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与数字展示研究

2019-03-24 01:17罗敏
关键词:陈列重庆市文化遗产

罗敏

(重庆市文化研究院,重庆 渝中 400013)

进入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六条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现的大背景下,近年来作为非遗保存、传承、研究、传播重要举措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蓬勃发展,全国掀起了非遗博物馆建设的热潮,各类型的展馆应运而生。据统计,近5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建成开放了3 000余座(处)非遗博物馆(展示馆),并且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增加。截至2018年12月底,重庆已建立各级各类综合性和专题性博物馆、陈列馆等文博单位98个,但这些文博单位均为存藏物质文化遗产的设施。迄今为止,重庆市还没有大型活态展示重庆乃至全国以及人类非遗的非遗博物馆。因此,全面启动非遗博物馆建设工作势在必行。

一、重庆市非遗博物馆建设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博物馆建设工作,并在2019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启动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园(馆)的相关建设。重庆市建设非遗博物馆不仅可以填补空缺,而且可以将非遗博物馆建设成为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具有浓郁巴渝特色的现代化活态博物馆,创新利用多种技术,丰富而立体地展现重庆非遗,为人们创造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休闲场所。非遗博物馆区别于一般性博物馆展陈,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发挥文化引领的重要作用,成为重庆市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窗口,成为重庆市首个将博物馆功能与科技、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阵地。重庆市非遗博物馆建设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全民素质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提升重庆乃至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数字化发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推动重庆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以及文化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重庆市非遗博物馆建设的战略思考

(一)选址与定义

项目地址位于两江新区龙兴片区(民国街对面)。位置如图1所示。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简称非遗园)由“一馆一园区”构成。“一馆”即“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为公益性博物馆;“一园区”即非遗活态街区,为市场运作的商业体。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非遗园的主体部分,是公益性文化载体。它和非遗园互为依存,不可分割。

(二)建设定位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是由政府主导的市级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其定位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收藏、展示、保护、传承、利用、教育、培训、交流、传播、文化娱乐和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具有浓郁巴渝特色、现代功能并兼具国际文化交流的全新类型的专题性活态博物馆。重庆市非遗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重庆市重要的公益性文化窗口和文化旅游展示地,拟采用以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为核心、博物馆功能和数字技术完全融合的建设模式,旨在利用更丰富、更先进的数字展示手段深入挖掘地域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资源价值,寓传承传统文化于娱乐之中,调动传承人和人民群众参与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热情,将非遗博物馆功能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三)设计理念

在展馆设计上要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理念①,要生动呈现重庆、全国和人类非遗,从而弘扬地域文化认同。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建设中要合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展示方式趋于人性化、娱乐性、互动体验性,充分调动观众的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寓教于乐中让观众感受非遗的艺术魅力,提高公众对非遗的兴趣和理解,达到吸引更多参观者持续关注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非遗展厅设计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主体建筑设施用房36 000㎡。参照博物馆功能,按照非遗项目的特点并结合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状况,非遗博物馆须设置:重庆市非遗陈列厅10个(按非遗10大类分设)、中国非遗陈列厅2个(包括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陈列厅1个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陈列厅1个)、人类非遗陈列厅1个、临展厅3个、中型剧场1个、多功能学术报告厅1个以及管理用房等相关功能空间。

1.重庆市非遗陈列厅

在重庆市市级层面的陈列厅主要展出重庆市707个国家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包括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4个),按非遗10大类设10个展厅,如表1所示。

2.中国非遗陈列厅

中国非遗陈列厅包括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陈列厅、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陈列厅2个陈列厅,如表2所示。

3.人类非遗陈列厅

人类非遗陈列厅主要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陈列厅。建筑面积约2 000㎡,集中展示509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名录的项目,透过项目看其中蕴藏的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等。目前我国共有4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名录,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32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项,“优秀实践名册”项目1项,是目前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表1 重庆市非遗陈列厅

4.功能场馆

需用建筑面积约11 900㎡。配备临展厅3个,多功能学术报告厅1个,中型剧场1个。临展厅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进行策展,用于临时性举办展览展出。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可以举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报告等,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演播系统对上述活动进行辅助交流、直播演示、资源生成等。中型剧场可容纳801~1 200人观看演出。中型剧场主要用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在剧场表演,让参观者在参观实物藏品的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项目的魅力,还可以作为该馆重要的演出文化设施。

5.管理用房场所

需用建筑面积约5 000㎡。根据非遗博物馆功能要求,参照《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还须配备库房、实物修复用房、鉴定实验室、设备机房、仪器室、材料库、展陈设计室、美工室、展品展具制作与维修用房、摄影用房、阅览室、资料室、信息中心、接待室、物业管理用房、会议室、安全保卫用房、消防控制室、建筑设备监控室、办公用房等必备用房②。

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数字展示

所谓非遗博物馆数字展示是指对非遗博物馆数字资源进行有意义的组合后,采用数字技术形成另外一种有别于实体展示的信息表现形态,并通过其独特的手段和渠道展现或传播给社会大众。

(一)展示方式

1.数字多媒体辅助展览

主要包括全息投影、数字沙盘、虚拟翻书、幻影成像、多点触控、360度全景3D电影院、声音捕捉感应、红外触摸系统、透明屏应用展示、人体感应互动视频应用展示。立足非遗“活态”展示,满足观众对非遗项目参观考察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通过多媒体展览更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可以设置多台触控一体机,用以体验非遗互动游戏,点击图片猜非遗相关知识,点击音乐猜传统音乐类的歌名、曲目、乐器、歌词等。可以在展馆设置LED液晶大屏幕,向观众滚动播放国家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基本信息、短片、重要活动新闻报道、文化类展演展示等,给观众以全新的视觉享受。

