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三角”区域旅游联动及一体化开发模式研究

2019-03-24 01:17王爱忠王东强
关键词:高铁重庆区域

王爱忠 ,王东强 ,王 东

(1.重庆文理学院 旅游学院,重庆 永川402160;2.重庆文理学院 教务处,重庆 永川 402160;3.重庆文理学院 科研处,重庆 永川40216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区域协调本身就蕴含着区域联动的内容,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看,区域经济指在一个大的经济区域内,由多个城市或小的经济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形成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一体化[1]。我国是旅游经济大国,旅游资源丰富,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特色明显。从旅游业发展角度来看,整合各地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市场空间,形成错位发展、有序发展、优势发展,能够有效抑制区域内旅游业的恶性竞争,有利于提升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实现区域旅游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2]。

以成都经济圈、重庆经济圈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组合形成的“西三角”经济区,总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包含约50座城市,其中囊括了西部地区最发达的核心城市,经济总量近1.2万亿元,约占西部经济总量的20%,被称为中国第四增长极。然而,受地理条件、历史条件、合作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三地之间的旅游合作开展较为滞后[3],相关旅游研究的文献也较少。在邢元敏提出把旅游业作为“西三角经济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后,王若婵等分析了“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提出了旅游合作的发展机制体系。罗勇兵研究了“西三角”经济圈构建背景下的重庆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张东黎、陈栋从体育旅游的角度研究了体育旅游经济圈构建的困境与突破策略。周雪松探讨了西成高铁通车背景下的“西三角”商贸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上述学者对“西三角”旅游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未有从空间战略层面进行区域旅游一体化协同的思考。本文将基于空间结构的视角来研究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机制及一体化开发模式,以实现“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和空间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增强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

二、“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现状

近年来,川渝陕三省市的旅游发展迅猛,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呈现乘数级的增长,三地之间的旅游合作也得到了加强。早在2007年,四川与陕西就共同打造“三国文化旅游品牌”进行了深入的合作。2009年,陕西与重庆、四川签订协议,联手构建西部金三角旅游合作区。2011年,四川、重庆旅游合作进一步升温,川渝两地共同喊出了“四川好玩、重庆好耍”的口号。2016年,川渝两地达成一致,将进一步加强旅游协作,共同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2017年,西安市与成都市签署了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启动了旅游营销推广、人才培训交流、资源产品开发、旅游投资与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建立了旅游合作定期议事制度,建起了西部高铁旅游联盟,联合发布推介蜀道高铁旅游、陕川高铁旅游、丝路高铁旅游等主题精品线路和旅游节庆、会展活动等旅游信息产品。目前,成都与重庆之间正在构建区域旅游战略合作联盟,意在利用两地互联网旅游和线下旅游的资源,增设新的旅游线路,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将两地的特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形成旅游经济共享的局面。目前川渝陕三地政府就旅游协同发展、构建“西三角”整体化的战略合作正在努力达成协议。

当然,“西三角”旅游区域联动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高铁旅游经济辐射效应尚未充分发挥。由于西渝高铁尚未建成,目前从西安到重庆的高铁需要借道成都,西渝旅游发展轴的作用未能够得以发挥。二是三地旅游线路的协同开发不够。三地仍然从发展各自旅游节点城市为出发点,在线路设计上以本地景点景区为主,闭环线路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三地的旅游特色。城市、核心景区和乡村等没有按照全域一体的思路进行整合,产品和线路的设计也不够合理。三是非核心节点城市的旅游基础设施和线路产品开发不足。对成渝西城市群周边乃至更远地区的“西三角”域内旅游城市开发建设仍有不足,尤其是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做到向三、四线城市乃至乡村旅游点延伸。

