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铸就鄂尔多斯转型崛起

2019-03-25 08:13陈曦
北方经济 2019年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转型

陈曦

摘  要:改革开放大潮推动鄂尔多斯三次大转型,转型发展铸就了这座中国现代名城,10年前,从这里诞生了“鄂尔多斯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座领衔中国西部发展的城市在破解“资源诅咒”这个世界之问进程中先行先试,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蹚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转型发展、富民强市之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 转型 现代名城 先行区

一、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三次大转型

黄河流入内蒙古,犹如母亲臂弯托起一座中国现代名城,她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鄂尔多斯。鄂尔多斯的蒙古语意为“众多宫殿”,然而,让这座城市真正变得名副其实的还是春风化雨般的改革开放。鄂尔多斯市前身是伊克昭盟,是一个沙多草木稀、地贫产量少、人穷文化低的贫困落后地区,也是一个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富集地区。改革开放40年来,鄂尔多斯立足资源型地区特点,坚持解放思想,自觉尊重规律,率先探索实践,历经三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宏大创业,创造了多个全区和全国第一,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历史性变化,成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

鄂尔多斯的第一次创业起止于1978—1992年,实现了由“农”到“工”的重大转型。改革开放之前的鄂尔多斯,以农牧业为主,靠天吃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鄂尔多斯人穷则思变、敢为人先。1978年,率先在全国农村牧区探索“承包制”,“包产到户”当年产量倍增;“畜草双承包”成为全国牧区改革的基本模式。1979年,率先在全国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通过补偿贸易方式引进技术,建起鄂尔多斯羊绒衫厂,由此“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誉满全球。

1984年,鄂尔多斯开展“振兴伊克昭盟经济突破口”大讨论,打破了千百年来“以农牧业为主”的思维定式,提出“三开、一治、一转换(即思想开明、改革开放、资源开发,治理水土流失,将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战略和“抓大以求强、放小以求活”“让企业坐正席、唱主角”等发展思路,组建了鄂尔多斯集团、伊化集团、伊煤集团、建材集团,发挥新兴市场主体作用,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了由农牧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199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5:28:27演進为32:38:30。

鄂尔多斯第二次创业起止于1992—2012年,实现了经济总量由“小”到“大”的重大转型。党的十四大之后,鄂尔多斯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抓住国家能源需求的市场机遇,依托资源禀赋,启动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推动企业集团化、民营化,在内蒙古率先实现企业上市,经济增速连续7年位列自治区第一,“鄂尔多斯经济现象”备受瞩目。世纪之交,鄂尔多斯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提出“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和“两化、三新、六突破”发展思路,奋力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在企业改革、产业化经营、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建设、开放力度、宏观环境优化方面进行突破。确立了“拉通联动、增收增效”的农牧业发展思路,在全国率先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实施限制发展、禁止发展、优化发展三区发展规划,推动生态全面集中恢复,实现了从赤地千里到绿色崛起。确立了“重塑重构、对接推进”的工业立市思路,率先完成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盟旗经济一体化,实现四大集团股票上市,构筑起煤炭、纺织、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进入新世纪,按照“产业向基地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原则,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了棋盘井、大路、蒙西、苏里格等一批产业园区,撑起“大工业、大项目、大集群、大循环”产业发展新格局。按照“拉大、补欠、崛起”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康巴什新区,形成“一市两区、三个组团”城市核心区,树林召、薛家湾两个城市副中心以及旗府所在地、乌兰木伦等工业重镇、18个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

这一期间,鄂尔多斯实现了经济总量由小到大、产业层次由低到高、增长方式由粗放到集约的历史性转变,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地级市前列。2012年GDP较1992年实际增长61倍,年均增长23%,三次产业结构转变为2.5:60.5:37。工业经济一路领先,创造了具有鲜明特征的“鄂尔多斯模式”,成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5个典型城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上作出批示,对鄂尔多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发展模式的典型给予了充分肯定。

