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概述

2019-03-28 06:19翟新验张倩张淼洁王慧强杜建刘林青付雯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产区无害化猪群

文│翟新验 张倩 张淼洁 王慧强 杜建 刘林青 付雯(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猪病一直是影响养猪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是预防和控制猪病进入猪场的有效措施,在实现疫病净化和消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理化和生物致病因子对人和猪的危害,从而保障公共卫生和养殖业安全。

一、概念和作用

生物安全涉及的范畴较广,现阶段主要包括养殖生产中的疫病防控体系、实验室安全体系和基因工程领域3个方面。猪场生物安全是指生猪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止或是阻断病原体侵入、侵袭猪群,保证猪群健康与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控制疫病的综合性技术或是管理措施。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中的环境因素在保障动物健康方面起到必要及重要的作用,给猪群提供安全、稳定、舒适的环境,即在最佳的生长环境体系中动物生长,使其生长性能发挥最佳。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预防措施,清除猪场内对猪群致病的病原,减少或是杜绝动物群体的外源性感染机会,极大地降低猪只的发病、死亡和淘汰,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根本上逐渐降低猪群对疫苗和药物的依赖,提升生产性能和品质,达到经济、高效地预防和控制疫病的目的,从而产生出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影响因素和途径

动物疫病发生要具备3个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是预防和控制猪场猪群发生疫病的重要手段。将可能影响猪场猪群发生疫病的因素和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见图1。一是通过引种、人员、物料以及其他动物,或是空气和饮水,造成将猪场外病原引进到猪场内部的传入风险;二是饲养模式、管理方式、防疫等方面不足,造成猪场内病原传播、扩散的风险;三是病死猪只、外售猪只、粪污、废弃物、人员、车辆等管理不当,造成猪场内病原传出猪场的风险,或是引起猪场内病原传染风险。

三、主要建设内容

猪场生物安全涉及猪场环境控制、猪群健康管理、饲料营养、饲养管理、卫生防疫、消毒管理、药物保健、无害化处理、免疫监测等诸多方面,本文重点围绕猪场结构布局、生产防疫、消毒管理3个方面进行阐述。

1.结构布局。

◎图1 影响猪场发生疫病可能的因素和途径

◎图2 各区域依风向和坡向设置示意图

一是场区位置独立,与主要交通干道、生活区、屠宰厂(场)、交易市场有效隔离。猪场选址应符合环境条件要求,地势较高、干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方便,无污染排废、供电和交通方便;并与主要交通干道、生活区、屠宰厂(场)、交易市场等容易产生污染的单位保持有效距离。种猪场位置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和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1000米以上;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动物诊疗场所3000米以上。周围筑有围墙、防风林、灌木、防疫沟或其他的物理隔离形式。

二是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粪污处理区和无害化处理区完全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办公区分开,并有隔离设施。生产区与污水处理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区等高风险区域有效隔离,是保证猪场生物安全的有效手段。各区域完全分开且相距50米以上,依风向和坡向设置,见图2。一是生活区在场区地势较高上风处,与生产区严格分开;二是辅助生产区设在生产区边缘下风,饲料加工车间远离饲养区;三是粪污处理、无害化处理、病畜隔离区分别设在生产区外围下风地势低处,围墙或绿化带与生产区隔离,隔离区与生产区通过污染通道连接。

三是分点饲养。因猪场内不同月龄的猪只在饲养管理、免疫预防等环节存在一定差别,对生产区内猪只按照生长阶段不同进行分群分区、分点等模式进行饲养管理,把日龄、体况相近的猪集中到一起饲养,便于环境控制更适合每头猪。如在一个场区内,可分为包括空怀舍、妊娠舍、产房、种公猪舍(站)的种猪生产区;保育(舍)生产区;生长育肥/成(舍)生产区。也可以按照种猪、保育、生长育肥等分开多点饲养。要注意各猪舍之间距离应为20米左右,育肥猪舍的距离应更大些 。

四是对外销售的出猪台与生产区保持有效距离。出猪台涉及人员、车辆、工具等,其疫病传播风险很高,为有效切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应将出猪台建在生产区育肥/成猪舍或需要外售猪舍的围墙外,外面与场外运输道路相连,或是建在与场区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出猪台与生产区保持有效隔离,且两者距离50米以上。

五是干净通道与污染通道分开。生产区干净通道与污染通道分开,是切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手段。生产区内清洁通道、污染通道分开设立和使用;污染通道在下风向;粪污处理和病猪隔离区应有单独通道;运输饲料的道路与污染通道应分开。

六是有独立的引种隔离区(舍)。引种隔离在猪场日常生产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作用。引种隔离栏舍,作为种猪场规范化运行内容,有利于降低种猪群疫病传入、传播风险。引种隔离舍应独立设置。

