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研究综述

2019-03-26 08:10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5期
关键词:分工增加值价值链

(广西大学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相关研究

近些年来,全球价值链始终受国际组织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度量一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国内外大量学者相继展开研究,Hummels等(1999)创建垂直专业化指标,并将其划分为向前向后两类,来测量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位,为该领域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Koopman(2010)在此基础上将增加值贸易理论与向前联系结合一起创建出总出口数据分解模型,将一国总出口分为国外增加值、国内增加值以及重复计算部分的基础上用“GVC位置指数”和“GVC参与度指数”来准确衡量一国国际分工地位与参与度。而程大中(2015)认为HIY模型需要严格满足“同比例”假定和“百分百来自外国”两个假设条件,其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对现实情况的解释能力有限。

Hausmann等(2005)认为国家的出口复杂度代表着出口高技术含量,出口复杂度高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占优势地位。刘遵义等(2007)通过创建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来判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何种地位。黄先海等(2010)认为一国对外贸易的获利能力能够充分展现出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Antràs等(2012)则认为一国出口上游度越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越高。

尽管上述测量方法在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总是存有局限性,与全球价值链的具体情形不大相符,直到Koopman等(2014)完善了出口分解模型(KWW模型)修正VS、VAX等指标的缺陷,将出口贸易细分成九个部分,但KWW模型只适用于国家层面的加总分析。王直等(2015)进一步扩展了出口分解模型(WWZ模型,提出多层面的出口贸易分解法,并创建了从贸易总值统计到贸易增加值统计的完整核算法则,为全球价值链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量化评价体系。随后王直等又于2017年构建了生产分解模型,校正了分解模型忽略国内需求环节的不足之处,能更精准的定位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陈东阳等(2018)认为目前虽然通过将前向产业关联视角转换为后向产业关联视角,解决了双边和行业层面实现总值出口的完全分解问题,但将两种关联视角结合的相关研究还较为缺乏。可以看出各国对全球价值链都很重视,尽管对此研究众多,但还是存在着不足。

二、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的地位

众多外国学者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展开研究,发现中国在参与过程中一直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底端。Lardy(1994)认为中国是由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进而使贸易规模长足增长。Schmitz(2000)指出中国通过贴牌方式参与国际分工阻碍了中国价值链的升级,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底端地位。Tschang等(2010)指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先进技术等战略性要素的缺失,使其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占领高地。2013年联合国贸发会议表示中国整体仍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和低附加值环节,但中国通过大力吸收外资和升级出口模式,使中国成功融入高技术含量环节,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制造第一大国。

国内学者也从各方面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张汝庆(2010)分析东南亚各国数据,指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但零部件贸易失衡显然说明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中国还处于低端地位。施炳展(2010)对比了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和世界价格,认为中国出口部分产品行业所处价值链低端,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匹配。陈莎莉等(2012)从市场角度出发,指出中国对技术创新的长期忽视,导致了中国传统产业集体面临低创新水平和竞次发展的两难困境。周升起等(2014)运用增加值贸易法分析出中国整体及各行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低的地位,且大部分行业正位于全球价值链下游,并且中国整体及各行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呈现先下降后缓慢回升的发展态势。石冶等(2014)认为部分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提高了技术和管理水平,战略性要素优势得到了提升,细分领域已经位于支配地位,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程大中(2015)认为已有文献使用的指数来反映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上下游实际上并不是“微笑曲线”意义的上下游,其通过应用增加值贸易相关方法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程度和动态演进。黎峰(2015)从增加值视角研究,结合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因素,实证得出中国出口部门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较低地位的结论。胡昭玲等(2016)采用下游度指标对1995-2009年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参与全球价值链后,我国多数行业的分工位置下滑。

卢仁祥(2017)利用WIOD数据库中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按照WWZ(2015)最新的总贸易分解框架计算而得的增加值贸易数据测度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整体及各行业都处于相对上游的物理位置和国内增加值(DVA)出口率一直下降、国外增加值(FVA)出口率一直上升的受益比例整体下滑的经济位置,且研究显示,1995-2011年中国并没有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王岩等(2017)运用全球价值链分工指数分析中国出口贸易概况,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的背景下中国强劲的经济实力带动综合竞争力和技术创新应用的提升,实现了中国出口产业逐渐由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的有效攀升。魏如青等(2018)指出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指数有了显著的提高,表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提高。总之,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一直较低。

