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政府补贴与钢铁企业产能过剩

2019-03-27 05:54梅新想
商业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体制性周期性钢铁企业

梅新想,彭 曦

(1.重庆科技学院 法政与经贸学院,重庆 401331;2.中山大学 经济学院,广州 510275)

内容提要:周期性产能过剩与体制性产能过剩叠加形成的中国式产能过剩困扰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基于1999-2013年中国钢铁企业数据,本文检验市场需求与政府干预对企业产能和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我国钢铁行业的周期性产能过剩具有非对称性,体制性产能过剩加速了周期性产能过剩的形成,市场需求和政府干预是形成中国式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外部需求增加在刺激企业扩张产能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而政府补贴引致的产能增加加剧了企业产能过剩;与国有企业不同,非国有企业的周期性产能过剩特征表现不明显,市场需求只有与政府补贴因素共同作用才会对非国有钢铁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产生显著影响。

一、引言

2000年以来中国钢铁产能迅速扩张,产能过剩成为困扰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问题。尽管“去产能”多次出现在政府的规划之中,却依然无法阻挡中国钢企的增产意愿。面对拆解工厂造成的高昂成本、潜在的清理以及其他环境和劳动成本,企业可能因不愿意承担这些成本而选择延迟退出[1-4]。由于对未来市场份额、潜在竞争对手和市场时机的预期,企业可能把当前的产能过剩当作阻止新企业进入、降低潜在进入者预期利润的一种竞争策略[5-6]。在经济不确定和投资不可逆的情况下,企业最优产能规模不仅要考虑单位产能成本,还要考虑购置闲置产能的机会成本、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于最小平均成本而形成的过剩产能[1,7]。

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行为阻碍了市场的自发产能调整机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钢铁产业的发展可被看作是一个后发经济体不断赶超的缩影。由于钢铁产品笨重、运输成本巨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把钢铁产业定位一个进口替代产业,后发经济体为了赶超就不得不安装大型、先进生产线,而钢铁工业又具有资本密集型、投资周期长的特点,在市场波动状况下必然会带来产能问题。随着钢铁生产技术的成熟,后发国家会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由于国家(地区)间钢铁生产量的不均衡,产能过剩就成为发展中经济体建设钢铁产业体系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普遍形式。林毅夫(2007,2010)指出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对钢铁等行业的外部良好环境产生共识,出现投资潮涌现象,在投资设厂阶段各行业内企业之间彼此协调困难,难以估计投资总量,导致事后产能过剩的发生[8-9]。 Price et al.(2016)则认为无论是早期的钢铁生产促进政策,还是近期发起的结构调整政策,总是从政府的角度在引导着企业投资新设施和增加总产能[10]。

从微观层面来看,中国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行为主要包括直接参与国有企业决策、提供低息贷款和赠款给予企业直接支持、抑或低价销售能源和土地进行间接扶持、或者对低效工厂关闭实施行政救助,以及允许债务-再融资和债务-股权互换等措施[11]。这种基于体制扭曲背景下政府干预,造成的独立于外部需求下降或金融危机而发生的产能过剩,称之为体制性产能过剩。政府干预的主要动因包括:政府出于GDP和财政收入的目的,财政购买和财政补贴会偏向大企业、重点企业,导致其过度投资,最优产量远高于市场均衡需求量[12];为了晋升,官员会向国有企业提供更多的土地和融资便利,激励企业扩充产能[13];为了保证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同时解决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迫使地方政府从财政、贷款、土地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干预,维持产能过剩企业继续生产[14]。可见,中国钢铁企业既表现出通过闲置大量产能以应对外部需求低迷的周期性特征,又呈现出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化解过剩产能的体制性特征。

