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

2019-04-02 07:08撰文王红旗
收藏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阴线古玉玉器

撰文/王红旗

◆ 王红旗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理事;

全国数字电视频道《收藏天下》特聘古玉鉴定专家,曾在《收藏天下》频道主讲古玉鉴定节目《斑斓古沁》6集,《收藏玉文化》30集;

以特邀古玉专家身份做客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五集纪录片《秘藏》;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

韩国工艺研究所和世界玉文化馆专门委员;

收藏界杂志社顾问团顾问、专栏主笔;

国内知名古玉收藏家、鉴赏家,从事古玉收藏、研究近二十年;

国内独创“多元一体综合分析思路及出土古玉鉴定”四步曲的方法,并获国家版权局版权保护,

已出版《中国出土古玉鉴》DVD一套(3碟)和《古玉鉴》一书。

本刊的前几期,已经反复讲到加工工艺特征在鉴定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因为工艺在鉴定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大家必须要完全掌握古玉加工特征的规律性。

如何掌握?办法只有一个:运用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了解不同时代加工工具及其留下的痕迹特征,多看馆藏高清放大图,用60—150倍的放大镜仔细观察实物,反复对比,总结规律,然后再结合其与其他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判断。可以这么讲,如果掌握了古玉加工工艺特征及规律性,鉴定问题就解决一半了。

说到加工工具,我们首先考虑的不应是砣具,而是夹带砣具转动的机器——砣机。

砣机的分水岭是隋唐时期,隋唐以前,广泛使用的是几式砣机。所谓“几式”,顾名思义就是在矮的桌子上作业。隋唐以前,人们坐的方式称为跽坐,类似于跪坐姿势。隋唐以后,人们广泛使用高凳(又称水凳)从事玉器加工。

① 妇好墓玉坐姿人像说明:妇好墓出土商代玉跪人,这是隋唐以前古人标准的坐姿。战汉以前出土的大量的各式玉跪人皆为此姿势

② 高凳砣机说明:这是复原后的高凳砣机,又称为水凳。砣机的改进,把另一个人从中解放出来,而一个人用脚踏配合手的加工,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促进了工艺的改进。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电机的引进,高凳才逐渐退出玉器加工的历史舞台

③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说明:这是中国画史上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南唐顾闳中所绘。迄今为止,这是较早的一张描写人们坐在高凳靠背椅子的绘画,根据事物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学者把高凳砣机的分水岭定在隋唐时期,不无道理

不管是几式砣机还是高凳,关于它们的转速,实验得出:大约是每分钟450转,而20世纪50年代末电机引进后,把转速提高到每分钟960—1960转,但这时,仍然还没有改变研磨砂加水来加工玉石的现状,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把金刚砂固定在砣具上,转速也相应提高到了大约每分钟20000转,使玉器加工的效率和技术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20世纪50年代末电机引进以前,古人无论是用几式砣机还是高凳加工玉器,机器的特点都是正、反转。正反转的现状,就会有以下三个特点,这是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加工玉器的局限性,但这也恰恰为我们在工艺痕迹上寻找规律性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一是转动时的行程短。也就是皮带或软绳拉动砣机横杆,带动砣具旋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定的,它取决于工匠拉皮带时胳膊的最大推送距离。这就决定了在玉器上,一次性完成的阴线是短促的。有古玉研究部门通过对西周的大量馆藏玉器刻线的测量,得出了西周时期,每砣阴线的平均长度大约在0.7cm的结论。由此推测,即使在战汉时期砣具先进的情况下,由于正反转的周期短,每砣阴线长度在1cm左右已经是过高的推测了。这就提醒我们,只要观测到玉器上,一次性完成的阴线超过了1cm,那你就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科学来不得半点投机性,千万不要自圆其说,自己原谅自己,认为那是可能的。虽然花钱买东西否定自己很难,就好似割身上的肉,但是必须长痛不如短痛,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否则你会越陷越深。