三、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地位

随着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入,学者们开始运用各种方法测算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更多的是通过测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来测度中国在其的地位。文东伟等(2010)运用HIY法测算中国VSS指数十年间增长了72.4%,说明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始终处于持续上升状态。施炳展(2010)跨国对比同一产品内部出口产品的价格后得出结论: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基本上都位于低端位置,且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地位会随着产品技术含量的增高而每况愈下。郭晶等(2012)利用非竞争性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创建“完全国内增加值率”指标,量化32个国家,得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远低于发达国家,并伴有下滑的发展趋势。胡昭玲等(2013)从产品和产品内两个视角分析出口价格的变动,得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偏低,但“入世”后明显提高了许多。高敬峰(2013)借鉴Faly(2011)的方法测度出中国出口产品正在向上游的生产环节转移,按整体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位置。王岚(2014)运用KWW模型评估出中国制造业在1995-2009年间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呈“V”形轨迹先降后升,低技术水平的制造业在GVC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中高水平技术行业地位被“锁死”。苏庆义等(2015)借助增加值出口数据来计算中国各产业的出口上游度及其排名,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出口地位相对上游。尚涛(2015)研究了中国服装和电子行业的增加值贸易,指出中国购买者驱动的服装类部门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更高且稳固,而生产者驱动的电子行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较低且还在不断的下滑。

尹伟华(2016)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游部分攀升刘艳等(2018)运用OECD-WTO最新国际投入产出表估测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的GVC指数,得出结论:不同的贸易方式和不同的细分行业都会导致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显著差异。刘宏曼等(2018)借助全球价值链参与率和地位指数,并结合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测度发现中国制造业目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刘佳斌等(2018)采用增加值出口率和GVC地位指数分析验证出我国装备制造业陷入“低端锁定”困境。王英等(2018)也采用此法测算出中国制造业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下游但有向上的发展态势。可以从各位学者的研究中总结出中国制造业虽在全球价值链中有很高的参与度,但整体还是处于下游位置。

四、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位提升对策

中国学者对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问题纷纷进行研究。黄先海等(2010)认为提升劳动生产率能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大幅度提高。王岚(2014)认为高新技术行业技术密集环节掌握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关键,应对外贸增长结构给予重视,加大培育生产要素、加速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并激励中国企业对中间品的配套生产来提升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张天天(2015)认为降低有效关税率有利于推进国家间分工合理,优化各国利益。并提出建立支持科技发展的健全政策体系,引进新制造元素倡导新低碳产业。戴翔等(2016)提出中国应建造综合性竞争环境优势,加速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设,加强创新驱动的发展能力,提升整合全球优势资源能力。陈雯等(2017)认为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应努力摆脱“被锁定”的比较优势陷阱倾向,推动服务业发展,增强企业的增值能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刘志彪(2018)提出利用中国企业嵌入产业集群的优势,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或者充分运用“一带一路”战略,基于内需及早简历以中国为主的、包容性的、全新的全球价值链,重塑全球经济增长新机制。赵玉焕、李彦敏(2018)为使为中国光电设备制造业更进一步参与全球价值链提出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改善生产结构,使光电设备制造业向研发、设计等上游生产环节靠近等建议。

近年来众多学者在中国需加强自主创新研发方面达成共识。丁勇(2010)认为中国应从以引进创新策略和引进学习策略两点做出努力去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尹彦罡等(2015)认为中国制造正在遭受来自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双重排挤,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要加大开放式创新和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刘海云等(2016)提出培养中国国内价值链和产业链,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争取世界贸易话语权。卢仁祥(2017)认为中国若想打破被锁定在低端的困境就该从培育母市场、加强产业联动发展效应、累积战略性要素以及提高自主创研发新能力方面寻求突破。陈东阳等(2018)提出加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增加海外直接投资、高效发挥传统比较优势是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有效途径。程惠芳等(2018)指出中国应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力开发科研项目,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实现向前方式参与GVC分工,充分利用FTA与“一带一路”展开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延长国内价值链提升出口的国内价值比率。鞠宗正等(2018)提出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自主创新研发投入、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来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以上学者的众多建议中都纷纷提出加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可见自主创新对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地位提升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分工增加值价值链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