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芹菜洼汉代墓地的发现与认识

2019-03-28 07:14杨帅葛海洋
关键词:封二营口市汉墓

□杨帅 葛海洋

一、芹菜洼墓地的地理位置

芹菜洼村位于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望海街道沙河北岸,坐标为北纬40°2606",东经122°1019"。墓地位于芹菜洼村原三队、四队所在的居住地。东面隔一道山冈与芹菜洼原一队、二队相望,北面为望海街道乡间路,西面临营口通鲅鱼圈区的滨海路,距海边约800米。该地东高西低,面向渤海湾(图1)。

图1 芹菜洼墓地位置示意图

二、芹菜洼墓地的调查

1980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墓地范围内发现了绳纹罐口沿(封二-1)及白陶瓮口沿(封二-2)等陶器残片,当时认定为战国汉代墓群。据村民介绍,由于近年来的大规模城区建设,类似陶器残片随处可见。

2008年,为了配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营口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会同营口市博物馆组建了营口市文物普查队,对本地区的文物遗迹进行调查工作。在芹菜洼墓地范围内采集的标本有绳纹砖、花纹砖、陶俑、陶器口沿、器底等,大多为泥质灰陶。经修复后可辨器形有陶俑、套盒、器盖、陶罐等。陶器残片分布的面积约为22000平方米,墓葬的分布面积约东西长775米,南北宽30米。现对芹菜洼墓地的采集标本作一简单整理并报告如下:

陶俑残,泥质灰陶,手制,捏塑,残高7.5厘米(封二-4、图2)。

陶罐残,泥质灰陶,素面,平底,口径14.6厘米,底径8.2厘米,高11厘米,壁厚0.8厘米(封二-3、图3)。

陶器盖泥质灰陶,素面,圆顶。直径15.5厘米,高4.2厘米,壁厚0.8厘米(封二-5、图4)。

陶套盒器底部分,泥质灰陶,平底。直径15.5厘米,高7.5厘米,壁厚0.8厘米(封二-6、图5)。

陶房屋模型陶质,素面,应该为屋顶残件,仅存一脊,脊端有瓦当(封二-7、封二-8)。

图2 陶俑

花纹砖残件,泥质夹砂,饰羽毛纹,长9厘米,宽11厘米,高8.5厘米(封二-9)。

花纹砖残件,泥质夹砂,饰绳纹,长12.5厘米,宽16厘米,高4.5厘米(封二-10)。

根据以往发掘情况,营口地区砖室墓多用花纹砖砌筑,花纹砖的形制有方砖、大长条形砖、小长条形砖、楔形砖、斜面方砖、子母砖等;花纹样式有钱币纹、同心圆纹、菱形纹、叶脉纹、折尺形纹等,由此可以推测采集的花纹砖应为墓砖。

图3 陶罐

图4 陶器盖

图5 陶套盒

三、芹菜洼墓地的发掘

2008年8月,辽宁省考古研究所与营口市博物馆对于该墓地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砖室墓21座,编号YWM1~YWM21;贝壳墓7座,编号为YWBM1~YWBM7。从墓葬形制看,可分为砖室墓与贝壳墓;砖室墓又可依据墓砖纹饰分为绳纹砖室墓与花纹砖室墓;从墓葬结构上可分为单室墓、双室墓。

砖室墓中绳纹砖室墓18座、花纹砖室墓3座,其中编号为YWM21的花纹砖室墓中为双室墓。出土随葬品共计232件套,陶器有罐、甑、瓢、釜、井、灯盏、灶、带盖陶缸、陶蒸架、陶房、陶奁、小鼎、耳杯、勺、水斗等;铜器有铜带钩、五铢钱等。此处以砖室墓YWM8,贝壳墓YWBM6、YWBM7为例简述如下:

YWM8位于沙河北岸,西为YWM7,西北为YWM11、YWBM4,东为YWM10、YWBM5,方向315°。墓内土质松软,散落少量残砖,破坏严重,墓顶砖糟烂,无封土。墓室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68米,四壁均为砖筑,长方形砖错缝人字形铺底。砌筑方法应为先挖土圹,然后铺底、砌墙、起券封顶(图6)。

墓室内发现两具人骨,可能为夫妻合葬墓,右侧人骨保存较好,左侧人骨仅剩下肢骨。左侧人骨的左侧,靠近墓门的位置似有火烧痕迹。随葬品有釜、井、器盖、套盒、盌、缸、铁镞及五铢钱等。

YWBM6、YWBM7均为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墓,YWBM7位于YWBM6东侧,应为夫妻合葬墓(图7)。

YWBM6墓室长2.50米、宽1.00米、深0.50米。木棺保存较好,可见完整棺形,长2.00米,宽0.60米,高0.18米,出有棺钉,外填贝壳。

YWBM7墓室长2.30米、宽0.80米、深0.40米,无棺,人骨完整。随葬有琵琶形虎头铜带钩一件,发现有红色漆盒的印迹,因侵蚀严重未能提取成功,推测带钩应该放置于漆盒中。芹菜洼墓地7座贝壳墓中,只在YWBM7出土有虎头铜带钩一个,其他贝壳墓不见随葬品。

贝壳墓建筑方法为自地表向下挖出墓圹,坑底铺一层厚约10厘米的贝壳,然后将木棺置入,再填以贝壳,然后再以夹杂白泥的贝壳掩埋。

四、对于芹菜洼墓地的初步认识

(一)墓葬年代

芹菜洼墓地分布较广,墓葬排列密集且有序。先期对芹菜洼墓地调查采集标本与发掘墓葬的随葬品,部分在陶质及器型上基本一致:如调查采集的套盒与YWM8出土的套盒形制基本相同,因此采集标本也应为同时期墓葬随葬品。

砖室墓YWM8的墓葬结构和形制以及墓砖砌筑方式与天瑞水泥厂汉墓[1]M6相似,墓室尺寸与天瑞水泥厂汉墓M15相似。

采集器物中的陶俑造型与天瑞水泥厂汉墓M17出土跪坐俑相似。

出土器物如花纹砖、五铢钱及陶楼、陶奁、陶灶等,与营口地区曾发现的汉代花纹砖及器物大致相同。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综合分析,芹菜洼墓地的年代跨度较大,应为西汉至东汉时期。

从芹菜洼墓地出土器物看,墓主人的身份大都不是普通百姓,若非享受俸禄的政府人员,也应为当时比较富裕的商人。

图6 YWM8

(二)墓地发现的意义

墓葬反映的埋葬制度的埋葬习俗,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社会制度、阶级关系、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情况,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墓中的随葬品,如衣物、食物、钱币、器皿等,比抛弃在灰坑中的器物更明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主观意念和思维模式。

汉代墓葬在辽南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相对集中在营口地区、瓦房店地区、普兰店地区、大连南部地区等四个区域[2]。在营口地区汉墓中,近年来发掘的砖室墓有盖州农民村汉墓[3]、盖州沙沟子汉墓[4]、盖州光荣村汉墓[5]、营口槐树房汉墓[6]和天瑞水泥厂汉墓等,芹菜洼汉代墓地的发现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对辽南地区汉墓的认识。从调查采集情况和出土器物看,受到中原地区汉文化的影响较深,与山东地区汉代墓葬出土器物有相似之处。芹菜洼墓地的发现有利于理解汉代中央政权对辽南地区的治理与经略,有助于对汉文化与东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理解,也对汉文化传播路线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封二营口市汉墓
封二
封二
工笔国画一夏荷,牡丹
封二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营口市地方文献及其地域文化研究
营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探析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马王堆汉墓遣策名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