党的十八大以后,鄂尔多斯开启第三次创业,经济社会逐步呈现由“量”到“质”重大转型。从2014年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到2018年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就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部署,贯穿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和鄂尔多斯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体现出新时代依靠转型发展、破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强烈使命担当。

这一时期,鄂尔多斯抓住事关全市当前和长远发展战略问题,开启了“凝心聚力、转型发展、创新创业、再铸辉煌”的第三次创业。把握爬坡过坎攻坚期、产业结构优化期、改革创新关键期发展特征,明确提出建成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导区、全区创新发展引领区、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合作样板区、民生发展品质区六大战略目标,推动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和人的思想观念全面转型,变“以量取胜”为“以质取胜”。

如今的鄂尔多斯,第三次创业还在继续,成效斐然。从2012年到2017年,在 GDP保持年均7.7%的中高速增长状态下,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3.1:52.8:44.1,其中的产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农牧业渐为节水高效的现代农牧业取代,传统工业渐为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取代,传统服务业渐为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取代,新动能逐步取代挖煤卖煤和房地产为主的传统动能,经济正由规模速度转向质量效益,文化正由资源转向产业,基本公共服务正由不均衡转向均等化,城乡正由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生态与经济正由分割转向融合,“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内涵在新时代延展升华。

二、转型发展铸就中国现代名城

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进程中,实现了开创性、根本性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一座转型发展、崇尚绿色、宜居宜业、守护幸福、充满活力的现代新城,与40年前“一条街道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两只猴”的影象形成鲜明对比。2017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面对196个国家、地区和20多个国际组织代表,将“中国现代名城”荣誉送给了鄂尔多斯。

(一)经济社会发展跃升全国地级城市前列

改革开放初期的鄂尔多斯,8个旗县中有5个国家级、3个自治区级贫困县。1978年全市GDP仅3.5亿元,人均GDP仅344元,人均财政收入不足2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4元。2017年GDP跃升到3580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实际增长211倍,经济总量排在全国地级区域(含副省级城市)55位,列成长型资源城市第一,连续8年居内蒙古首位,占比提升至22%;人均GDP超过17万元,跻身全国三甲;一般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57亿元,增长1891倍,自2007年起连续11年领跑内蒙古,占比提升至21%,2000年以来累计上缴税收3393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559元和16729元、增长155倍和85倍,居全国第25和48位。2017年,鄂尔多斯市位列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47位,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进入全国百强旗县。2018年,鄂尔多斯位列中国城市品牌评价百强榜第27位。

(二)建设世界一流多种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过去“一煤独大”的鄂尔多斯,如今建成煤电、煤化工、天然气、新能源及其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形成6亿吨煤炭、300亿立方米常规天然气、1533万吨煤化工、1947万千瓦火电、99万千瓦水电、30万千瓦风电、79万千瓦光伏发电、4.8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和40万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能力,成为国家14個大型煤炭基地、9个煤电基地、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和国家“西气东输”的主要气源地,正在建设国家光伏领跑者基地。每年全国六分之一的煤炭、四分之一的天然气、800多亿度电产自鄂尔多斯,有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煤矿综合机械化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百万吨死亡率始终保持世界最低水平,新建火电机组全部采用低耗水、低能耗、超低排放的超超临界机组,现代煤化工“五大路径”已有四项落地示范,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并在全国多地推广应用,成为国家能源经济发展“领头雁”,正在按照栗战书委员长要求,向世界一流“多种能源综合利用基地”跃进。

(三)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鄂尔多斯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与工业经济由黑转绿并行,在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率先实践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创造了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沙漠变绿洲的“毛乌素世界奇迹”和“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隆重召开,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实践,将为世界上其他面临荒漠化问题的国家提供经验”。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库布其沙漠经过30年治理变成了绿洲,治理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公里,让沙区十几万人受益”。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这样的精神,推广这种模式,更大力度地进行沙漠化治理。如今,鄂尔多斯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其治沙模式已经扩展到西藏、青海、甘肃、新疆、河北等地以及哈萨克斯坦等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绿色名片”。

