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春秋》的著录情况及版本流传考述
——以《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为中心

2019-03-27 01:34
安顺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艺文志抄本书目

(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现存之《五代春秋》①是北宋学者尹洙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记载了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数十年史事。是书虽名为《五代春秋》,“然于十国兴废大事必书,视《欧阳史》之不载于《纪》者,为得史法矣”②,总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是研究五代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尹洙(1001—1047年),北宋著名文学家、学者,《宋史》有传。尹洙字师鲁,北宋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甲子科进士,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曾参与西北防务工作,著有《叙燕》《息戍》两篇文章论述防务,认为“战备不可驰”,要求严明赏罚、充实兵力以抗击西夏的侵扰和掠夺。在文学上,尹洙反对浮靡文风,是北宋早期继柳开、穆修之后提倡古文的作家,认为文章当“务求古之道”,其文如《息戍》《悯忠》《辨诬》《退说》《志古堂记》《浮图秘演诗集序》《论朋党疏》等都写得简朴古雅,大有韩(韩愈)、柳(柳宗元)之风,有《五代春秋》《河南先生集》等著作传世。

一、《五代春秋》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五代春秋》的研究仅见两篇文章:一是邓锐的《尹洙<五代春秋>对<春秋>书法的继承》,文中主要探讨尹洙撰写《五代春秋》过程中如何对《春秋》书法的继承和运用,认为《五代春秋》是两宋史著中模仿《春秋》书法的代表性著作:“一方面,《五代春秋》在书法形式上效仿《春秋》义例,主要包括以王纪年、一字寓褒贬、常事不书、讳书和书义理之实五种;另一方面,《五代春秋》在思想上继承了《春秋》大义,主要包括‘正名’、‘正统’、‘尊王’和‘攘夷’四点。”[1]二是仇媛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河南集>和<五代春秋>等细微处探讨尹洙的<春秋>观》,该文《河南先生文集》和《五代春秋》例,从“尊王攘夷”“解经方式”“正统观”三个方面分析尹洙的“《春秋》观”,认为:尹洙作为“具有强烈参政热情和恢复儒道、维护统一的实践精神的士大夫,‘尊王攘夷’是其《春秋》观中的核心内容”,“赞赏并积极实践此种新颖的解经方式的,通过疑传变古,否定注疏、直接从圣人经典中探求大义的解经方式”,“认为北方中原政权魏、周、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符合其重德行和功业的标准,是‘正统’,指责前代史书把僭号政权当做‘正统’记入正史的作法。”[2]综上所述,当前学术界对于《五代春秋》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五代春秋》的文本来论述尹洙的学术思想。本文拟根据历代公私藏书目录和藏书志(或者读书记)的记载,梳理《五代春秋》一书的版本流传情况③,以期对其版本源流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二、历代公私藏书目录和读书记对《五代春秋》的著录

自宋代以来,除各代正史《艺文志》外,现存公私藏书目录和读书记数百种,《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收录了近百种,其中宋代有十种,元代有三种,明代有四十七种,清代有三十五种。部分书目和藏书记对《五代春秋》做了著录,现按朝代分述之。

1.宋代公私藏书目录和读书记的著录

宋代公私藏书目录和读书记,《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第一、第二册收录了十种,分别是:《崇文总目》五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宋代王尧臣等撰、清代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补正》四卷(陈汉章撰)、《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二卷(宋绍兴中改定、叶德辉考证)、《中兴馆阁书目辑考》五卷(宋陈骙等撰、赵士炜辑考)、《中兴馆阁续书目辑考》一卷(宋张攀等撰、赵士炜辑考)、《遂初堂书目》一卷(宋尤袤撰)、《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宋陈振孙撰)、《袁本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四卷《附志》一卷《后志》二卷《考异》一卷(宋晁公武撰,宋赵希弁附志、考异)、《艺芸书舍本郡斋读书志》二十卷(宋晁公武撰、宋姚应绩编)、《衢本郡斋读书志》二十卷《附志》二卷(宋晁公武撰,宋姚应绩编,清王先谦校)。此外,还有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以上11种公私藏书目录和读书记,《秘书省续编到四库缺书目》《中兴馆阁书目》《袁本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附志》和《通志·艺文略》中均著录有尹洙的《五代春秋》一书,具体情况如下: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缺书目》卷一“史类”:“尹洙《五代春秋》二卷(原注:阙)”,叶德辉按语云:“《玉海》四十一引书目同《宋志》‘一卷,无撰人’。”[3]《秘书省续编到四库缺书目》全称应为“秘书省陆续采编到的四库原阙图书之目录”,编撰于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年至1118年),著录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以后秘书省采编到北宋国家藏书库的原阙图书,南宋建立后曾于绍兴年间改定,今存版本都为绍兴改定本。本文所引《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收录版本为近代版本学家叶德辉据丁丙迟云楼藏抄本校订刊行本。

