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策略初探

2019-03-27 11:41唐永富苟振华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4期
关键词:德阳市优质学校

唐永富 苟振华

教育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四川省德阳市既有成都平原核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又有中江县这样的丘区人口大县推进战略纵深,基础教育发展的条件相对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只有认清这个基本情况,才能找到德阳市教育发展的生长点。

从基础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德阳市正好处在成都、绵阳两个教育强市的中间发展地带,既没有成都市那样丰富的优质生源和教育资源,也难以形成绵阳市那么大的教育规模。鉴于此,只能立足现有条件,努力挖掘内部潜力,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上下功夫,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

一、正确认识两类问题的逻辑本质

准确认识问题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从哲学上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不平衡的原因是局部发展的不充分,让局部发展起来,全局发展也就平衡了。所以,不平衡和不充分这两个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问题,即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一体两面,向外看是不平衡,向内看是不充分。因此可以说,充分就是发展,是局部的平衡;平衡是目标,是整体的充分。所以,要让薄弱地区发展起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在平衡中达到动态的充分。如果能把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转化为“怎样才能办好一所学校”的发展问题,事情就好办得多,问题也更有研究的价值。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永恒的主题。要找出不充分发展的地方,因地制宜,对症施策,补短板,调结构,实现充分发展,缩小差距,达成平衡。事实上,全部达到同样的标准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在学校评价方面,要承认差异,区别发展,不同学校要有不同的奋斗目标和考核标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办适应不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教育。通过对不充分问题的解决,达成对不平衡问题的解决,最终实现平衡充分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和需求。

二、明确三类主体的权利责任边界

一是政府。区县政府部门要落实教育主体责任,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保证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并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为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提供较为充裕的物质保障,因地制宜地发展基础教育事业,不断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同时,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增加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二是学校。开展学校调研,提高办学质量,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有效办法。补齐短板,实现整体发展、充分发展、均衡发展,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落实学校工作的四要素,即学校管理、课程开发、队伍建设和养成教育,是办一所好学校的根本保障。同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还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学校评价体系,优化学校评价量化指标。

三是教师。学校的办学水平影响着师资水平,而师资水平又是办学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教育主管部门要将着眼点、着力点放在教师队伍整體水平的提高上,做到个体和全体并重,而且要特别重视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既要尊重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要保证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相对独立性,避免干预过多而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三、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策略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国家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对贫困、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教育资源的总量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要实现配置的均衡。这就需要采取公办、民办、混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培育多元市场主体,调动各方办学的积极性,扩大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供给。德阳举全市之力,集中解决中江县南片区的教育扶贫问题,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援助、资产置换等方式改善薄弱学校的硬件条件,通过送教到校、专题讲座等方式改善学校的办学水平。通过结对帮扶,将市区学校、市直属学校、重点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帮扶对象有效对接,共建共享,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育人环境,增强薄弱学校的自我造血功能。

二是确保教育公平。群众对教育是否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是否公平。保障入学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底线。加强学区制建设,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办法,严格划片招生,严格招生程序,实行阳光分班。制定并实施了《德阳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做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全面落实资助政策,规范助学贷款工作,建立并实施还款救助机制。认真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民族地区“9+3”免费职业教育和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四、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的策略

一是调整发展重心。德阳市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牢牢抓住工作的主动权,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和效益,尽最大努力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切实推进中江县南片区教育扶贫工作,加快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倾斜。通过划分责任、对口帮扶,建立教育共同体、集群学校,促进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发展。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引领,落实公办普通高中学校经费保障机制,健全持续增长的投入机制。开展旗舰高中项目学校、特色高中项目学校、高校地方合作项目学校和普职融通项目四类学校的建设,使之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以“质量最优、吸引力最强”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引导普通高中学校向优质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选择、更优质量的教育服务。按照国家推进普职协调发展的方针,探索普职融通发展模式,研究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机制。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按照《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建立师德专项档案,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实施名校长和千名名师培养工程,启动领航、卓越、市知名校长遴选培养计划和德阳市特级教师遴选培养计划。如今已培养了5名在全国具有知名度、能够引领德阳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学术专家型“领航”校长;培养了10名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成效显著、在省内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创新型“卓越”校长;同时不断增加教师的获得感,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提升教师的职业地位。

三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台《德阳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推进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提高教育服务能力。强化依法治教,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开展法治教育精品课程评比及视频展播,推动全市学校“庭审直播进行时”活动。完善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争创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发掘德阳历史文化资源,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育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四是提升发展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普惠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确保入园率达到94%,普惠率达到83%。一体化发展义务教育,响应中央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德阳市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专项规划》,消除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深入推进校际协同共建,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制定实施《德阳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实施方案》。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德阳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品牌高中,引导全市普通高中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另一方面,要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强化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特色学校、特色专业打造工程,积极开展省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和示范专业的创建,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中职学校招生目标任务。

五是堅持特色发展。教育的特色发展,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德阳市“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学校特色创建活动的持续开展,就是对学校专业化、差异化、精品化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如德阳市第五中学倡导的“博雅”文化,用“博”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中江县兴隆中心学校的“濂溪润德、文成兴隆”,赋予了学校文化更多的地域特色,成为学校师生共同的文化追求,等等。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中,倡导实施学校管理精细化、课程建设校本化、养成教育规范化,向常规管理要质量。加强校内教研,形成良好的竞争风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增加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开展活动育人,加强教育宣传,建立家、校、社区三方联动的育人机制,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

六是深化开放合作。深化与江苏等地的教育合作,推进德阳教育一体化发展;与发达地区合作共建高层次的校(园)长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扩大优质资源的供给。深化普通高中与师范类普通高校的合作发展,深化与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及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全方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支持辖区内高校与国外优质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德阳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经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强力推进、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以及基础教育学校的主动发展,德阳市以教育充分发展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区域教育、学校教育、班级教育、个体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改革与发展效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本身复杂程度的影响,德阳市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继续努力。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德阳市优质学校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清明馍馍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