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输血信息系统与终端掌控电脑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

2019-03-26 07:27,,
循证护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血制品血袋信息系统

, ,,

我院自2010年启用终端掌控电脑(PDA)对病人临床用药进行身份识别,2012年引入移动护理查房车系统,两者联合使用扩展了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护理工作向床边护理的延伸[1]。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我院于2016年9月增加输血信息系统护理模块,与输血科输血信息系统紧密连接,动态监测血制品输注进程,减少输血过程中的手工记录及交接环节。使用PDA对病人输血进行身份识别,保证了输血安全,实现输血流程的规范化及输血护理管理的信息化,现将该系统运行以来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来本院就诊、接受输血的200例病人,计算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试验组采用输血信息系统与PDA联合使用下的信息化输血流程,对照组采用传统输血流程。试验组病人女47例,男53例,年龄18~72 (39.0±12.1)岁。对照组病人女50例,男50例,年龄19~70(41.0±11.2)岁。两组病人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人输注血制品种类、剂量、输血器具均为常规使用,实施输血操作的护士为具有护士职业资格并经过输血技能培训考核合格的护士。病人或其监护人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信息化模式下的输血流程介绍

1.2.1 输血前

输血科完成配血后,通过输血信息系统发送消息,通知临床护士领取血制品。护理输血信息系统运行程序后,会接收到取血消息提醒。护士点击消息进入“输血前评估”信息框,录入病人输血相关信息,包括体温、过敏史等,并在领血确认签名框中输入工号和密码通过验证。程序自动打印领血报告单,护士携带领血报告单到输血科领血。输血科发血时,同取血护士对照输血报告单核对病人血袋信息,并扫描血袋上的产品码和献血码,记录血袋发出时间。血制品取回科室后,需经双人进行输血前的三查八对,护士在PDA上进入“输血前”核对界面,扫描血袋的献血码和产品码,系统自动更新出此血袋的相关信息以及使用者的相关信息包括病人血型、输注血制品的种类和数量,同血袋信息查看无误后,输入核对者工号以及密码,完成输血前的核对工作。

1.2.2 输血执行

护士使用PDA进入“输血执行”界面,进行输血执行操作,扫描病人腕带条码、血袋的献血码和产品码后系统自动匹配,如果血袋没有进行“输血前”操作系统会提示“没有进行输血前操作无法进行下一步”;如果病人信息与血袋信息不相符,系统会自动提示“血袋和病人信息不符”;匹配成功后选择输入途径、输注速度、核对者工号以及密码,完成开始输血时的核对工作。

1.2.3 输血后

护士使用PDA进入“输血后”界面,进行输血结束后的操作,扫描血袋的献血码和产品码后,输入弃血量和销毁输血器数量,系统自动生成输血记录单,并可在系统中进行病人输血信息的归档工作。以上步骤必须顺序进行,只要一步没有完成,下面的所有操作都无法进行。台式机上的PDA在使用过程中是相辅相成,配合使用的。如因抢救等特殊原因需要对输血相关信息进行修改,可点击“输注修改”,必须护士长以上职称才有权限进行修改,修改时需输入修改者的工号和密码,程序会记录修改者信息,以对修改权限进行监控。详见图1。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发生的输血差错(包括血型错误、身份识别错误、超时、血制品过期、输注不符合要求等)、三方信息不相同、信息丢失、输血总耗时(从发血到血袋回送时间),通过对比以上信息,得出两组在输血护理管理中的效果。

图1临床输血闭环管理流程图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见表1)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各评价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3.1 优化输血流程,保证输血安全

静脉输血是医疗机构治疗、抢救急危重症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输血流程查对环节多而复杂,在输血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均存在安全隐患,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危及病人生命,有研究表明,输血差错中近一半是人为原因造成的[2-5]。与传统输血流程相比,信息化模式下的输血流程显著优势在于使用PDA核对病人身份,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输血查对错误,保证了输血安全。传统输血流程烦琐、复杂且效率不高,传统模式一般是电话通知输血科备血及用血科室取血,输血科与用血科室缺乏沟通,当病人不具备输血条件时,容易造成血制品污染和浪费[6-7]。输血信息系统可供输血科、医生、护士三方进行资源共享,实时查看病人生命体征、检验报告、输血反应等信息,增加医、护、技人员之间沟通,且输血信息可追溯,避免了电话交流可能出现的误解与差错。

3.2 信息保存完整,追踪血制品使用全周期

完整的血液冷链管理应是从献血者血管到病人血管的全过程管理[8-11]。传统血制品管理是血制品在哪儿就由哪儿负责,血制品由血库发出后无法追踪到相关信息,输血科负责血制品的保存与配发,临床科室负责血制品的输注。血制品发出后的管理记录容易成为血制品管理的盲区,即血制品发出后,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正确的速度输注; 输血中与输血后病情的观察和不良反应能否及时、正确地处理,相关信息是否被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并保存,是传统输血管理中的难点和重点。本研究结果也表明,传统与信息化模式下输血流程相比,在三方信息不相同、信息丢失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制品从输血科取出至输入病人体内这个过程中,护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保存,而输血记录单是输血信息存储的唯一形式,传统模式下,手工书写输血记录单存在很多弊端[12-14],如:记录缺乏实时监控、书写不规范、记录不完整、可以随意进行改动等。而护理输血信息系统除个体化信息需要手工输入外,大部分信息是通过点击选择或PDA扫描的方式录入,实现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记录,修改信息需要护士长以上职称才有权限进行,并通过记录修改者工号和密码对修改权限进行监控[15]。

3.3 存在问题及展望

护理输血信息系统使用近一年来,在提高临床用血安全、完善输血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为了保证对输血的各个重点环节进行监控,需要护士多次输入用户名及密码,与非信息化模式相比,增加了操作过程的烦琐性,在运行初期容易引起护士的抵触,但人工方式核对病人身份容易被个人或周围环境干扰,存在安全隐患,而使用PDA核对病人身份为安全输血保驾护航,保证了护理安全,因此在系统运行初期需要做好护士的培训及输血流程的更新、完善,护士长应加强日常督导,使护士逐步适应新的输血流程[6]。

猜你喜欢
血制品血袋信息系统
为什么献血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献血量?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血制品:白蛋白有望进入提价阶段
利用一次性托盘承托血袋进行二次包装的技术优势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血制品:27倍PE的行业值得买吗?
血制品行业 27倍市盈率的血制品行业现在值得买吗?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制备成分血时血袋破损的原因分析
基于ADC法的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