《通志·艺文略》卷六十五《史类第五》“编年”:“《五代春秋》二卷【尹洙撰】。”[4]《通志》成书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是南宋郑樵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二百卷,有《帝纪》十八卷、《年谱》四卷、《略》五十二卷共二十种(世人称为“二十略”),《世家》三卷、《载记》八卷、《列传》一百十五卷,其中以“二十略”最有价值,《艺文略》著录汉代至南宋绍兴年间的图书一万余部十一万余卷。

《中兴馆阁书目》卷二“史部编年类”:“《五代春秋》一卷(释:尹洙撰,《玉海》四一。按:《宋志》不著撰人,《秘书省阙书目》作二卷,《宋志》‘别史类’又有‘刘攽《五代春秋》一部,卷亡’)。”[5]《中兴馆阁书目》成于南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是宋代最重要的官修书目之一,著录南宋孝宗时的皇家藏书。

《袁本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五:“《五代春秋》五卷。右河南先生尹洙师鲁所作也。由梁太祖开平元年四月甲子迄于周显德七年正月甲辰。”④[6]《郡斋读书志》是宋代学者晁公武撰写的读书记,初为四卷,南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年),藏书家赵希弁⑤在校刻《郡斋读书志》时,根据自己的私家藏书补编了《附志》,专收蜀中杜鹏举刊刻的四卷本《郡斋读书志》不曾收入的图书,并与四卷本《郡斋读书志》合刊为一书,即《袁本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附志》。尹洙《五代春秋》在四卷本《郡斋读书志》中也未曾著录,是赵希弁在《附志》中补入的。

2.元代公私藏书目录和读书记的著录

据张长华的《元代书目所知录》[7]记载,目前所知元代成书的公私藏书目录和读书记共有四十三种,然而半数以上已经亡佚,现存者除《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经籍考》外,还有《修辽宋金史搜访遗书目录》(袁桷撰)、《苏伯修杂著目录》(祖常撰,北京图书馆藏民间抄本,为苏天爵个人著作目录)《程氏家垫读书分年日程》三卷(程端礼撰)《尚书辑录纂注引用诸书》(董鼎辑)、《密州庙学所购士大夫书籍目录》(秦裕伯编)及《录鬼簿》(锺嗣成撰),其余多数为佛道典籍目录。《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第三册收录了三种,分别是《元西湖书院重整书目》一卷(胡师安等撰)、《录鬼簿》二卷(钟嗣成撰)、《文献通考·经籍考》七十六卷(马端临撰)。就目前来看,现存元代书目中只有《宋史·艺文志》著录有《五代春秋》两部:《宋史·艺文志》史类编年类“《五代春秋》一卷”[8],别史类“刘攽《五代春秋》一部,卷亡”[9]。这里出现了两部《五代春秋》,对于前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认为即尹洙所撰之两卷本,并认为著录为“一卷”是“字之误也”(详情参见下文《郑堂读书记》的引文),笔者支持此说,原因有二:第一,在宋元两代的公私藏书目录中,将尹洙《五代春秋》的卷数误录为“一卷”并非只有《宋史·艺文志》,南宋孝宗时期的《中兴馆阁书目》也将其著录为“一卷”,可能《宋史·艺文志》之误即源自《中兴馆阁书目》,而《中兴馆阁书目》明确著录了作者为尹洙。第二,清代黄丕烈的《荛园藏书题识》、陆心源的《皕宋楼藏书志》、钱曾的《也是园藏书目》和曹寅的《楝亭书目》都将《五代春秋》著录为“一卷”(详情参见下文“清代公私藏书目录和读书记的著录”部分),且明确著录其作者为尹洙。