三、“西三角”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

“西三角”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色,又有浓郁的文化景观。截至2017年,“西三角”区域共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6处,世界遗产17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8座,国家森林公园68处,国家地质公园2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426处。从资源特色角度来看,川陕渝旅游资源禀赋各有特色。陕西以秦汉唐文化为主,历史积淀深厚;四川蜀文化资源丰富,加之川西独特自然风貌,成为旅游休闲之地;重庆作为沿江山城和历史陪都,地域特色明显,文化氛围浓厚,也是休闲旅游的绝佳目的地。川陕渝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且高度互补,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资源条件。

(二)区位优越、交通网络发达

“西三角”区域地处中国西部腹地,区内的成都、重庆和西安是西部地区最发达的三个特大城市,拥有强大的向西南、西北外围辐射力。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出后,“西三角”区域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目前,该区域有宝成线、成渝线、陇海线等铁路干线,有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重庆江北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等大型国际机场和宝鸡机场、黄龙机场、万州机场等一些支线机场。公路方面,有108、210、318、319等国道、若干条高速公路、省道以及地方公路,公路分布密集。随着成渝高铁、西成高铁陆续开通和渝陕高速、西渝高铁等即将开通,川陕渝三地之间的交通将更加便利,旅游业将获得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

(三)旅游业发展基础良好

“西三角”区域的四川和陕西是传统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较强的省份。2017年四川和陕西接待的国内外游客分别为6.7亿人次和5.2亿人次,旅游收入分别为8 920亿元和4 792亿元,在西部省份里面处于前列。此外,在高等级景区数量、星级饭店数量、旅行社数量、旅游院校和在校学生数量、旅游从业人数等方面两省都具有较强的优势。近10年,成都和西安一直位居旅游热门城市前10强。重庆自直辖以来,其旅游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旅游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2017年10月,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的发布数据显示:重庆位居全球发展最快的10个旅游城市榜首(见表1)。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为三地旅游联动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周边客源市场量大

随着成渝高铁、西成高铁等高速铁路的开通,以及未来西渝高铁、沪蓉沿江高速铁路等的建设,“西三角”周边的客源市场将出现井喷式增长。其中,东向的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长沙等经济发达地区客源成为此区域的重要消费群体。北向的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客流,在西安游览后将沿着西渝高铁、西成高铁南下成渝地区。南向的西南、华南客源市场将通过成贵高铁、贵广高铁、成绵乐城际铁路等与“西三角”道路网相对接,实现客源市场的协同利用。此外,随着“西三角”区域旅游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客源市场将会出现猛增。

表1 “西三角”旅游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统计表(2017年)

四、“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模式与空间协调路径

(一)“西三角”旅游区域联动及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在区域旅游联动的研究视野内,主要依据的理论是区域空间发展的相关理论[4]。“增长极”理论是F.Perrour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往往是在一些增长极上体现为不同的增长强度,并按照各种渠道向增长极以外扩散,形成以增长极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的不规则增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中心地”理论强调 “点”的不同作用,认为不同等级中心的市场有差异;“生长轴”理论重视 “轴”的功能,认为交通干线是各区域经济中心联系的纽带,“轴”的作用发挥越大,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就越高。“核心—边缘”理论同样是解释区域旅游联动问题的重要理论,由加拿大城市规划大师John Friedmann提出,他将空间地域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核心区主要担负资源要素的集聚和扩散,引导支持边缘区的一体化发展[5]。

(二)“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开发模式

从点状结构来看,成都、重庆、西安三城市都是国内特大城市,也是西部地区著名的旅游城市。其经济实力、消费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数量、旅游企业规模等方面足够使其成为“西三角”区域内的旅游增长极,由此“西三角”成为一个由三个旅游节点共同支撑的稳固的三角形态。从旅游通道来看,成渝高铁、西成高铁以及即将建设的西渝高铁,使得三座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同时也形成了“三角形”的三条边(轴线)。这三条高铁形成了一个区域“闭环”,使得三地之间的客源流动和资源互动更加高效。从旅游域面来看,成都、重庆和西安三个旅游节点逐级向外扩展辐射,未来会形成三个大的旅游经济圈,即大成都旅游经济圈、大重庆旅游经济圈和大西安旅游经济圈(见图1和表2)。“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要在抓好成都、重庆和西安三个节点城市旅游协同的基础上,有效利用三条高铁交通轴,逐步向“西三角”区域内节点外城市拓展,最终建立“高铁三角大旅游圈”。

