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多空间组合
——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2019-03-29 02:13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2期
关键词:苗寨吊脚楼西江

(邻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广安 邻水 638500)

一、概述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凯里市东南的雷山县,千户苗寨不仅是凯里周围规模最大的苗寨,也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上最大的苗寨,素有“苗都之称”。中国传统民居虽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但如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传统民居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贵州苗寨建筑作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承载着苗族同胞长期积累下的民族风俗、人文内涵和审美情趣。建筑设计的手法虽千差万别,但无论从何处入手,设计结果都是通过建筑形式表现出来的[1]。建筑形成的最终形态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建筑的形态本身也是建筑结果的最根本表现。本文将运用分析法、综合法从建筑多个空间入手,对苗寨建筑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为苗寨建筑的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西江千户苗寨的历史沿革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民族志》中记载:苗族起源于距今五千多年的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九黎集团。在部落间不断征伐的情况下,部落民众开始四散而居。苗族作为其中一部分民众,逐渐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起“三苗国”。随着该部落的不断壮大,其与中原地区的华夏集团再次发生冲突,在长期征伐之下,最终被击败。其中,一部分苗族人被迫迁到湖南、江西的偏僻山区之中,就是早期的“南蛮”。战国时期,楚国的主要人民就是南蛮人。楚被秦灭了之后,南蛮人再次被迫西迁,长途跋涉之后,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地区,被叫做是“武陵蛮”。汉朝初期,中央政府再次对“武陵蛮”发动进攻,迫使当地民众再次大规模的向西迁徙。其中一支便进入了黔东南的山林之中。宋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其它地区的苗族人也开始陆续迁入相对安全的黔东南地区。

三、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空间组合

(一)苗寨建筑的外部环境空间

1.布局。据西江特殊的地貌条件,吊脚楼朝向无法严苛遵守“坐北朝南”的要求,只能依山而建,沿等高线错落排列,屋顶坡向与地形契合。作为一个自然形成的村落,自行搭建的吊脚楼遵循传统文化,有着自然却有序的群落体系,基本不设院落,有限的宅基地被最大限度用来建造房屋,满足当地居民共同的利益需求。

2.道路交通。千户苗寨街道多沿等高线方向,上下交通经较窄的道路或台阶来实现。台阶用鹅卵石、石板、或石块铺砌,道路宽窄不定,方向无规则,机动车不易驶入。这从侧面保护了现有苗寨整体建筑群的原始样貌,错综复杂的道路增添了苗寨的自然古朴韵味。

3.与环境的共融关系。苗寨吊脚楼具有底部挑空的形式,沿垂直方向展开的建筑形态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大面积的坡屋顶,有利于御寒防暑,也利于雨天的排水;主要建材杉木,易成活、生长快,当地储备较丰富,降低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且材料腐朽后肥润土壤,实现了循环利用。

4.对地域文化的传承。西江苗寨吊脚楼建筑凝聚了苗族人长期积累下来的生活习俗和社会文化,如在堂屋中堆放祭祖牛角、设置火塘、门窗采用花格样式等,都体现出苗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人文内涵。苗族人通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无需图纸,仅凭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力学原理,借助普通的工具(斧头、斗尺等),利用当地天然材料,在农闲时段,众人合力完成吊脚楼构建,没有额外费用支出。这些木构吊脚楼不仅反映了我国传统建造技艺,且是群众互帮互助传统美德的继承。建筑形态将民族特征、民俗文化包含其中,起到了传承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审美意识的作用。

(二)苗寨建筑的内部空间。吊脚楼内部空间以功能性划分为三层。上层空间呈半封闭或完全封闭,主要用来储存粮食,均设有门或窗,满足内部通风要求;下层呈半开放形态,常饲养家畜,用较差的木板、树皮做墙板;中层是居民生活起居之处,常呈封闭式,由杉木板分隔,集中了堂屋、卧室、火塘、厨房、茅厕等,房间以中间堂屋对称排列,三间五间不等;厨房和茅厕设在左右两边或搭建“偏厦”。堂屋为建筑中心,空间宽敞,具有休闲、会客、用餐等功用。各层之间以木楼梯相连接[4]。

吊脚楼的整个构架,均以榫卯相衔,不花一钉一铆,全靠木尖锁眼架牢,结构严谨。在居住层,由堂屋退进一两步所形成的退堂与挑廊的一部分共同组成一个半户外空间,使得楼阁相当开敞。楼内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结构严谨的三维空间体系网络,室内外空间之间相互渗透流通,通风良好,采光充足,有着丰富的心理效应和审美意境[5]。吊脚楼在装修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6]。

(三)苗寨建筑群体布局是点、线、面的相互结合。西江千户苗寨建筑在群体布局设计中巧妙利用地域环境,使建筑群体有序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呈现了单个建筑楼房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

“点”是指一个个单体建筑[2]。西江千户苗寨以主屋作为建筑群主要的点,两侧低矮的侧房是建筑次要的点,两者有规律地平衡搭配,衬托出建筑群体的宏伟与精致,构成了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群的建筑美学文化。

“线”是指在整个建筑群起到参考作用的轴线轨迹。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非常讲究中轴线的布局,除单体房屋具有中轴线外,群体设计规划也存在着轴线对称原则,建筑秩序井然有条。

“面”是指建筑的整体布局,包括这个建筑群中的各种各样建筑物。大小建筑物顺坡而建,层层叠叠,形成鱼鳞屋脊,十分壮美[3]。

点、线、面的组合布局,使西江千户苗寨的木结构建筑成为山村群聚建筑的典型代表,整体建筑规划、空间设计特征独特,且具有节奏和韵律变化的音乐情节,给人以优美的视觉感受。

四、结语

贵州苗寨建筑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和民族文化的象征,在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仍有其独特的建筑空间特性,这对我国其他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具有积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当今我国工业十分发达,但森林受到严重破坏,木材缺乏,很多地方的木房建筑都受到损坏而变成了砖房,而西江千户苗寨建筑保存完好,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更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融合、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共生、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发展、与民族文化相包容传续,是朴素实用的、生态有机的、充满生命力的建筑。希望政府部门在重视保护历史建筑物的同时,更应该培养一批继承和发扬木结构建筑的人才,只有建筑人才技艺的代代相传,西江建筑艺术才能得到永久的延续和保护。

猜你喜欢
苗寨吊脚楼西江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奔驰在祖国大地上
——选自大型交响叙事曲《苗寨的故事》
西江华彩路
西江苗寨
苗寨小记
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之景观价值探讨
千户苗寨的早市
大美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