3.明代公私藏书目录和读书记的著录

4.清代公私藏书目录和读书记的著录

清代书目和读书记的数量不下于明代,《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第七至第十九册共收录三十五种(全部为私人藏书目录及藏书志,未收《四库全书总目》《钦定续文献通考》《书目答问》等),另外还收入了两位日本学者撰写的藏书目录分别是《古文旧书考》四卷附《访余录》一卷(岛田翰撰)和《经籍访古志》六卷《补遗》一卷(涩江全善、森立之撰)。其中黄丕烈《荛园藏书题识》、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周中孚《郑堂读书记》、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著录有《五代春秋》,具体情况如下:

黄丕烈《荛园藏书题识》云:“《五代春秋》一卷,校本。甲戌十一月二十九日,偶从坊间借得传是楼黑格抄本校一过,抄本每叶二十二行,每行二十字,计十二番,稍有异字,较此新刻特殊胜。老荛。”[14]

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二十四《杂史类》:“《五代春秋》一卷。(原注:校抄本。)宋尹洙撰。黄氏手跋曰:‘甲戌十一月二十九日,偶从坊间借得传是楼黑格钞(抄)本校一过。抄本每页二十二行,每行二十字,计十二番,稍有异字,较此新刻殊胜。老荛。’”[15]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七“史部编年类”:“《五代春秋》二卷[原注:叶石君手钞(抄)本,鲍以文藏书],宋尹洙撰。洙,字师鲁,河南人,天圣二年进士,事迹具《宋史》本传。是书所纪始梁太祖开平元年,迄周显德七年,实五十有四年。卷分上、下,与郑樵《通志·艺文》合,《河南集》中本载全文,此盖其初别行之本欤?末有林宗志云:丁亥冬十一月初九日黄昏假得,冯己翁即夕挥毫,漏三下录完。又,邵晋涵手记云:‘薛氏《五代史》叙事详核而《帝纪》未免冗烦(繁),尹师鲁《五代春秋》书法谨严,《欧阳史》(笔者注:欧阳修《新五代史》)《帝纪》所仿也。论者多病其太简,然于十国兴废大事必书,视欧阳史之不载于纪者,为得史法矣!传写多脱误,鲍君以文以叶石君抄本见示,因取卢绍弓先生校本对勘,参以旧时所见本,为校正四十一字。至“张颢”作“灏”,“漠谷”作“幕”,欧、薛二史本有异同,今仍其旧云。’又有‘乾隆丙午闰月从知不足斋假阅,复为校正数字,怀玉’,则赵味辛手书也。册面题‘叶林宗抄本’五字则为张芑堂(张燕昌)手书。卷尾押‘陆氏金管斋审定’印、‘歙西长塘鲍氏知不足斋藏书’印。又‘宣州老兵’小印,殆姜贞毅采从石君借阅时所钤。书仅十九叶,叠经叶、姜、邵、陈、鲍、张诸贤之手,岂不可珍耶?”[16]

