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重新定义“乡愁”

2019-03-30 09:02龚旋湖南省地质中学C1608
十几岁 2019年5期
关键词:议论性故土余光中

文/龚旋(湖南省地质中学C1608)

余光中。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余光中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十四日,他于高雄溘然长逝,享年八十九岁。

月色和雪色之间,他是那第三种绝色。

他,便是余光中先生。

青年离家,客死异乡,魂兮归来,灵旗空看。从此,我们只能遥望。

一九三八年,在日寇侵华的熊熊战火中,年仅十岁的余光中随母亲逃往上海,几经波折后辗转香港、越南海防、昆明、贵阳,最后到重庆与父亲团聚。

他的一生,从此注定漂泊不定。从江南到四川、从大陆到台湾;求学于美国、任教于台湾;最终,这抹绝色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

一颗心漂泊无依,在哪都像身处荒岛。先生曾戏言道:“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他是写下《乡愁》的台湾诗人。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该有多少游子,伫立在这湾浅浅的海峡前,无语凝噎,泪流满面……

二零零一年,余光中携家人、朋友及那一方浓浓的乡愁踏上故土。那一年,先生七十三岁,那也是他平生第一次拥抱黄河。数十年的日思夜想和血泪,都汇入这滚滚黄河,时隔多年,终于找到“归属感”的诗人激动不已,忙叫妻子和女儿也来触碰这近在咫尺的乡情。坐上回程的车,当他人忙着擦拭鞋底的泥土时,惟有先生轻轻剔下那一抹黄土,将它和它所连接着的多年未了的心愿一同放入盒中。

据先生回忆,深夜时,瞥见那方黄土,就仿佛听见隐隐的黄河水声。

身居台湾,他是中华文化的捍卫者。当台湾政府决定删减中学生教材中的文言文时,先生勃然大怒,始终坚决反抗政治干预文学,力争保留文言文。先生曾说:“中华文化乃是一个很大的圆心,圆的半径就是中文,半径有多长,文化就能走多远,而我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延长半径。”这一刻,他化笔为剑,捍卫文化的尊严。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有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世事弄人,一湾浅浅的海峡,竟分隔了整个人间;时代弄人,一首短短的小诗,不只是个人的命运之痛,也是国家民族抹不去的伤痕。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纵使怀揣满腹心事,往事也不可再追,可至少我们还能尽力去不让悲剧重演。

倘若先生还在,一定也会这样想的。

永远记得他那首《乡愁》,因为,是他重新定义了“乡愁”,并把所有中华游子的心声深深地刻在了历史的书页中。

素材赏析

遥望的诗眼

点评人/陈巧玲(湖南省地质中学语文教师)

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熟悉余光中是因为他那首人尽皆知的《乡愁》。这首运用了诗经典型写法——重章叠唱的诗歌,写尽了诗人和所有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同时把“故乡”的含义拓展为国家,使得这首思乡诗在所有同类型诗歌中别具一格。

事实上,余光中不仅写诗,也写散文和评论,还做翻译,他称它们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对于所有文学爱好者而言,我们更熟悉先生的诗歌,因为先生的诗歌是自我的表达,更是历史和时代的折射;对于游子尤其是海外游子而言,先生的诗歌是他们最深沉的代言。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生时不能重回故土,唯有手执中国的地图,无数遍用手指滑过,用头脑梦想过,任由想象飞回魂牵梦萦的故土;死去时,唯愿这具念国的躯体和这颗炽热的心一同葬于故土,叶落归根。

在那湾浅浅的海峡边,始终有着一双遥望祖国的诗歌的眼睛。

技法指导

让议论增加写人文章的深度

点评人/陈巧玲(湖南省地质中学语文教师)

一般的写人文章主要目的在于记叙人物事件,描写人物性格、思想,所以,写人文章大部分采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和抒情,在这些记事写人文章中,读者能够了解一个人的事迹,获得一个人的形象特点。

议论的表达方式在写人类文章中一般指作者对人或事物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或言论,或者对所写人物经历、精神的思考。议论在写人文章中的加入,可以提高读者对所记人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文章的意义。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尾加入的议论:“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议论性结尾的加入使得这篇记事类文章跳出了单一的悬崖经历记叙,而扩展、深化至人生的困难解决,思想境界更加开阔,不仅摆脱了纯粹的记事,也让读者在了解事件后有思索、有共鸣。

这篇习作中的“纵使怀揣满腹心事,往事也不可再追,可至少我们还能尽力去不让悲剧重演”和“永远记得他那首《乡愁》,因为,是他重新定义了‘乡愁’”,都是结尾处的议论加入。小作者不仅感同身受了作者的浓浓乡愁,更由“乡愁”产生的原因去思索历史和现实,思考到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对“故乡”一词含义的拓展和加深。这些简短却深刻的议论性文字变一篇纯粹的写人文章为作者对人物思想、对作品、对历史和现实的思索,无疑增加了记事写人的深度,也让文章有了另外的高度。

所以,在写人文章中,加入议论的表达方式或者作者自己的见解与思索,可以让人物更有灵魂,也更有深度。需要注意的是,议论性文字宜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尽量给读者留有丰富的共鸣和思考空间。

猜你喜欢
议论性故土余光中
故土上生长我的爱
写作指津坊
两岸皆故土 山林寄乡愁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情理结合著华章
故土
高中议论性散文习作探微
如何写好议论性散文?
对故土亲情的别样吟唱——读王立世的怀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