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卜昌古村落布局规划浅析

2019-03-29 08:55孔东亮王兴军
四川建筑 2019年1期
关键词:祠堂院落古村落

孔东亮,王兴军

(1.河南省焦作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分局,河南焦作454000;2.河南省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1 古村格局

寨卜昌古村四周被宏伟高大的寨墙环抱,整个寨墙围绕原药王卜昌、油王卜昌和乔卜昌三村随地形而建,俯瞰形如龟背,头朝东南,尾向西北,富有象征意义。清代年间因防御匪患而三个家族合并,在村庄四周夯筑起生土寨墙,四向设门和敌台,寨墙下掘有环绕的寨河形成圩寨,如今寨河干涸、寨墙遗存(图1)。

图1 寨墙

在墙外,有宽8 m多,深3 m的寨河环绕村子。寨墙高9 m多,下部宽7~8 m,顶部宽3 m,寨墙共有4座寨门和12座炮楼。整个寨墙工程占地近百亩,周长2.5 km。

值得称奇的是原寨墙之东、南、西、北的四座寨门上方各镶嵌着长1.5 m、高0.7 m的青石匾牌,上刻名人题词。东、南、西、北门依次分别为“纳春融”“揽荣光”“挹秋浆”“迎叠翠”以代替常用的“东门南门西门北门”等俗称,这12字还有我国惯用的“五行”与“四正”含义,纳春融“春”为木为东;揽荣光“光”为火为南;挹秋浆,金秋成熟的谷子、玉米均为金黄色,“金”为西;迎叠翠,重叠的山峦,翠绿的植被远观为黑色,黑为“水”为北。此12字正合我国古代空间序列的“东、南、西、北、中”方位,中为“土”,土养人,人在高大寨墙的包围中生活,安居乐业。

在村落结构方面,村落在大环境上背倚太行、南濒沁河,形态规整但不规则、状如龟背,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的形态走向;在环境上村庄被周边高大密集的杨树环绕,其外平整的农田四向延展,村庄交通以林网道路与外部相联接。村内院落与民居建筑的建造年代不同,均坐南朝北匀质化分布,与道路结构之间的衔接规整。

在街道院落方面,寨卜昌村中的街道结构规整,形态笔直,便于车辆通行,同时也在主街旁为树木和街口留出小尺度的场地,便于树木的生长、村民的交流以及与院落民居的入口衔接。村中主要街道的丁字形街口处,多建有宗祠,文昌庙等重要的建筑,规模和尺度较大,既便于进出的衔接,也成为了街巷空间的标志。村落中东西向的道路笔直贯通,与南北进入的道路呈丁字形相交,由此架构起整个村落的骨架结构空间,在骨架结构上衔接正南北和东西向的次级巷道空间,形成状如棋盘的街巷路网(图2)。

图2 村中院落与街道

2 祠堂与村庙

祠堂门口有一棵古槐,据说树龄已有500多年。进入宗祠,可以看到两列蛟龙石碑林立两旁。祠堂造型庄重,建筑精美,讲究风水,讲究门面造型(图3、图4)。

祠堂是家族文化在空间上地体现,祠堂是传统村落文化的灵魂。由于宗族关系在古代礼俗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村落布局首先强调的就是宗祠位置的布局。村落文化的核心一个是祠堂,一个是村庙,它们是村落的公共空间,也是村落文化灵魂。如果一个村落没有祠堂,也没有庙的话,这样一个村落会被村民主动废弃。当重大节日祠堂、村庙开展祭祀活动时比较热闹,这时外面工作的人都会回来,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还在,祠堂与村庙成为外出游子的精神家园。它对维护家庭内部的团结与控制,加强家族的对外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3 祠堂门面

图4 祠堂内部

3 对内亲切对外封闭

因村内聚居的多个家族经济条件优越,存留下来的明清时期民居院落多为规制完整的四合院形态,庭院空间方正、空间串联嵌套、建筑体量高大,整个民居院落呈现出对内亲切、对外封闭的样貌。村中院落格局基本相同但民居建筑类型多样,有单层有楼层,院落之间穿屋而联,组合成空间等级清晰的序列(图5、图6)。

图5 庭院之一

图6 庭院之二

4 长幼有序、尊卑有序

寨卜昌的建筑模式,即宅院为两进主、跨院平行式四合院建筑。向背的两座院落长度,就是两条街道的间距。在此模式的约束下,形成了大片民居群的整齐统一,街道平直,显得非常有序。

在古代,由于等级森严,不同身份的人其住宅样式、大小、高度都不同,身份地位高的人居住的建筑是相对比较“高贵华丽”,无论是庭院的大小,院墙的高矮,大门的形制和装饰都处于比较高级的行列,由于封建家族传统地延续,其各个院落是相通的。因明清时期聚居于村中的家族富裕显赫,存留下来的民居建筑规模较大、形制完整,沿街而建的院落民居则门楼高大。其门前的村落街道也相比那些独门独院前的街道要整齐宽敞,以此凸显古代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尊卑有序的秩序观念(图7)。

图7 院落外观

5 古村现状及改进

寨卜昌街道还保持着初创时的布局,东西街五条,南北街两条半。一号院为二进四合院,二号院、三号院为主跨平行式二进四合院。二号院是主院(即三号院)的东跨院。现在的建筑院落有的依然有人居住着,继续发挥着它的价值,保持着古建筑的生机和特色。然而有的建筑被荒弃,得不到保护和利用,显得凋敝和冷清。

村外的寨墙依然屹立在原地,与周围的现代砖墙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也映照着它积淀的历史。寨河已枯竭,与周围的农田连为一体,全然不见当年的影子。

当今社会,少了家族聚居而住的传统居住方式,现在的年轻人在古村落的原址上建造了现代住房,总体格局也不像古代那样等级秩序井然,而是按照实际的需要来建造,以满足生活需要。

但祠堂的缺失令现代村落缺少了一丝团结氛围和精神凝聚力,使得现代村落在人文方面显得有些退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渐疏远。在当今的村落规划建设中,应将古时候的宗祠文化考虑进去,增强整个村庄的凝聚力,有利于传统文化习俗的延承。

以前在古村落的布局中少了公共活动交流的空间,人们都是向心性居住,封闭而讲究等级秩序。而在现在的村落建设中应考虑人与人的相处聚集空间,建设广场活动空间,满足实际需要,增强村落凝聚力和活力。即对于村庄的人工空 间的规划设计应考虑到交往空间和街巷空间。

(1)交往空间,我国村落的空间关系主要是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这也是我国古村落的一种文化传统。在该村落区域的村民之间的交流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也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所以就有必要对村民的交往空间进行一定的规划。

(2)街巷空间,这一部分是古村落进行交通的主要通道,也是整个村庄的支撑以及骨架。该区域主要是由两边的建筑所界定的,具有一种比较积极的空间特征。巷道是村庄的支撑骨架,也是构建村落中各家之间联系的主要交通方式,也是一种可以看作是由公共性向半公共性以及私密性过度的空间,对于营造宁静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作用。此外,在规划布置街巷空间时要注意保持空间结构的完整性。

总之,在学习和借鉴古村落空间格局规划的传承中,主要的还是坚持尊重自然的原则,尊重当地的地域空间特色。再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空间规划理论,确保在农村规划中既保留下古村落的原始空间布局,又满足现代人的居住使用。

猜你喜欢
祠堂院落古村落
八一作品
梁家祠堂史话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沈家祠堂
祠堂,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