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2019-04-02 07:10于井会
当代旅游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融合信息技术

于井会

摘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重要体现,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融合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作为一个丰富的、与时俱进的、学习创造的工具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作为其它学科教育的学习和探索的工具与环境逐渐得到认同,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犹如架在学生和课本之间的一座桥梁。下面就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认识。

一、应用信息技术搭建桥梁,促进数学概念性知识的掌握

小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往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小学低年级学生依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也依旧与具体形象的感性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数学学科的定理和公式往往是抽象难懂的,需要发挥抽象逻辑思维才能准确理解并进行数学练习等实践应用,因此,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之间存在有一定距离。因此,教师可以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借助信息技术物质媒介,运用图片素材、FLASH动画、影视视频等信息技术资源,营造视听一体、音画结合的具有丰富具体形象特征的学习情境,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相结合,搭建有效链接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特征的桥梁,让学生顺利通过这个富有活力和色彩的桥梁,具象化的观察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知识,并在深入理解中达成数学知识的内化与系统化建构。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学生的手动实践探索,用动画的形式呈现三角形不同方式的折叠、拼凑与不同角度的旋转,引导学生在动态的变化演示中深入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的结论,实现数学概念教学的动态化。再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可以首先应用信息技术呈现“为小白兔过生日”的动画故事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切分蛋糕”的问题,再用多媒体,分别呈现用不同切分法“切蛋糕”后的蛋糕分配情况,形成对比图形中展示,让学生在直观的对比和分析中深刻理解分数的概念及基本用法。

二、应用信息技术设难置疑,突破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教育目标,应用信息技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设难置疑,包括提供数学解疑互动游戏、呈现需要用数学知识解疑的生活实际问题场景、展示动态的数学图式变化等,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分析,并在此过程中释疑解惑,激发数学思维,理清解疑思路,把握学习重点,突破数学难点,掌握不同数学内容的相应学习方法,形成数学学科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能力,促进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设计疑难问题时,可以选取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独立的疑难问题设计,也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架性素材和具象化的物态变化演示帮助学生思考,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超级画板、图表统计与计算等多种手段辅助学生解疑,也可以运用专题任务式的问题设计,用多媒体“过关”互动游戏将一个重点问题拆分成有前后知识关系的多个小问题,每个问题的解决逐渐递进、环环相扣,形成有效的疑难问题链让学生去思考和解决,或者用具体、真实的生活场景录像或动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认识方向》一课,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呈现一张旅游景点平面地图,创设“集体去旅游”的实际生活情境,组织“找路线”的小组竞赛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运用多媒体出示一张中国地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向知识,了解中国版域在“方向”基础上的华东、华南、华北、西南、东北地区的区域划分,并可以迅速说出某个省市属于中国版图的哪个区域,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组织练习,实现数学知识的巩固与迁移應用

数学学科的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形成必要技能、培养数学思维及发展智力的重要教学方法,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并及时反馈指导的教学手段之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要环节。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整合,可以通过提供大量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解决许多数学练习册中练习题形式相对单一的问题;可以通过人机互动练习的及时反馈与教师指导的综合作用,解决大部分课堂练习或课外练习中教师批阅和指导相对滞后的问题;可以通过基于不同学习基础的不同层次学习路径设计,以及提供每一个学习路径中具有开放性和层次性的练习题,解决班级教学中教师统一化数学指导与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路径需求不统一的问题,同时解决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无法有效实施“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指导问题。

例如《三角形的特性》的课程核心内容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借助简易多媒体技术,设计“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应用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题,用竞答的方式,组织学生首先完成“基础练习”的试题并对掌握不佳的知识点和容易犯错的题目进行重点分析和指导;然后出示以文字或图片形式为主的、结合现实问题的应用型“拓展练习”,组织学生以个人独立练习和小组合作练习的方式进行巩固和查漏补缺。第三个环节,教师播放提前录制好的相关生活现实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现实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得出解决方法和问题的答案。这三个层次的练习题分层、分类,从掌握基础知识到学会现实应用,逐渐深入,也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应用。另外,有条件的教师,也可以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设计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通过人机互动的“连连看”“大家来找茬”“竞赛与抢答”等多个游戏环节巩固所学,并在练习中得到教师预设好的对每一道题的及时的反馈,寓教于乐,真正实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有趣”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搭建“桥梁”,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性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设难置疑,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也可以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组织多类型、多层次、多种形态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学会将知识在现实生活问题解决中的迁移应用。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融合信息技术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