产能利用率的变化本应以外部需求的变动为动因,但政府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掌握着财政、土地、金融等要素资源配置权,通过投资的方式推动企业产能利用率周期性更迭,使得企业的过剩产能脱离经济周期波动而加速累积。马红旗等(2018)指出作为自动调节钢铁企业产能供需均衡的市场因素,其运转效率受到了来自金融支持、沉没成本、就业弹性和企业规模等非市场因素的制约和支配,从整体上削弱了市场因素自动调节产能供需均衡机制的有效运转[15]。预算软约束、资源配置扭曲、企业风险成本外部化等体制性原因扭曲了市场价格、企业利润对调节过剩产能的信号作用,使得企业对生产成本不敏感,减弱了市场需求对产能过剩的调节作用[16]。郭庆旺和赵旭杰(2012)认为地方政府为了获得积极的政治评价,在响应中央号召方面通常表现出较强的政策执行力,不管是出于结构调整的产业升级性投资还是出于协调地区发展的战略性投资,在宏观经济走势趋于过热(过冷) 时,中央政府首先会减缓(加大) 投资增长幅度或缩小(扩大) 投资规模,表现为反经济周期波动,即政府会采取反经济周期波动的紧缩性或扩张性财政投资行为。一旦外部需求下降或经济低迷,政府的反周期性投资行为将会推动投资向国有大企业、重点行业倾斜,使得企业产能规模扩张脱离经济周期,进而加剧企业的产能过剩[17]。

本文立足于我国钢铁企业兼具周期性产能过剩和体制性产能过剩的现实特征,从外部需求和企业扩充产能两个角度分析我国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的起因:倘若外部需求不变,企业因体制性经济因素的刺激而扩张产能必然带来产能过剩;反之,在产能既定的情况下,外部需求下降必定伴随着大量设备闲置。对此,本文进一步验证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外部需求对我国钢铁企业产能和产能利用率的差异化影响,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周期性和体制性特征的异质性,以及体制性产能过剩对周期性产能过剩的加速作用。

二、理论基础

借鉴Staiger and Wolak(1992)的周期性倾销理论框架,外部需求不足造成的周期性产能过剩,可以通过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至其他市场,并阐明了产能过剩国家补贴政策对该国家企业倾销行为的影响[18]。

假定垄断钢铁企业的需求函数是一个关于价格的线性函数:QD=α-PD,截距项α是个随机变量,QD、PD分别指国内钢铁市场的数量和价格。在国际钢铁市场中,作为一个价格接受者,产能过剩之前,企业短期边际成本c固定不变;出现产能过剩之后,边际成本变为无穷大。

设定沉没成本是产能的二次增函数ccapaciy=η0K+η1K2,η0、η1>0。企业会提前制定产能,决策依据是预期的外部需求而非实际需求,在受到需求冲击之后,公司会选择其生产量、销售量及倾销量。

(一)企业产能决策

第一阶段:企业基于预期利润决定产能水平,需求水平的期望值由αe来表示,则期望利润如下:

MaxEπ=αe-QDQD-cQDPF-cQF-η0K-η1K2

s.t.K≥QD+QF

(1)

其中K表示产能水平,QD是国内生产量,QF是指由于产能过剩的存在而出现的倾销量。在该阶段,QD和QF是企业提前制定的计划量,当需求发生变化时,企业可以调整产品计划生产量,但无法立即调整产能水平。

假设c

KNS=QD*=(αe-c-η0)/21+η1

(2)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式(2)表明当预期外部需求增加时,企业产能或者期望产出增加;当生产成本和沉没成本增加时,企业产能或者期望产出将下降。

当钢铁价格c

(二)企业生产量和倾销量

s.t.QD+QF≤KNS

(3)

(三) 政府补贴对企业产能影响

综上可知理论模型给出了三种产能过剩效应。第一,如果国内市场是受保护的,负向的需求冲击会引起企业倾销到国外市场,这被称为倾销效应或者周期性产能过剩效应。第二,政府补贴会通过降低企业的产能过剩而促进企业扩张产能,从而形成体制性产能过剩效应。第三,政府补贴加剧了企业的周期性产能过剩。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 计量模型建立