(四)树立国家西部新型城镇化样板

着眼解决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品位与优秀民族文化不相匹配问题,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城市核心区,辐射带动城市副中心、旗府所在地、产业重镇和新农村新牧区新矿区建设,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践中走在前列。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0%提高到74%,高于全国15.5个百分点。在提升城镇化水平上,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50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东胜区成为中国“避暑休闲之都”,康巴什区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景观命名的4A级旅游景区,伊金霍洛镇等10个乡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这座新兴城市吸纳了全市70%左右农牧民转移进城,60多万外地人口在鄂尔多斯稳定就业,共享现代城市物质和精神生活。

(五)打造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幸福高地

全市唯一的自治区扶贫重点旗成功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13%以下,成为内蒙古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地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左右,实现充分就业。基础教育水平进入内蒙古前列,2017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1、6.6和8.7个百分点,高考升学率、重点大学升学率处于内蒙古领先水平。市旗乡村四级医疗卫生体系实现全覆盖,成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居民主要健康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实际平均水平达到2998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分别达到580元/月、340元/月,高于国家和自治区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9平方米和46.6平方米,每百户城乡居民拥有家用汽车分别达到76辆和52辆,恩格尔系数降到23.4%,比全国低5.9个百分点。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最安全城市。在《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检测报告(2017)》中,列地级城市(含副省级城市)第9位。

(六)创成国家西部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群

鄂尔多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塑造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成功走出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全民共创、全域创建、常态长效道路,孕育形成了“开放包容、诚信友善、不屈不挠、拼搏创新、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优秀精神品质。2017年,鄂尔多斯市连续三届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鄂托克前旗、准格尔旗荣获全国县级文明城市荣誉,除新设立的康巴什区以外的其他旗区全部创成内蒙古文明城市,成为西部地区拥有全国文明城市数量最多的地级市,文明城市、文明居民、文明行为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创新实践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

鄂尔多斯是典型的成长型资源型城市,但很早就把破解“资源陷阱”危局作为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未雨绸缪、超前构筑,坚决打好转型主动牌。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坚持依靠新发展理念定位转型方向,依靠改革创新突破转型难题,依靠全面转型获得高质量发展。遵循总书记为内蒙古开出的药方强身健体、凤凰涅槃,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创新驱动发展、再造绿水青山、协调城乡区域、共享发展成果。

(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始终保持转型定力

以构建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制定产业政策,借力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力挺质量效益型非煤新兴产业发展,“一煤独大”转入多元发展新阶段。

从生产端、输配端、消费端入手,构建现代能源经济新体系。在能源生产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建设绿色矿山,成功注册“鄂尔多斯煤”地理商标,外运煤炭全部洗选提质“供细粮”,自用煤炭勤俭节约“吃粗粮”,实现煤炭资源分质分级阶梯利用,煤炭供给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着力推进煤炭资源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引导煤向电以及烷、醇、醚、烯、苯、萘、酚及其衍生品和高端碳材料等中高端、精细化方向延伸,形成多个煤电用一体化、链条化、循环化、生态化产业集群,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20%,煤炭在一次次转化中一次次增值。在能源输送方面,推进煤炭运输“汽改铁”,建成18条铁路运输专线,解决用“高级能源”运输“低级能源”问题;推进电力输送“特高压”,新建成蒙西至天津南和上海庙至山东两条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打通了电力“风火打捆外送”瓶颈。在能源消费方面,狠抓節能降耗,在保障国家能源需求同时,顺利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如今的鄂尔多斯,初步形成了煤、油、气、醇、醚、风、光、水、火、生(物质)多能互补、综合利用、集约输送、供用结合的现代能源生产供给消费体系。