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卷十九《杂史类》:“《五代春秋》二卷,(原注:旧抄本。)宋尹洙撰。右录:‘丁亥冬十一月初九日黄昏假得,冯己翁即夕挥毫,漏三下录完,林宗志。’‘薛氏《五代史》叙事详核而《帝纪》未免冗烦(繁),尹师鲁《五代春秋》书法谨严,《欧阳史》(笔者注:欧阳修《新五代史》)《帝纪》所仿也。论者多病其太简,然于十国兴废大事必书,视《欧阳史》之不载于《纪》者,为得史法矣!传写多脱误,鲍君以文以叶石君钞(抄)本见示,因取卢绍弓先生校本对勘,参以旧时所见本,为校正四十一字。至“张颢”作“灏”,“漠谷”作“幕”,欧、薛二史本有异同,今仍其旧云。邵晋涵识。’‘乾隆丙午闰月从知不足斋假阅复为校正数字。赵襄玉。’‘乾隆癸丑仲秋校补一字,删一字,改六字,文弨。’”[17]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十六《史部二》:“《五代春秋》二卷,读画斋丛书本。宋尹洙撰(原注:洙字师鲁,河南人,天圣二年进士,官至崇信军节度副使,监均州酒税)。《四库全书存目》《通志》同,《读书附志》作‘五卷’,《宋志》作‘一卷’,俱字之误也。其书即附于《河南集》中。此皆据其别行之本著录。邵二云(原注:晋涵)跋谓‘薛氏《五代史》叙事详该,而《帝纪》未免冗烦(繁)。尹师鲁《五代春秋》书法谨严,《欧阳史》《帝纪》所仿也。论者多病其太简,然于十国兴废大事必书,视《欧阳史》之不载于《纪》者,为得史法矣。’今观是书,全仿《春秋》,谬妄已甚,即如‘晋人’‘燕人’‘赵人’‘秦人’‘吴人’‘楚人’等称,史家于叙事中贪其文省用之则可,若以此摹效《春秋》笔法,岂非笑端?欧公尤而效之,所以有契丹立晋之文也。如此作史,恐不免《史通·模拟篇》“貌同心异”之讥,惟能记及十国兴废大事,自较《欧史》为优耳!’”[18]

另外,未收入《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的《钦定续文献通考》《也是园书目》《佳趣堂书目》《楝亭书目》《传是楼书目》也著录了尹洙《五代春秋》一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一云:“尹洙《五代春秋》二卷。洙字师鲁,河南人。天圣仁宗进士,以荐为馆阁校勘,累迁右司谏、知渭州,领泾原路经略公事,以争永乐城事从庆州,复为董士廉所讼,贬崇信军节度副使,监均州酒税率。臣等谨按:是书体用编年,所载自梁开平元年讫周显德七年。郑樵《通志略》作二卷,与今本合,而《马考》无之,盖洙是书已载入所作《河南集》中,此其别行之本也。以其初本自为一书,故仍补入。”[19]《也是园藏书目》卷二“杂史类”:“尹洙《五代春秋》一卷。”[20]《也是园藏书目》是清代学者钱曾早年编撰的藏书目录(因其藏书室名“也是园”),虽不如其另外两部书目(《读书敏求记》和《述古堂书目》)精审,但最为完整。《也是园藏书目》将尹洙《五代春秋》入史部杂史类,著录为一卷,未著录其版本情况。《佳趣堂书目》:“《五代春秋》(原注:尹洙)。”[21]《佳趣堂书目》系陆漻⑥所撰,是书著录简略,对《五代春秋》的著录只有书名和作者,未著录卷数和版本。曹寅⑦《楝亭书目》卷二:“《五代春秋》(原注:抄本,宋尹洙撰,一卷一册)。”[22]《传是楼书目》寒字四格“史部编年纪录”:“《五代春秋》(原注:二卷,宋尹洙),一本。”[23]

三、《五代春秋》的版本流传情况

明代再次出现单行本流传至今,编入《河南先生集》中的版本,亦随之流传至今。下文主要讨论单行本的版本流传情况。从历代公私藏书目录和读书记的著录来看,尹洙《五代春秋》版本流传情况如下。

1.宋代

尹洙《五代春秋》自宋代成书之后即分两种版本。一中是单行本(至于是刻本还是抄本由于史料缺乏,不敢妄断),此版本最早产生,应是尹洙在世时即流传于世,南宋中期之后逐渐湮没无闻。在宋代书目和读书记中,成书于北宋末年的《秘书省续编到四库缺书目》、南宋高宗绍兴末年的《通志·艺文略》、南宋孝宗时期的《中兴馆阁书目》、理宗淳祐年间的《郡斋读书志附志》都有著录。正是因为单行本已经不行于世,因此自理宗以后一直到元代的书目文献中,除《宋史·艺文志》之外均未著录,就连《文献通考》也未著录,而《宋史·艺文志》之所以著录,也并非是修史者亲见其书⑧。目前尚未发现有宋刻本《五代春秋》存世。另一种是编入《河南先生集》(又称《河南先生文集》《河南集》《尹师鲁集》)者,因《河南先生集》传世较广,即便在南宋中期至元代单行本《五代春秋》不传于世时,此本亦随之流传。《河南先生集》也有众多版本,详情可以参见祝尚书《尹洙<河南先生文集>版本考略》[24]一文,本文不再赘述。