图1 “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开发模式图

表2 “西三角”三轴旅游经济带

(三)“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开发策略

“西三角”各省市要实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升级,就需要深化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个无形的旅游市场“共生”区域,在这样一个旅游区域内,各旅游目的地之间要建立相互促进、有序发展、差异竞争、合作共赢的旅游发展模式。

1.旅游资源开发的错位化。区域经济视角下,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应当注重差异发展、错位竞争[6]。“西三角”要实现旅游空间的一体化发展,必须把成都、重庆和西安三座城市的旅游特色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出来,将特色资源禀赋开发好、利用好,形成各自的旅游优势。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三地具有各自的优势资源特色:陕西以秦汉唐文化为主,历史积淀深厚;四川文化资源丰富,休闲特色明显;重庆都市文化浓郁,自然风貌独特。三地可以形成错位发展的旅游开发格局,如表3所示。

2.旅游产品及线路的一体化。“西三角”旅游空间一体化的核心目的是整合三个地区旅游资源,形成更大范围、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从而实现旅游经济指数的增长。旅游产品和线路的一体化,需要三地旅游企业之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尤其是在线路设计中,要将三个节点及周边核心景区产品进行一体化打造如表4所示。同时应根据时代变化和顾客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线路设计,以使旅游产品更加具有吸引力。在“西三角”区域内,可以开发以历史文化游为特色的西成旅游线、以休闲旅游为特色的成渝旅游线和以山水风光游为特色的西渝旅游线。此外,可以在“西三角”区内线路的基础上,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拓展,将“西三角”纳入更大的旅游区域合作范围,争取更广的客源市场。

表3 “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方向一览表

表4 “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线路表

3.旅游区域合作的协同化。一是政策信息的协同。三地在制定政策时要避开与区域旅游合作不利的内容,提高政策和相关措施的透明度,建立“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联席会议协调机构,实施区域旅游分工与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同解决区内旅游发展中的分工与协作问题。二是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协同,包括旅游资源和与旅游业发展相关联的其他资源的共同利用。健全旅游资源分级保护体系,实现国际和国内旅游共同发展[7]。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包括旅游教育、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8]。从目前来看,西安、成都、重庆三座城市之间,直线距离都在300~700公里之间,从空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回报来看,虽然三地都有机场和航班,高速公路网也比较密集,但是飞机成本高、通勤麻烦,高速公路驾车易疲劳,高铁是最符合三地旅游市场协同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客运方式,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快西渝高铁建设进度,力争用最快的速度,建成西—成—渝环形高铁网络。但在建设高铁网络的同时,区域间空转铁、铁转公的交通中转设施也是建设重点,以便游客可以在“西三角”区域内借助公路进行集散,在“西三角”外部更远区域借助航空网进行集散。四是旅游品牌宣传推广协同[9]。“西三角”的旅游品牌推广不仅仅是旅游企业在线路和产品上的宣传,同时也是“西三角”各省市在构建旅游协同发展机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对西安、成都、重庆三座城市甚至川陕渝的旅游品牌进行塑造,形成最具吸引力的卖点,并集合三地的推广资源和财政经费,合力打造“西三角”旅游品牌。

当前,旅游区域联动及空间一体化问题是“西三角”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重庆、成都和西安三地应从政府层面着手,进一步建立区域旅游合作的体制机制,加大合作力度,突破自然屏障和交通壁垒,实现旅游资源的高度整合与协同,进一步提升“西三角”区域旅游竞争力。

猜你喜欢
高铁重庆区域
重庆客APP
分割区域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高铁会飞吗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人地百米建高铁
区域发展篇
第一次坐高铁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