补新兴产业之缺,立现代服务业之位,扬绿色农牧业之长,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把培育新增长极作为谋未来长远之举,及早布局建设高新区、装备制造基地、空港物流园区、大数据产业园等一批高端产业集聚平台,吸引高端项目来兴业、煤老板和开发商再创业。在工业领域,煤制石墨烯、煤基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等一批新项目站到国际前沿,新能源汽车、发动机、变速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件、蓝宝石晶体、多晶硅以及各种化工、轻纺、农畜产品加工产能以及旅游业大发展,将昔日煤城改写为现代制造之城、旅游之城。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激发转型活力

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以全方位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形成地区发展新优势。

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扎实推进“去、降、补”。去产能方面,退出年产90万吨以下煤矿产能,单井平均产能提高到230万吨以上,采取产能异地置换方式释放先进煤炭产能,“剩者红利”开始显现。去库存方面,创造性推出“房票”“地票”,消化存量商品房,盘活沉淀资金,被住建部确定为去库存试点城市。去杠杆方面,通过停建缓建政府投资项目、债务置换、政银企合作、设立平滑基金、置换短融长贷、延期降息等措施,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降成本方面,打出降低生产成本、要素成本、物流成本、税费成本、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组合拳”,工业企业利润率达到20%。另一方面,从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入手,通过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优化环境指标配置;通过水权转换、水沙置换,优化水资源配置;通过电力多边交易、增量配电改革,优化电力市场化配置。

落实总书记嘱托,先行先试三项重点改革。建立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方面,探索推出六种模式。比如,探索土地流转、土地托管、代耕代种、土地入股新型经营模式,将土地集中到其他农户和经济组织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有效增加了农牧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推行“一个平台、一张图、一张表、一个窗口”,管理地上的山水林田湖草荒和地下的矿产资源。鄂托克前旗编制完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被中国社科院认定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西北模式”。创新对俄蒙开放方面,正在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国际交流城市、打造向北开放桥头堡。

建设开放鄂尔多斯,赢得经济发展新空间。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落实国家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推进蒙晋陕宁协作重要支点城市建设。近5年,累计利用外资居内蒙古首位,汽车、手机屏幕、化肥、PVA新材料、纺织品等产品远销海外。2015年和2016年连续被评为“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内陆港建设全面启动,国际航空口岸获批,开通7条国际航线,开放型经济正在成为鄂尔多斯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三)扎实推进创新驱动,接续注入转型动力

充分发挥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用,借助项目和各种平台,广聚市内外英才,既求其在、更求其用,将发展模式由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推进产业创新。鄂尔多斯的重大技术创新,几乎都是由企业推动、企业投入、企业实现的。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意味着成倍增加了我国的铝土矿资源量。建成世界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项目和我国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液化项目,对平衡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具有重大意义。汇能煤制气项目填补了国内采用水煤浆气化技术生产煤制气的技术空白,易高煤制乙二醇项目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催化剂及相应成套工艺技术,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与石油法相比制造成本大幅下降。在鄂尔多斯由企业承担的国家现代煤化工试验示范技术,许多已推广应用到国内其他地区。

以平台为载体,引才借智壮大创新主力军。建立一系列人才政策体系,以“人才+项目+团队”捆绑式引进高层次人才3.2万人、人才团队42个;以“人才+基地+工程”联动式培育优秀人才,吸引集聚专业技术人才13.3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3万人;打造京沪深人才工作站,面向发达地区招才引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54人。如今,大批创新人才成为引领鄂尔多斯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始终坚持绿色引领,坚定保持转型恒力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把生态作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本建设,持之以恒见成效。

以节能减排与环境整治为护绿关口。坚持产业发展为生态环境让路,在增量上新引进项目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在存量上引导重点行业企业按照环保新标准限期实施技术改造。实施绿色工业制造,要求矿山企业每采10吨煤补种1颗树,黑色换绿色,坚决守住环境保护底线。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集中开展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减排任务,空气优良率达到85%以上。

