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三新”时代奋发作为

2019-04-01 06:45鄢志勇李慧梅玉闽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9年1期
关键词:三新教育部课程标准

鄢志勇 李慧 梅玉闽

“要做一个名师,做一个好的老师,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要关心当下国家的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要清楚明白地知道,在教育的‘三新时代应该如何作为。”1月6日,在“荆楚名师”专家委员会暨名师团队成立大会上,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荆楚名师”专家委员会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马敏关于教育“三新”时代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关注和强烈反响。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自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举措,不断推陈出新。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从组建国家教材委员会到成立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从义务教育阶段三科(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教材统编到设立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大动作”,昭示着中国教育迎来大变革时代。

作为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最直接的落实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直接的责任人,基层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该如何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未来走向?如何在教育的“三新”时代科学作为?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马敏教授。

新课程改革将沿着正确方向继续深入推进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新课改正式启动。业界认为,新课改可分为两轮:第一轮从2001年到2010年,从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都采用了新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第二轮从2011年到现在,采用了经过系统修订的课程标准。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推出了19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又对课程改革做出了新的顶层制度设计,这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2016年9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18年来,新课改一步一步走向深入。] [背景:]

《湖北教育》:马教授,一般认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仍然处在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新课改?您对新课改的成效作何评价?

马敏:因为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这样一层身份,我近来参加了许多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会议。参加这些会议,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现在新课改还在继续往前推。而且,从中央到教育部,领导们对新课改还是非常肯定的。我们可以判定的一点是,新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

新课改提出了三大基本理念:一是关注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教育无论怎样改革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發展,这是教育必须遵循的价值取向。二是强调教师成长。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满足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既要以生为本,也要以师为先。要培养出好的学生,必然首先要有好的老师来带来教,所以要抓好老师的培养。当然,老师自己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这个很重要。三是重视以学定教。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观察,这三大理念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实施,有些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应该说,纵向比较,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变化还是很大的,也是积极的。

我把教育发生的变化归结为三点。第一个变化是从关注知识传授到关注学生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是总体趋势。过去,我们提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集中在德、智、体、美四个方面,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在讲话中增加了一个“劳”,强调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强调对学生劳动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所以我们现在强调立德树人,就是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二个变化是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而教师更多的是起一个引导与带领的作用。这跟过去的“满堂灌”、老师只是教而学生被动地学已经很不一样了。现在,无论是教材的设计还是课堂的设计,基本都是围绕学生怎么主动去学、师生怎么互动来展开。

第三个变化,我认为是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到课堂与生活、社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注重开发整合用好多方面的教育资源。

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学生从网上就可以获得,比起传播知识,老师教给学生鉴别、获取知识的方法更重要。在这方面,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理念和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华师一附中主张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对新课改精神的一个很好的提炼。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要给学生减负。现在学校教育受到诟病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学业负担太重。近些年,社会上比较普遍的一个声音就是给学生减负。搞题海战术,靠时间加汗水提高考试成绩,这样日复一日的机械作业,培养不了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但“把时间还给学生”不是教育的全部,还要“把方法教给学生”,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获取知识,怎样去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这些都是新课改所强调的内涵。

《湖北教育》:进入新时代,尤其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和全国教育大会以后,新课改该如何与时俱进,需要融入怎样的时代精神呢?

马敏:这一点我和很多专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在充分肯定 2001年以来课改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新形势下要提一些新的东西。什么是新的东西呢?实际上就是根据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还有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出的:立足新时代,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

立足于新时代,我们怎么培养学生? 立足于新时代,怎样来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创造性的经验?现在的教育,强调向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转型。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提出了“四个坚持”,我觉得非常好,这就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素质教育,坚持提升质量。这“四个坚持”体现了教育的一些新走向,我们更加注重教育的立德树人,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的提高,这就是“新的东西”。

继高中新课标之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即将启动

[2018年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有关情况。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教材局局长郑富芝介绍,教育部组织260多位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历时4年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背景:]

《湖北教育》:2018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开始正式执行。这一版高中新课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与高中教育密切关联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会不会作调整?会怎么调整?