外部需求波动会给企业带来周期性产能过剩,政府补贴会直接减少企业的沉没成本,促进企业自动预留过剩产能,导致中国的钢铁企业生产规模远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19]。考虑到政府干预措施的逆周期性和刺激企业扩张产能的导向性,超越周期性波动对企业产能过剩存在加速作用。对此,设定如下计量模型:

Cuit=α0+α1Cuit-1+α2Demandit+α3Subsidyit+α4Xit+εit

(4)

Cuit=β0+β1Cuit-1+β2Demandit+β3Subsidyit+β4demandit×Trendit+β5Xit+σit

(5)

Cuit=γ0+γ1Cuit-1+γ2Demandit+γ3Subsidyit+γ4demandit×Subsidyit+γ5Xit+θit

(6)

其中i是地区,t是年份,Cuit用包络法计算的钢铁企业产能和用生产成本法计算的产能利用率,用来衡量钢铁企业的产能过剩程度[15]。Demandit表示经济周期,采用企业销售收入与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代理变量,市场需求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外部经济状况良好,则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较高,反之亦然。外部需求减少会对钢铁销售量造成消极影响,弱化企业扩大产能的冲动,外部需求增多时会对企业的销售量产生积极影响,增强企业扩大产能的动力。预期α2系数为正,即存在周期性产能过剩[18]。Subsidyit是用1+生产补贴率的对数值表示,生产补贴率=补贴收入/产品销售值,获得政府补贴较多的企业更有能力进行产能扩张,可能存在体制性产能过剩效应[20]。

Xit是一系列影响企业产能决策的控制变量,包括:(1)企业特征变量:用总资产的对数表示企业规模。本文采用企业销售净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重来衡量企业的资产盈利能力,盈利能力越强,企业扩大产能和改善产能利用率的能力越高,该指标也是判定企业是否为僵尸企业的重要标准之一[21]。 采用当年年份-开业年份+1来衡量企业年龄,企业经营年限越长,积累的市场经验和运营经验越丰富[22]。使用O-P方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衡量企业配置资源的效率,对企业的产能和产能利用率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预期符号为正。(2)企业行为变量:本文采用企业出口额与工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越强,产能利用率越高。本文采用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工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企业的沉没成本,通常,固定成本比变动成本更容易沉淀、专用性资产的沉没部分更多,导致企业害怕沉没成本而放慢更新设备的速度;并且该部分资本短期内无法根据外部需求状况重新调整生产能力,极易形成过剩产能。(3)企业的社会责任:本文采用企业就业人数增长率与销售利润额增长率的比重表示企业的就业弹性,来度量就业与企业经营状况之间的关系。就业弹性越小,企业根据经营状况调整就业的难度越大。刘航和孙早(2014)指出倘若某一地区有大量的低技能劳动力存在于就业的“蓄水池”中,会促使政府对企业产能进行干预并成为产能过剩的诱因[14]。(4)融资约束:用企业利息支付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值越大,受到的外部融资约束力越小,企业越容易筹集外部资金[23]。εit、σit、θit为模型的扰动项。式(4)用来分析周期性产能过剩效应和体制性产能过剩。

Staiger and Wolak(1992)的周期性理论倾销模型有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低效率假设,即企业的倾销行为是由于产能过剩问题而不是因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当中的价格比较优势。在钢铁企业低效或者无补贴的情况下,如果外部需求已经足够大,则企业在第一阶段决策时不会保留额外的产能,第二阶段的市场均衡产量与企业生产量相等,此时企业不存在任何的过剩产能,企业拥有100%的产能利用率。当外部需求处于低水平,企业不得不采用倾销行为化解过剩产能时,此时产能利用率则低于100%。为了进一步验证周期性产能过剩是否存在非对称性,本文在式(5)中引入Demandit×Trendit交互项。其中,当市场需求高于其均值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企业的最优产能从补贴前的KNS扩大到补贴后的KS,受到外部需求影响的产能规模因补贴而进一步扩大。政府补贴提高了周期性产能过剩发生的概率。在式(4)的基础上将交互项demandit×Subsidyit纳入式(6)中,目的是检验政府补贴是否加速了周期性产能过剩。倘若交互项β4的系数为正,表明政府补贴增强了企业的周期性产能过剩效应;若系数为负,则表明政府补贴减弱了由外部需求引起的周期性过剩。