2.明代

3.清代

根据历代公私目录和读书记的记载,《五代春秋》在清代版本众多,主要分两大类:一是抄本。主要有昆山徐氏传是楼黑格抄本(见黄丕烈《荛园藏书题识》和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曹寅藏抄本(见曹寅《楝亭书目》)、校抄本(见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和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和春岑阁旧抄本。另外,根据国学大师网的统计,清代抄本还有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吴兴抱经楼抄本、福建省图书馆藏清抄本、清毛文光抄本、清初抄本等。二是刻本。主要有《读画斋丛书》(顾修辑)本(此本曾经由清代著名校勘学家卢文弨先生校正,最为精审)、《学海类编》(曹溶编)本、《忏花盦丛书》(宋泽元辑)本、《一瓻笔存》(管庭芬编)本、《紫藤书屋丛刻》本,另外还有国家图书馆藏清刻本和嘉庆刻本、首都图书馆藏清刻本、重庆北碚图书馆藏清嘉庆苏州扫叶山房刻本,等等。

4.近代以来衍生的各版本

近代以来,在明清各版本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以下几种版本:一是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26年出版的《四部丛刊·河南先生集》本,它实际上源自上海涵芬楼影印的春岑阁旧抄本,商务印书馆据涵芬楼影印本再次出版。二是《四库全书·河南集》本。三是《中国野史集成》本(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选用《学海类编》本)。四是《中华野史》本(三秦出版社2000出版)。五是《丛书集成初编》(王云五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中华书局1985年再版,选用《学海类编》本和《读画斋丛书》本)。六是《丛书集成新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8年出版,选用《学海类编》本)。

结 语

尹洙《五代春秋》成书以来,宋元明清四代都有公私藏书目录和藏书记著录。如宋代的《秘书省续编到四库缺书目》《中兴馆阁书目》《袁本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附志》和《通志·艺文略》;元代的《宋史·艺文志》,明代的《玄赏斋书目》《澹生堂藏书目》《笠泽堂书目》《国史经籍志》;清代的《荛园藏书题识》《皕宋楼藏书志》《善本书室藏书志》《郑堂读书记》《抱经楼藏书志》《钦定续文献通考》《也是园书目》《佳趣堂书目》《楝亭书目》《传是楼书目》。从《五代春秋》流传情况来看,它的版本主要分为两大体系:一是单行本,一是《河南先生集》本。单行本在元代曾经一度失传(或者未被发现),至明末清初之际再度出现,在清代中期出现了十余种版本,有历经名家之手的多种精抄精校本(如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之“叶石君抄本”),亦有精刻精校之善本(如《读画斋丛书》本)。现存版本中《读画斋丛书》本和《学海类编》本最为流行,并衍生出了诸如《丛书集成初编》《丛书集成新编》《中国野史集成》等多种版本。

注释:

①现存的《五代春秋》只有一部即尹洙所撰者,实际上,在宋代成书的《五代春秋》有两部:一部是尹洙所撰的两卷本,即本文所讨论的《五代春秋》,另一部是宋代著名史学家刘攽所撰的十五卷本《五代春秋》,惜其书已佚。《宋史·艺文志》著录的也是两部《五代春秋》,一部无撰人(疑即尹洙所撰的两卷本《五代春秋》,具体原因参见本文注释 4 ),一部明确著录为:“刘攽《五代春秋》一部,卷亡。”查《宋史·刘攽传》未记载其所撰著作有《五代春秋》。但据百度百科介绍,刘攽撰有《五代春秋》15卷(详情参见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6%94%BD/4205143?fr=aladdin),不知其所本。

②此语出于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邵晋涵,是邵氏在校勘《五代春秋》时写下的跋语。详见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丛书集成初编》第3842册《唐史论断及其他二种》中的《五代春秋》附录。此语所提到的“《欧阳史》”即欧阳修《新五代史》。

