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

2019-03-28 01:36江可佳张茜楠徐明开
祖国 2019年4期
关键词: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江可佳 张茜楠 徐明开

摘要:世界各国在发展的道路上彰显出不同的特点,究其原因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独特的中华文化注定了我国必然要走一条适合国民需要的、国情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经历了漫长的战争岁月和不断地发展,中国人民终于寻找到一条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想要不断地发展,就要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想要更好的发展就要坚定不移的走适合中国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才能够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那么为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植根的沃土,这一方面受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背景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特殊的国情所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也有利于自身的不断发展,只有将传统优秀文化不断融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越来越好。

关键词:传统优秀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情   发展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的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屹立于世界之林,自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经历了漫长的战争岁月和不断地发展,中国人民在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寻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实际的可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是中国特色,而不是照搬别国经验呢?这是因为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中,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不能照搬式的采用“拿来主义”。中国想要不断地发展,就要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想要更好的发展就要坚定不移的走适合中国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这一方面能够充分反映出人民的意愿,另一方面能够符合中国实际情况,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任何国家所实行的不同政策、方针,不同的发展道路都是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一、独特的文化背景

中华传统文化从字面上理解有两种特性,一是文化的多元性,二是文化的传承性。意思是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从古至今世代传承相互交融共同形成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制度典范等等。但并不是意味着所有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都是优秀的文化,其中不乏有一些糟粕。伴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根据社会需求淘汰掉文化中的糟粕,保留下对社会和人发展的精华被不断发扬,产生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产生的根本创造力,是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与中国文明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其他三国,在发展过程中衰亡中断。探究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内在原因,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产生之日就是来源于人民大众又回归于人民;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接纳百川,和而不同,包容善待;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团结进取,不断发展。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以人为本观念;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主义理想追求;不畏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进取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等等,都是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生生不息得以延续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也就是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的心中,秉承传统的脚步,结合现代的文明,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

二、独特的历史命运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的中国社会急需早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历史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为中国的革命道路带来了曙光。中国社会想要独立和解放就必须走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而历史也一次次印证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当代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领导人根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制定出一系列发展方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果。仔细学习理论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理论的内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的方针,统筹兼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都是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民为本”,向往“大同社会”,强调“天下为公”,这使得社会主义在中国得人心,得以发展。习总书记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富有中国特色和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扎根发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深厚的文化沃土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例如“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忘初心”都是新时期我们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中国式的思维和智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指引,凝聚力量,不断发展。当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找寻一条被全体国民所认可,并能够引领大众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民需求相满足,与国际社会相接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智慧宝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底蕴的体现,凝聚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道德的最高要求,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段话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每个中国人的身上都流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血液,是每个中国人的基因,深深的烙印在国人心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依托着全民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活动,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立性。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发挥文化作用。坚持在中华大地用中华传统文化就不会“水土不服”。坚守自己的民族特性,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民族文化的树立,不断坚定文化自信,通过不断地去粗取精,将优秀的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不断相融合形成强有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樣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是国家治理体系作为国家政治行为,有具有鲜明的差别性和特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是根据我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国情,形成的对我国社会管理和国家发展的体系与规划。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国情需要不同的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治国理政之道。

我们国家今天所延用的治理体系是根据漫长的社会发展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体系。文化无疑是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会由一个根基生长出来,开枝散叶,但是最终还是离不开同一个源头。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亦是如此,一个国家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巨大的改变,会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和社会渠道代代相传。自秦始皇平战乱统一天下后,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国家治理体系后,数代王朝一直沿用,并以此为中心进行的形式上和具体环节上的改变,但根本上都没有脱离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体系。可见,优秀的文化能够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产生世世代代的影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面对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中国想要不断发展就必须时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汲取营养,扬帆起航;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灌注中华文化的强劲血脉,牢牢把握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发展指明道路。

(作者单位:[1]江可佳,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张茜楠,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3]徐明开,吉林市龙潭区东城小学。)

猜你喜欢
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
特定国情教情中的中小学校自主权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