表1 变量名称及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注:企业产能、企业产能利用率数据来自文献《我国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的成因及所有制差异分析》。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自1999-2013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研究对象是代码为32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细分行业包括:炼铁业(3210)、炼钢业(3220)、钢压延加工业(3230)和铁合金冶炼业(3240)。借鉴Cfeenstra et al.(2017)、Cai and Liu(2010)的做法,对变量中的异常值进行删除:删除资产总额、固定资产净值、销售额、工业总产值和实收资本缺失或小于0的样本;删除就业人数少于8人的企业;删除总资产小于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总额和固定资产净值的企业;对企业的资产总额、固定资产净值、销售额、工业总产值、实收资本和从业人数进行标准化处理[24-25]。 本文采用的样本为非平衡面板数据。

表1报告了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国有企业的产能增长率和产能利用率均显著低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和沉没成本、受到的外部融资约束、享受的政府补贴、企业规模和经营年限均高于非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全要素生产率、对外开放度和就业弹性都低于非国有企业。

(三) 计量结果分析

在式(4)-(6)中加入行业和时间的虚拟变量(dum_hylb和dum_year)以控制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由于模型中包含因变量的滞后项,且核心解释变量与(产能)产能利用率之间相互影响:市场需求量的企业会启动更多产能进行生产,具有较高的产能利用率,同时,产能利用率较高企业的产品本身市场需求量较大;政府补贴较多的企业因为超额利润的作用会促使企业扩大产能、降低产能产能利用率,并且产能过剩程度越严重的企业,寻找补贴的动力越大。为处理这种内生性问题和弱工具变量,本文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方法进行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AR(2)在10%的水平上不显著,显示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Sargan检验表明选取的工具变量符合要求。

表2 我国钢铁企业的周期性产能过剩和体制性产能过剩

注:***p<0.01,**p<0.05,*p<0.1,()内为稳健标准误(下同)。选取内生变量lncuit-1、lncnlylit-1、jjzq、lnscbtl的滞后项作为其工具变量,水平方程中工具变量的滞后期为1至4阶以内,差分方程的滞后期为2至5阶。

表2中列(1)和列(4)分别报告了市场需求和政府补贴对企业产能和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滞后项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符合理论预期。市场需求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促进了企业的产能增长率,并且与产能利用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我国钢铁企业的产能和产能利用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即存在周期性产能过剩。政府补贴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明显提高了企业扩充产能的速度,降低了企业产能利用率,说明我国钢铁企业存在体制性产能过剩,与第二部分的理论分析一致,政府补贴直接减少了企业的沉没成本,致使企业具有保留过剩产能的动机。我国钢铁企业既具有周期性特征又具有体制性特征,这也是我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长期表现形式。

企业规模系数在1%的水平上与企业产能和产能利用率显著为正,大规模的钢铁企业具有较快的产能增长率,也具有较高的产能利用率,说明大规模企业盲目投资、新增过剩产能的可能性较低,马红旗(2017)同样指出钢铁企业的大型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26]。企业盈利能力与产能扩张显著正相关,但对改善产能利用率的作用不显著,表明企业亏损是导致钢铁企业产能利用率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成为僵尸企业的重要原因[27],即使政府通过“输血”的方式扶持钢铁企业继续生产,甚至转亏为赢,依然无法扭转钢铁企业产能利用率低下的事实。因此,探索改“输血”为“造血”的调控机制,增强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债务风险承担能力是避免资金过多流入僵尸企业的重要路径。我国钢铁企业配置资源的效率越高、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越强,其产能利用率越高。所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大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是我国钢铁企业进行供给侧改革应该坚持的长期发展目标。