③对于《五代春秋》版本情况的研究,邓锐在《尹洙<五代春秋>对<春秋>书法的继承》一文的注释对《五代春秋》现存版本有所论述,但不完整。

④《郡斋读书志附志》实为宋淳祐九年(1249年)赵希弁在校刻《郡斋读书志》时根据自己的私家藏书补编,专收蜀中杜鹏举刊刻的四卷本《郡斋读书志》不曾收入的图书。尹洙《五代春秋》在四卷本《郡斋读书志》中也未曾著录,是赵希弁《附志》中补入。

⑤赵希弁,字君锡,南宋袁州迨(今江西宜春)人,著名史学家、藏书家,博学好古,江西漕贡进士,曾在秘书省校勘书籍。其家三世藏书,典籍甚富。理宗淳祐九年(1249年),袁州知州黎安朝重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嘱赵希弁代为校正。赵氏以所藏书勘对晁氏书目,将晁氏未载者,或详略不同者分类著录,仿晁氏体例,撰为《读书附志》1卷。合《郡斋读书志》4卷一并刊刻,即《袁本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附志》,世称“袁本”。

⑥陆漻,字其清,号听云,清代藏书家、著名医者,吴县人,生于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卒年不详。据其所撰《佳趣堂置书述略》(见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60年出版的《丛书集成续编》第5册《佳趣堂书目》)。陆漻幼负藏书之志,苦于家贫,无力购书,15岁失学后,借书昼夜抄写,年长后用行医诊费购置图书,藏书1600余种,内有宋元刊本、宋元抄本、明贤录本、明贤稿本甚多,如珍本《巨鹿东观集》(宋代魏野诗文集)《玉山雅集》(又称《玉山草堂雅集》《草堂雅集》,元代顾瑛撰,系元末东南吴中地区有极大影响的文人雅集)等。其藏书室名“佳趣堂”,所藏书不轻易借人,曹溶、朱彝尊曾经想借录他所藏抄本,他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必须互相交换所无之书,还须卷数、页数相当。曹溶、何焯、顾维岳常往借抄。陆漻编有《佳趣堂书目》2册,成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后人刊行加注。本文所引为《郋园丛书》叶德辉校本(《丛书集成续编》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60年出版)。

⑦曹寅即曹雪芹祖父,字子清、幼清,一字楝亭,号荔轩、雪樵。因其家门外种植楝树数株,建一小亭,于是名为“楝亭”,作为藏书赏画之处。所藏书宋元版本较多,校勘亦精。编撰有家藏书目《楝亭书目》8册16卷,著录图书3287种,抄本、内府刊本甚多,仅“说部类”就有469种。刻《音韵》5种及《楝亭藏书》12种。所校刊的古书甚为精美,如顾景星《白茅堂全集》,施闰章《学余堂文集》,《诗集》,《全唐诗》900卷等,抄本有陆德明《经典释文》等。章学诚说,曹寅刻古书十五种,世称“曹楝亭本”。藏书印有“千山曹氏家藏”“楝亭曹氏藏书”“子孙保之”“平滦世家”等,著有《楝亭诗词抄》《诗抄别集》《词抄》《楝亭图咏》等。

⑧《宋史·艺文志》主要依据吕夷简等编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国史艺文志》,王珪等编仁宗、英宗《两朝国史艺文志》,李焘等编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国史艺文志》以及包括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中兴国史艺文志》等四种艺文志,并采用《新唐书·艺文志》末注录的方法,加注补录一些编馆所存宋代宁宗嘉定以后的新书汇辑而成。

⑨叶石君即叶树廉(1619-1685),又名叶万,吴县(今苏州)人。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还记载了叶林宗抄本,实际上与叶石君抄本为同一版本,叶林宗即叶奕(1605-1665),是叶树廉的堂兄,二人皆为明末清初藏书家。叶奕死后,其藏书多数被典卖,少部分归叶树廉所有。

猜你喜欢
艺文志抄本书目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湘乡文化发展的历史与概况——《湘乡县志·艺文志》与《湖南省志·艺文志》之比较分析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关于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
《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所收录抄本年代上限考
《十善福经白史》新发现抄本研究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标点错误六则
本刊邮购书目
有关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