表现形式的丰富。

在活动中,并不要求学生能够对曲艺的探索有多深,只是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曲艺的兴趣,加深对曲艺的了解,同时也学会使用多种学习方式。

(二)重视艺术实践,体验曲艺的艺术特点与风格,达成第二层面的“表现曲艺”

1. 鉴赏与比较,体验艺术特色。例如,把《父子对话》《开学》《山葡萄与电子琴》这三个贴近学生生活的、不同形式的小品放在一起,让学生鉴赏、比较,体验小品独特的艺术魅力。《父子对话》以对话——“说”的形式表演,语言简单通俗又富有幽默感。《开学》综合了“说”“唱”“舞”等几种形式。《山葡萄与电子琴》是散文诗式的小品,形式更为新颖,并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在鉴赏、比较中,学生比较直观地体会小品的艺术特色: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综合性强,表演形式较为自由,无固定格式,语言以通俗、幽默见长。

2.学“说、唱、做”,模仿名家表演。例如在教学“相声”时进行绕口令练习:山上有只白羊,山下有只黑羊,白羊要下山,黑羊要上山,山上山下都是羊、羊、羊。在“说”的过程中,体会相声的语言艺术——活用语言文字游戏,串连成声韵和谐的语言节奏,连缀贯通的“贯口活”等,产生谐趣效果,语言通俗,富有幽默感。在教学小品《功夫令》时,让学生分角色学“说”学“唱”学“做”。学说男主角(巩汉林)与女主角(赵丽蓉)的幽默对白:“我站是一棵松”“我看你像根葱”……学唱小品中由歌曲《心太软》改编成的插曲“我就是心太软,心太软,不愿让你练功到天亮……”并让学生学做动作。学生们演得非常开心,通过学“说”学“唱”学“做”,真正体验曲艺的艺术特点及艺术魅力,享受曲艺的语言美、音乐美、唱腔美、姿态美,并获得审美的愉悦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心,提高艺术素养,培养艺术表现力。

(三)鼓励创作,达成第三层面“创作曲艺”

1.多赏析多思考。曲艺创编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首先选择了内容易理解、形式较单一的三句半作品《养成文明好习惯》和《曲艺音乐》。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分析作品的字数、结构、特点、风格,再进行“依葫芦画瓢”式的模仿创作。创作的新作品会有诸多的瑕疵,显得生涩稚嫩,但学生从中收获了创作的成就感。

2.多磨炼多出新。当学生尝到了创作的“甜头”,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教师再推出表演形式相对复杂、表演内容相对丰富的自编曲艺作品《舟山欢迎你》,让学生从中探索作品的形式、内容、结构、风格。可单独创作,也可小组合作,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编、排练、修改、排练……学生在一次次的磨炼中推出更成熟的作品,在创作中深刻感受曲艺,体验曲艺,并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与创造力。

(四)设计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平台

1.“曲艺竞猜”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曲艺知识。

2.“曲艺名家”表演活动,尝试完整独立的曲艺表演及创编,培养他们的独立表演能力、艺术想象与创造力。

3.“曲艺小报”创编活动,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一份曲艺小报,通过办报进一步了解曲艺所涉及的内容,增强兴趣。

教师创设多种平台,如举行艺术节暨艺术小明星比赛,评选曲艺小明星;“小白帆”电视台曲艺小明星推送活动;儿童节“曲艺达人秀”现场展示活动;通过展示和观摩,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猜你喜欢
小品曲艺创作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品)《加班饭》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小品)《一年又一年》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