① 各类金刚砂合金加工砣具

同样原因,夹带的研磨砂随砣具滚动,在玉表留下的划痕特点是一样的,也是相对短促杂乱、深浅不一。

① 每砣阴刻线的剖面示意图说明:落砣时,因用力大会有一定深度;起砣时,力度减小,坡度减缓

② 西汉剑珌(局部)说明:从俯视图看,虽然这条阴刻线不是一次完成,但从最后留下的砣痕,还能够看出其特点:从A端入砣,B点时力度最大、最深、最宽,到了C端收砣时,砣机的力量变小,刻线变窄变浅。其状态是:B>A>C

③ 馆藏品的局部放大图,每一个部位包浆是统一的

二是由于转速慢,所以力度小。这就决定了一次性完成的每条阴刻线的深度是浅的。加工时,砣具是被动的,工匠手拿玉器操作是主动的,所以每次落砣前必须要专心致志,用力将玉器靠近砣具,以免偏砣而损坏玉器。如果从阴线的侧面剖面图和俯视图看,就能体会出当时加工的特点。

三是由于转速慢,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在玉器表面打磨了一次,增加了其光洁度。这就为入土后包浆的一致性创造了先天条件,而高速单相电机留下的痕迹,不具备这种特点。我们鉴定时为何要注重战汉时期的游丝毛雕和细小的孔洞中的加工痕迹,就是这个原因。

同样道理,安装在砣机杆一端的砣棍加工玉器的孔洞和镂空部位,也会留下一样的表象特征。

以上三个特点,在鉴定工艺痕迹时,一定要联系起来综合考量,切不可只考虑一个方面或是只观察玉器的一个部位,特别是细阴线和小孔洞内以及镂空处,要多方位综合判断。

我们了解了古代砣机的特点,那么加工玉器的砣具,每个时期又有什么不同呢?总结一下,可以把它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商代以前,玉器的纹饰和孔洞加工,以磨制或是石质砣具为主,这就从纹饰阴线宽窄和孔洞大小上,为断年代提供了依据。一般是阴线较粗,空洞大而呈半圆或喇叭状,阴线和孔洞内相对光滑不见或少见划痕。阴线和孔洞的剖面图大体形状如图一(所绘图形的形状不是绝对的,仅仅是为了表现不同材质的工具留下的痕迹特点的一个规律性)。

第二时期:商代以后至春秋晚期,由于随着夏代冶铜技术的不断提高,铜质工具在玉器加工中也被广泛地使用。因为铜质工具相比石质工具的硬度提高,阴线的特点也有了变化,即会呈现一个上口宽底部窄的倒梯形。

这段时期里,至西周以前,孔洞还是以喇叭孔为主,到了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直孔。

第三时期:春秋晚期至20世纪50年代末电机引进以前,春秋晚期开始的冶铁技术,使玉器的加工到战汉时期达到了高峰,无论是造型的精美还是工艺难度,都达到了一个空前高峰期。战汉时期“游丝毛雕”的产生,就是工具先进条件下的必然结果。而此时期砣具也在变小,阴线变细,雕刻起来变得更加流畅。阴线的剖面特点呈现一个底部平面相对很小的V形。孔洞的加工也以直孔为主。

几种砣具造成的形状特征,仅是一个规律性的现象,由于大部分阴线都经过多次重复加工或打磨,以及砣具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受到磨损,所以在实际鉴定中很难灵活运用,也起不到主导作用。

不管是哪个时期,只要掌握了工具的特点,以及它在玉器上留下的痕迹规律,工艺鉴定就会迎刃而解。比如说:在文化期的一件玉器上,多处发现了明显的金属工具特点,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先打一个很大的问号或是直接将其否定呢?

上文粗浅地讲了加工砣具的基本常识,关于工艺的诸多细节,将会在下期详细地讲解。

图一

猜你喜欢
阴线古玉玉器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浅析玉器的收藏及保养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变盘节点上的一组K线形态
牛 人 荆歌
K线的秘密:旭日东升
K线的秘密:具诱多与诱空双重身份的黑太阳
K线的秘密:回避空方炮
溥仪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