以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为增绿措施。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草畜平衡制度,推行标准化舍饲养殖,不堪重负的1亿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在禁止开发区,大力度转移农牧民,推动生态集中恢复;在限制开发区,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建设新牧区;在优化开发区,发展现代种养加工业,建设新农村。集中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以及沿黄河绿化风光带、环城区城镇绿化带等“四带工程”,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5%。新世纪至今,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26.7%,植被盖度由30%提高到70%以上。

以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为治绿方略。用产业化方式开展生态建设,逐步培育形成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参与治沙和沙产业开发的企业数量达80多家。用绿色化理念引领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工矿业、农牧业、服务业发展方式向节约集约型、质量效益型、绿色循环型转变,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初步形成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生产与环境友好相处的局面。

以制度建设与生态文化为固绿保障。鄂尔多斯在获得立法权之后,出台的第一项法规就是环境保护条例。率先在内蒙古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生态文明制度,用制度红线守住绿色底线。引导全市人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像珍爱生命一样珍爱绿色,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绿色家园。从“牧区大寨乌审召精神”到“穿沙精神”,再到“库布其精神”,爱绿、植绿、护绿已经融入鄂尔多斯人血脉。

(五)统筹协调城乡区域,传导扩大转型张力

依托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依托完善市域空间布局和推进市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向新型城镇化转型。围绕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区域性中小城市为支撑、重点产业镇和特色小城镇为节点、新型村庄为补充的新型城镇化空间体系,做优中心城区,做特旗府所在地和重点镇,做新农村牧区。在中心城区,以绣花功夫进行精品化建设、园艺化打造、智慧化管理,人口集中度、产业集聚度、资源集约度不断提升,使得原来人口不足20万、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演化为163平方公里、70万人口、东阿康一体化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旗府所在地和重点镇,以基础配套、产业支撑、功能完善、环境改善为重点,推动县域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产业、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特色城镇演进,成为城乡结合的一个个节点、一条条纽带。在农村牧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水、电、路、讯、房、科、教、文、卫、商等短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农牧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夯实基础、互联互通,向区域协调发展转型。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市域一体化发展基础性工程,全力推进。实现了旗区通高等级公路、乡村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呼包鄂、呼准鄂动车全线开通,通航城市达到54个,至北京直通光缆工程实现试运行,建成两条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在呼包鄂榆城市群、乌海及周边地区协同发展中,鄂尔多斯越来越挑起大梁。

(六)秉行共建共享理念,全面汇聚转型民力

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建设全区民生发展品质区。2012年以來民生投入累计达到2000多亿元,着力实现民生由总量累积向普惠均衡转变,使全体居民共享转型发展成果。

聚焦百姓,推进社会民生向更高质量转型。采取产业扶持、异地搬迁、生态补偿、医疗保障、教育资助等举措,实现贫困村全部摘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到1383人。对低于低保线下的农牧民给予扶持,确保年人均收入增幅达到20%以上。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部分社会保障标准进入全国前列,率先实行蒙语授课15年免费教育和汉语授课12年基本免费教育以及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资助政策,8个旗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聚焦法治,推进社会治理向安全稳定转型。深入开展平安鄂尔多斯建设。按照服务周到化、联系遍布化、行为归属化、管理网格化、手段精细化、治理信息化理念,搭建一个综治平台、构建九大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全面推进“雪亮工程”,构建起信息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聚焦内涵,推进城市文化向现代文明转型。大力推进好人之城、志愿服务之城、诚信之城和书香之城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广播电视村村通”“你阅读我买单”等惠民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乌兰牧骑等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突出流动文化服务,常态化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概括鄂尔多斯转型经验,就是依靠新发展理念定位转型方向,依靠改革创新突破转型难题,依靠全面转型获得高质量发展。鄂尔多斯成功转型的实践,也为其他资源型城市破解“资源诅咒”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样本。当然,转型是一个经济社会不断进化的过程,鄂尔多斯还在继续。

(作者系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