企业年龄对产能和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我国钢铁企业规模扩张并不是企业本身长期市场经验和经营管理推动的结果,我国钢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市场经验不足,企业管理模式尚未构成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不显著。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但我国钢铁工业依然面临着缺乏经营战略,追逐短期利益等不科学的企业定位,如钢铁行业出现的“潮涌”投资现象。在环境巨变的倒逼下,我国钢铁企业的研发、生产、贸易、营销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企业经营年限对我国的产能利用率影响并不显著。

沉没成本和融资约束对我国钢铁企业的产能规模系数显著为正,与产能利用率显著为负,说明钢铁企业大量的资金流和钢铁企业资本密集型的属性是形成企业规模扩张的关键因素,然而,大量的外部融资用于专用性固定资产投资,使得企业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形势迅速调整生产能力,极易形成沉没成本,出现大量资本闲置,造成产能过剩[28]。因此,引导资金流入我国钢铁企业长期战略投资和钢铁产品国际竞争优势的培育方面,以弥补钢铁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经营模式和企业盈利能力不足的短板。就业弹性越小,企业承担的就业压力越大,我国钢铁企业产能增长速度越快,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越不利,表明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是钢铁企业扩张产能、造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到就业捆绑的企业越容易形成产能过剩,与刘航和孙早(2014)的研究结果一致[14]。

表2中的列(2)和列(5)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外部需求变化趋势的虚拟变量,交叉项对产能系数为正,但统计上不显著,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在1%的水平显著为正。鉴于钢铁行业资本密集度高、投资周期长、资产专用程度高等特点,致使企业产能很难依据外部需求的高涨或下滑即时进行扩张或压缩产能。然而,如果外部需求处于高水平增长时,企业的闲置产能将会得到利用甚至带动新产能的使用;如果外部需求处于低水平增长时,企业即便利用了已有的闲置产能,但由于可能会引致新的产能进入,也未必会快速地改善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这就意味着高水平的外部需求对我国钢铁企业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高于低水平的外部需求,即周期性产能过剩具有非对称性。列(3)和列(6)中外部需求和政府补贴的交叉项系数显著为正,可见,我国钢铁企业的周期性产能过剩和体制性产能过剩并不完全是单独作用的,政府补贴加速了我国钢铁企业的周期性产能过剩。政府干预程度越大,企业越不容易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和产能退出决策,一旦外部需求发生变化,政府补贴通常作为一种延缓产能过剩的宏观调控方式,典型的内部成本外部化,导致企业过剩产能无法顺利退出市场而累积大量的过剩产能,因此政府补贴加剧了周期性产能过剩。

由表1可知非国有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企业特征、企业行为、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等方面表现不同。对此,本文进一步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的周期性特征和体制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此剖析我国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特征的所有制差异。结果如表3所示。

列(1)-(3)中外部需求和政府补贴变量对国有企业的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显著,说明国有钢铁企业的周期性特征和体制性特征明显。与总样本回归一致,国有企业的周期性产能过剩具有非对称性,政府补贴对周期性产能过剩具有加速作用。其他影响因素对国有企业产能利用率的作用方向和显著性与总样本回归结果基本一致。

与国有企业不同,由列(4)的结果可知非国有企业的外部需求变量在10%的统计水平上对企业产能影响不显著,政府补贴显著为负,说明非国有企业具有明显的体制性产能过剩,而周期性产能过剩特征不明显。刘京星等(2017)指出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产能过剩存在很大差异,不仅程度不同,其变化趋势也大相径庭,非国有企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产能过剩[29]。列(6)中加入政府补贴和外部需求变量的交叉项之后,发现非国有企业的周期性特征在政府补贴的作用下,在1%的水平下显著,可见外部需求无法单独影响非国有企业的产能管理状况,与政府补贴共同作用才会显著影响我国非国有钢铁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这是因为: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非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义务较少,具有弱政治关联、受到的融资约束较大,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面对产能过剩时,会及时调整产能策略,因此非国有企业的去产能粘性较小,周期性产能过剩不太明显。只有政府补贴通过增强企业的政治关联、放宽融资风险引致非国有企业的去产能粘性增强时,非国有企业的周期性产能过剩才会和体制性产能过剩共同出现。