七是有预售种猪观察舍或设施。种猪场应设有观察舍、称重装置、装(卸)平台等设施。种猪预售前的观察,应禁止选种人员进入猪舍与猪群直接接触。可以是通过隔离间玻璃观察,也可以是通过现场视频监控观察。

2.生产防疫。

一是饲养管理。全进全出是整个猪舍同时进猪、同时出栏的养殖方式,是猪场饲养管理、控制疫病的核心。猪场实行同一批次猪同时进出、同一猪舍单元的饲养管理制度。同时,猪舍建设应满足隔热、采光、通风、保温要求,配置降温、防寒、通风设施。夏季应减少热辐射、通风、降温,猪舍温度、湿度、气流、光照应满足猪不同饲养阶段的需求,见表1~3。采取早期隔离断奶、母猪分胎次饲养的管理方式。空栏期要彻底清洁、冲洗和消毒,可以显著降低疫病风险。

表1 不同类别或生长阶段生猪猪栏面积的饲养头数

表2 不同类别或生长阶段生猪猪舍通风控制参数表

表3 不同类别或生长阶段生猪猪舍温湿度参数表

二是人员管理。第一,外来人员。一般情况下,禁止外来人员进入。 如需进入场区,必须经过消毒通道、淋浴、更换场内工作服、鞋(靴)等。 如需进入生产区,必须经过淋浴、更换生产区工作服、鞋(靴)等。如果来人访问过其他养殖场,必须隔离。第二,内部人员。猪场人员不能养猪、或是访问及入住其他猪场。不能将外面猪相关的任何产品或是食品带入猪场,且消费的猪产品必须煮熟,要在远离猪舍的区域用餐。管理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经过淋浴、更换生产区工作服、鞋(靴)等。严禁饲养人员串猪舍。另外,生产区人员流向要做到先健康猪群后发病猪群、先小日龄猪群后大日龄猪群、先清洁区后污染区。

三是其他动物管理。场区内禁止饲养其他动物,并有防止其他动物进入的措施。 生产区具备有效的预防鼠、防虫媒、防犬猫、防鸟进入的设施设备或是措施。

四是车辆、器具等管理。外来车辆禁止进入猪场,如需进入,严格清洗和消毒。 猪场内运输工具、器具等应定期清洗和消毒,且各个生产区尽量不交叉混用。

五是粪尿污物、病死猪只等无害化处理。为保持种猪场环境卫生,减少疫病传播风险,防止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应做到雨水、污水的分流排放,污水应采用暗沟或地下管道排入粪污处理。有固定的猪粪贮存、堆放设施和场所,并有防雨、防渗漏、防溢流措施,或及时转运。猪场应具备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污染物应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六是免疫与监测。根据猪场猪群疫病流行特点、本场猪群疫病抗体效价水平、猪场所在区域的疫病防控与净化要求等,建立本场免疫和监测制度,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和监测方案。猪瘟、猪伪狂犬病、口蹄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种猪场重点监测净化的动物疫病。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开展主要动物疫病的监测工作,是疫病防控、净化的基础,是保持动物群体健康状态的关键。同时注意免疫时,尽量做到一猪只一针头,避免因免疫接种造成交叉感染。

3.消毒管理。

一是猪场周边及入口。猪场外周边环境及相通的道路要定期消毒,至少每月2次。场区出入口处设置与门同宽的车辆消毒池;人员消毒室或是通道,包括喷雾消毒设备、洗手消毒盆、消毒脚垫等。建立出入场区消毒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明确对出入车辆和人员的控制、消毒措施和效果。

二是猪场内环境。猪场内环境要定期清扫,及时清理垃圾和杂物。定期对猪场内道路和环境进行消毒,一般2次左右/周。当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时,最好每天一次。

三是猪舍。每栋猪舍入口处都应该放置消毒垫、消毒盆(桶)、洗手消毒盆。每批猪转舍和调出后,要严格地清冲洗和消毒猪舍,并空舍7天左右。 猪舍内还要定期带猪消毒,一般2次/周。

我国动物疫病防策略已从有效控制到逐步净化消灭转变,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学设计猪场结构布局、全员做好生产防疫工作,加强消毒灭源等综合措施,建立起猪场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并确保在整个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中有序地贯彻执行,从而防止猪场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进而保障猪群具有极高的生产性能,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的生猪和猪肉等产品,满足人们的安全、高质、绿色的需求。

猜你喜欢
生产区无害化猪群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湖北出台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
做好牛场规划和布局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两种高温法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灭菌效果比较
生产区黄磷储罐火灾的扑救对策探讨
猪群中暑咋预防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沧州市各县区增粮潜力分析
为什么整群猪围攻一头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