马敏:2013年国家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课标的修订工作,2017年公布了修订后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新修订的高中课标有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跟过去完全不一样。2017版高中新课标强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础上又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历史课的核心素养概括为五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点就是我们历史学科所提炼出来的核心素养。

现在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怎样把这些核心素养很好地落实到教材中去,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我们很关注这个问题。有一种声音说,今后可能不再搞考试大纲了,就以这个新课标为考纲。所以说,完全吃透、深刻领会高中新课标非常重要。

至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底,根据新课改需要,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一直管到现在。但这种现象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点新情况:教育部已经在着手准备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各学科的专家组已经开始了前期的调研工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之后,接下来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根据新课标重新编写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

《湖北教育》: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专家们最关注哪些核心问题呢?

马敏:在课标修订过程中,专家们讨论的核心问题,其实也是很多一线老师关心的重点问题。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是否也要搞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搞的学科核心素养,初中有没有必要?当然,也有专家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就是今后能不能分领域,比如说人文、科学、艺术,分头搞核心素养,不搞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是大类的核心素养。这个问题也在调研的范围内。

二是综合课的开设问题,现在也是讨论的焦点。

所谓综合课,大家知道这是教改的方向,过去搞了综合课试点,比如浙江省搞了历史与社会,很多地方搞了科学。现在这个方向要不要坚持?这个改革现在很难,真正全省推进的只有浙江。那么,今后还能不能坚持下去呢?我个人认为,中国这么大,应该允许有的省份进行试点。毕竟综合课是国际上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现在专家委员会还没有最后的结论,但我们希望允许搞试点。

第三个问题是新设课的问题。我们提出,有没有必要单独开设劳动课?能不能在综合实践课、活动课里把它加进去?如果不断地加课,学生是否承受得了?

这些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也都是专家们调研讨论的重点问题。

新教材强调国家意志的体现和贯彻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教材建设的中央文件。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2017年7月,国务院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和教材局。国家教材委员会设立专家委员会,通过层层推荐遴选出200余名专家委员会委员。2018年5月,第一个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专业机构——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由此,国家教材委员会及其专家委员会、教育部教材局、课程教材研究所,形成决策、实施、研究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为推进教材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背景:]

《湖北教育》:我们知道,您是新成立的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的一员。能不能请您描述一下,国家教材委的职责和使命。

马敏:教材的问题,国家高度重视。2017年7月专门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由当时主管教育工作的刘延東副总理任主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和时任中宣部副部长黄坤明两位同志任副主任,22位副部长兼任。规格之高,于斯可见。(2018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调整国家教材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从主任、副主任到部门委员,再到专家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都与2017年成立时有所变动。其中,主任一职已由分管教育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接替刘延东担任。)

国家教材委的主要职能就是抓好顶层设计,健全教材体系,同时提高教材质量,更好发挥其育人功能。任务包括制定教材发展规划,组织一些重点教材的编写、审查,教师使用教材的培训,对教材编写进行研究,跟踪监督教材使用效果。其下成立了十个相应学科教材专家委员会,参与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组织和审查等工作。

国家教材委的成立是教材统一性与多样性的体现。一方面,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以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实行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目前这些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将在2019年实现全覆盖;另一方面,其他教材多是一纲多本,各地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编写。

国家教材委的成立也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之前,在教材编写中多少存在一些不严谨、不规范的做法,新制度实施后,会做相应的调整,使其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高度统一,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其实,这一制度的实施也是国际通用的做法,俄罗斯、日本等国都有自己不同的统编和教材审查制度,尤其是对历史、语文教材,审查十分严格,强调国家意志的体现和贯彻。

《湖北教育》:1月17日,教育部公示拟认定的北京师范大学等11个基地为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我们注意到,华中师范大学荣列其中,并由您担任中小学(含中职)历史教材研究基地负责人。祝贺您,祝贺华中师范大学。这也是湖北教育界的荣耀。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基地的主要任务和职责。

马敏:谢谢。成功地申请到这个基地项目是很不容易的,过程就不说了。未来我们准备做“三个平台,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即人才培养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咨询指导平台;“一个中心”,即大数据中心。我们准备开展中小学教科书的历史研究、专题调研以及国际比较,还有学科领域的一系列评价体系建设,当然也包括各种主题培训。

要开展的工作很多。我们很希望能够团结更多学者教授、专业人士以及有关社会力量,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一起来建设好这样一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今后的教材变化会很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需要熟悉新课标、掌握新教材,科学完整地吃透弄懂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材体系。这其中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做。现在,由湖北教育出版社牵头组建“荆楚名师”专家委员会和名师团队,的确是具有战略远见的一项举措,在教育的“三新”时代,可以奋发作为,为湖北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鄢志勇

猜你喜欢
三新教育部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