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教学理念的微课程设计

2019-03-23 06:13王雅婷
中学生物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单元教学教学策略

王雅婷

摘要 以《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浅谈基于单元教学设计理念的微课程资源设计。

关键词 单元教学 微课程设计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在“核心素养一学科素养一单元设计一课时设计”的课程发展与教学实施的链环中,单元设计是宏观的课程目标转化为微观课时教学的关键环节。单元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教材中的“章”,它是基于一定目标和主题的教材整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单位。单元由若干节具有内在联系的课组成,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课的有序实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其中所涉及的三维目标和素养目标内容可以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单元设计是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的中观层面的教学设计。

微课程是将课程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分解成一系列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等的微型课程体系。它以“微课”为主要技术形式,旨在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整合为一的新型学习资源。微课程通常包括学习任务、微教学设计、微课视频、在线微检测、学习资源等五部分。作为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手段,微课程的设计应脱离课时教学的束缚,以单元教学设计为依托,以整合知识教学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根据概念建构和素养培育的需要对单元内容进行合理的转化、重组。下面以《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浅谈基于单元教学理念的微课程资源设计及运用策略。

1 单元教学设计

1.1 单元学习目标

本单元学生需建构的核心概念为必修1的核心概念2“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此核心概念的建构需依托第四章~第六章的内容完成,故本单元着眼于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旨在建构出一般概念“物质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謝活动”。概念的建构主要基于生物学事实和现象及科学史资料进行。

为构建一般概念:“物质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需要额外提供能量;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这些生物学事实为依托。

1.2 单元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

1.3 单元教学安排

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大概念的构建,学生通过生物学事实及探究实验观察、科学研究历程史料的分析,深刻理解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重要概念,并加深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运用模型与建模、归纳与概括等科学思维,在探究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实验设计中提升科学探究素养,以达到知识学习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目的。

2 微课程资源类型及运用策略

2.1 微课程资源类型

表1所列的本单元教学所设计的各微课程资源可划分为专题知识点类、探究活动类、例题讲解类。

2.1.1 专题知识点类微课程

渗透现象及渗透系统分析、生物膜结构探究科学史、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归纳总结、变形虫等单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神经递质释放等胞吞、胞吐现象及总结微课程属于专题知识点类微课程。本单元的重难点在于基于渗透系统的细胞水分进出分析、生物膜结构与功能适应分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辨析,故专题知识点类微课程设计目的为重难点突破。

2.1.2 探究活动类微课程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实验设计属于探究活动类微课程。微课设计主要在对于植物渗透系统知识点进行分析,而探究活动的实现主要依托与微课配套的学习任务单(图2),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并通过提交汇总进行评价。

2.1.3 例题讲解类微课程

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习题讲解、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判断例题讲解微课(图3)则是典型的例题讲解类微课程。此类微课程的设计包括在微课视频中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及在线微检测中配套例题相应的变式训练以巩固学习效果。

2.2 微课程资源运用策略

教师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辅助运用微课程资源,也可将这些资源上传至厦门市慕课教与学平台,学生可利用周末有选择地观看复习。教师还可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向学生推送微课程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微课程的运用方式可以多样,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配合使用。本单元微课程资源具体运用策略建议可参考如下:

本单元为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水进出细胞的方式是首先讨论的问题。渗透作用和渗透装置是学习难点所在,故可将生活中的渗透现象及渗透装置分析动画等制成微课程在课前预习或课堂导入时使用,可帮助学生形成具象的认知,也可实现重难点突破,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流动镶嵌模型发现史的教学,教材中的科学史材料相对比较简炼,教师可适当寻找课外拓展资料进行补充,通过制作微课,课后提供给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加深学生对整个探究历程的前因后果的认识。

高一、高二新课教学课时有限,习题讲评的时间非常有限甚至缺乏。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选择典型例题制成讲解微课并附相应变式训练的在线微检测,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的巩固提高,如本单元微课程资源设计中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判断的微课程。

综上所述,微课程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手段,对于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培育的达成都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构,确定单元教学的重难点设计专题知识点微课程,选取典型例题设计例题讲解微课程及搜集课内外拓展资料辅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也可有选择地进行微课程的学习,查缺补漏。基于单元整合的微课程设计值得更深入地实践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大海.试论基于生物学科素养的单元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2017,(7):16-18.

[2]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 (1):3-25.

[3]孙玉惠.基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微课程开发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4).

猜你喜欢
单元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化学平衡的移动”单元教学创新设计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单元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