表3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周期性产能过剩和体制性产能过剩

注:选取内生变量lncuit-1、lncnlylit-1、jjzq、lnscbtl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水平方程中工具变量的滞后期为1至3阶以内,差分方程的滞后期为2至4阶。

列(5)中的交叉项系数为正,但在10%的水平上不显著,说明在我国非国有钢铁企业中,周期性产能过剩的非对称性特征表现不明显。在其他影响因素中,对外开放程度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出口销售额越大,代表着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越强,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越具有竞争优势。国有企业一直处于行业的领军地位,产品结构丰富、技术水平高,而非国有钢铁企业一直处于市场“跟随者”地位,产品同质性、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因素抑制了非国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导致对外开放程度对非国有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影响不显著。故提升非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钢铁去产能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从宏观上考虑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间的协同联动效应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周期性产能过剩和体制性产能过剩的叠加形成了中国式产能过剩,已成为我国钢铁行业发展面临的长治不愈的“痼疾”,被视为世界钢铁产能过剩的罪魁祸首。基于1999-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在周期性倾销理论框架下,本文阐述了企业在补贴与非补贴情况下,企业在第一阶段的产能决策以及在第二阶段形成的过剩产能。在无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当倾销价格高于销售成本但低于销售成本和均摊的沉没成本之和时,企业产能随着外部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实际需求小于预期需求时出现的产能过剩即被视作周期性产能过剩;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政府补贴减少了均摊的沉没成本,即使实际需求高于预期需求,企业也会主动保留部分过剩产能。

对此,本文进一步运用sys-GMM计量方法进行检验,从钢铁行业来看,外部需求上涨促进企业扩张产能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而政府补贴引致的产能增加恶化了企业的产能利用,即我国钢铁企业产能过剩同时兼具周期性产能过剩和体制性产能过剩。因此化解中国式产能过剩需要更多依靠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而不是“一刀切”的行政命令。通过引入外部需求与其趋势项的交叉项、外部需求和政府补贴的交叉项发现,我国钢铁企业的周期性特征具有非对称,并且体制性产能过剩加速了周期性产能过剩的形成。

从影响因素来看,沉没成本、金融支持和就业弹性作为政府加强其与企业之间政治关联的重要手段,显著地刺激了企业扩张产能规模、恶化了产能利用率。需消除政府干预企业的绩效动机和企业捆绑政府的利益动机,扫除市场机制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企业盈利能力不足和市场经验缺乏正是我国钢铁企业出现大量僵尸企业的根本原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是钢铁企业化解过剩产能、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所在。

从所有制差异来看,国有企业兼具周期性产能过剩和体制性产能过剩特征,并且体制性产能过剩加速了周期性产能过剩的形成。非国有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周期性特征表现不明显,只有和体制因素共同作用才会对产能利用率产生显著影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非国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较弱,因此鼓励非国有企业走出去、增强国际竞争力是全面化解过剩产能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加强国有和非国有企业间的协同与联动、竞争与融合是国企改革及全面提高钢铁行业竞争力的基本方向之一。

猜你喜欢
体制性周期性钢铁企业
长流程钢铁企业废水零排放实践与探讨
排放绩效在评估钢铁企业超低排放取得效果中的应用
慢速抗阻训练:周期性增肌的新刺激模式
数列中的周期性和模周期性
谁制造了我国的产能过剩?
一类整数递推数列的周期性
初探社会秩序下人主体性的丧失
江西省耕地质量提升的体制性障碍及优化路径
钢铁企业设备环保发展趋势探讨
计算机编制周期性列车运行图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