2.非遗融入生活的体验

整个非遗博物馆贯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设计理念。因此,传承人是整个展馆的核心和灵魂。展馆以实物、实景模型、图片等为主,通过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示展演,将传习与展示合二为一,直观、生动地展示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过程,观众还可以与传承人进行互动。将非遗元素融入生活场景,体现非遗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如吊脚楼、蜀绣、折扇、夏布、苗绣等,以及融入夏布元素的旗袍服饰、背包、围巾、被子、钱包、杯垫等生活用品,让观众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焕发出的新光彩。设立仿古戏台,融入智能舞美灯光系统来渲染舞美效果,开展传统戏剧、传统舞蹈、曲艺、传统音乐类展演活动,让观众直接参与到动态表演中来,带给观众视觉上的盛宴。还可以根据各个项目特色设置背景音乐,如川剧音乐、川江号子音乐、扬琴音乐、山歌、民歌、苗歌等与场景紧密融合,让观众能够从不同角度感受非遗。

3.虚拟现实体验

非遗是活态存在的遗产,观众亲身体验更加能够品味其无穷的魅力。构建非遗博物馆里的沉浸式体验,为重点项目量身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将观众引入“秀山花灯”“丰都庙会”“宝顶香会”等非遗民俗活动中去,感受每年一次的民族传统节庆;引入“川剧”“梁山灯戏”等传统戏剧,唱腔、唱调等经典片段的虚拟交互体验,使观众建立对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形象化感知;还有虚拟微距动态探索璧山微刻工艺、饶氏核桃雕刻技艺等传统手工技艺的内部空间,体验其创作细节,让不适于在实体展馆中体验的内容得到充分的展示。

4.增强现实体验

展馆可以通过营造现实和虚拟交织的全新场景,增强观众的现实体验,让观众感同身受。如互动穿衣一体机。渝东南少数民族服饰绚丽多彩,观众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服装配饰并结合三维模型进行搭配,通过AR实现虚拟穿衣,并可现场拍照留念,还可以用AR设备通过体感交互传感器现场体验、学习土家族摆手舞、铜梁龙舞、玩牛、连箫等的手法与步法。

5.个性化语音导览、讲解系统

展馆可以设置针对不同观众的智能语音导览系统。智能语音导览系统可以自动感应播放展区音频导览,或者扫描展项二维码获得音视频导览,还可以通过无线耳机获得导游讲解。外籍游客还可以获得同声翻译。

6.数字文化衍生产品开发

非遗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须融入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走进人们的生活,科学开发利用,让传承人群在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创新、检验和改进自己的作品与产品,设计出既有重庆传统特色又时尚的适销对路的作品与产品,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7.位置定位服务系统

位置定位服务系统主要通过无线网络技术、蓝牙技术等实现。观众可以主动“签到”,或在默认状态下获得信息推送,获得各类信息传播服务,还可以通过Wifi三角测量在移动设备上为参观者提供指路服务和数字讲解材料,设计个性化参观体验[2]。

8.搭建“PC网站+手机网站+微信网站+APP三站合一”网站

三站合一是集PC网站、手机网站和微信网站(公众号)为一体的一套建站管理系统,共用一个管理后台,一个虚拟主机,录入一次数据,三站数据自动同步,可以有效节约投资,降低人力维护工作量,拓宽宣传渠道。“三站合一”建立完成后,我们可以开发非遗博物馆的手机APP扩大宣传,让非遗博物馆更好融入观众的生活和工作中[3-4]。

(二)数字化专业标准体系

信息建设,标准先行。标准化是实现非遗博物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安全保障的基本前提。非遗博物馆和数字展示确定采纳GB/T 20530—2006《文献档案资料数字化工作导则》国家标准、GB/T 7408—2005/ISO 8601:2000《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国家标准为主要参照标准。其中主要包括数字化专业标准体系(元数据标准、非遗信息著录规范、数据交换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等。建立数字化专业标准体系可以为非遗博物馆建设提供更加具体的规范依据,使之通过规范化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更长久地记录、保存与传承,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工作效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三)数字资源建设

数字资源建设包括资源的采集、存储、加工处理等环节,是整个非遗博物馆数字展示的依托,主要为系统平台的建立及管理平台和展示平台提供资源。资源基础信息大致规划为文档、影像、视频、音频、三维图形等几种分类。利用各种采集加工手段,如扫描、OCR、矢量化处理及数码技术等,将资源基础信息加工成为一个丰富的数字资源库,通过提供开放的检索接口为其他应用服务[5]。

(四)非遗数据库管理平台建设

该数据库系统是一个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非遗多媒体影音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具备优秀的兼容性与安全稳定性,是基于先进的现代信息检索、传输技术、新媒体技术,以影音数据集成、检索引擎建设为基础,完成多媒体内容集成、编辑、分发以及新媒体平台传播等功能的平台。该平台通过多媒体,多方式、多形态地展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四、拓展宣传

拓展宣传是非遗博物馆建设的重要部分。数字展示技术在拓展宣传上更具备跨越时间、空间的优势。在新时期,重庆市非遗博物馆应注重文旅融合,活跃数字展示,整合资源,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做大品牌,将现存的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以点带面,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续利用价值,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传播、弘扬与发展壮大,全面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意义。

注释:

① 见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②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猜你喜欢
陈列重庆市文化遗产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