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习的瓶颈期

2019-04-03 05:41徐更生
读天下 2019年3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摘 要:立足小学生学习美术遇到的瓶颈期,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达到符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旨在确立正确的学生观,避免美术教学的“弯路”。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习瓶颈期;教学策略

如何让孩子能愉快且趣味十足的学习绘画,如何达到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喜好与认知逻辑的针对性教法,让学生有效的度过绘画的“瓶颈期”,是每一位美术教师的教学困境,也是美术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笔者,依循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从小学中高年纪(7~12岁)的学生为参考对象,立足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中高年级学习美术心理发展特点,进而展开教研性探索。通过小学生的生理发展、思维认知、个性化品质、美术发展的四个方面,来达到横向研究,有效对学情具备整体性把握,能够促使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特点、不同学习个体,能够灵活化的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达到提高不同学生的绘画“瓶颈期”,减少教学行为的盲目性,完成“教”是为了更好的“学”的思想立场。

一、 小学生美术学习瓶颈期概述

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在绘画出现的“瓶颈期”现象,主要表现小学生在绘画能力在较长的时间出现学习的“原地踏步”或者“不进反退”的学习现状。如果教师不注重学情的发生或忽视这一学习现象,小学生非常容易滋生厌学、抵触的负面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生将会对绘画失去自信心与兴趣性。笔者,通过教学过程中反馈的学习信息,经过分析研究得出小学生绘画出现的瓶颈期,在学生“象征期”(7~9岁)过渡到“写实的萌芽期”(9~11岁)之间的转变过程中,出现学习绘画的瓶颈期的概率最大。此外,学生从象征期过渡写实的初始阶段,小学生对儿童画的形象与技巧具备一定的功底,在突破则需要一定的写实基础技能。但写实绘画的枯燥性会让小学生抵触,无法做到持久性学习,追其根源,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天性好动,学习经验较少,具备好学但不持久的客观原因。进而,才会出现写实训练的低效化,导致,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受挫,认为绘画不再是一件快乐、趣味、体验十足的事情。

二、 中高年级小学生美术学习心理分析

(一) 生理发展特点

从生理上看,与学习美术直接相关的是手部关节肌肉感觉的发展,7-12岁的学生手腕骨(管形骨的末端)未与横膈膜结合,骨化过程未完成,随着手部肌肉不断发展,肌肉力量相应增加,以7-12岁为例,握力能够增加一倍左右,手部的精确性与灵活性的发展,让学生该阶段绘画的表现形象也越加细致、深远,但还未成熟化,依旧不能够完成细致与持久用力的绘画工作。

(二) 认知发展特点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观察画片、标本或实物时,过多凭借经验与兴趣,容易出现脱离观察目的的学习现象。具有对形状有笼统、模糊的综合性学习特点,画的形象具有“符号化”。而中高年级随着形状与大小知觉能力的不断加强,部分同学已经觉悟性的感知到画的不像,从侧面反映出知觉能力的发展性,只是,学生的画工无法跟上感知的画面。因此,低年级具有透明画、多维空间的表现,而中年级之后会逐步的有客观的方位。

(三) 个性品质特点

小学生的兴趣,根据年龄的增加从肤浅性逐步转为深刻化发展,不仅仅停留事物的物象观察与思考,而对物象的内在关系,具有一定思考性,初始的探索能力逐步体现。另外,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求知欲,兴趣形成相对低年级学生具有稳定性、丰富性、间接性的属性。

(四) 美术发展特点

随着学生的学习特点逐步成熟化,在高年级容易会产生学生美术作品的拘谨与呆板性表现,因出现“画而不像”的学习状态中,滋生学习的焦虑性,非常容易导致“青少年危机”的学习瓶颈期。因此,教师对写实训练的标准要适度,不能过度。鼓励学生自由画出自己的感受与观察,最大化的减少“青少年危机”的发生几率性。

三、 中高年级小学生美术教学特点探索

(一) 形象性

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性为主。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生动的描述与细致的文字,都代替不了学生心中真实的视觉印象,因此,美术教学具备形象性元素。

(二) 绘画性

写生画、想象画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但是,小学生的客观存在的不足性与局限性,绘画性应在小学学习美术中占据主导地位。

(三) 兴趣性

绘画对儿童是吸引的,是主动的学习,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教学优势,因此,教师要注重儿童期发展的优势,且深化兴趣度,增加兴趣的防御性,利于兴趣的韧性度。

(四) 游戏性

小学心理是具有游戏特点,只是,不同年纪对游戏表现形式有所差异,因此,教师要做到针对性与差异性的原则,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学习,加深兴趣的内化与牢固。如,“画画、做做、想想、玩玩”的表现形式,体现游戏性,也符合学生学习性。而教师要做到同一样元素,不同表现的原则,通过游戏载体,达到教学的目的。

(五) 创造性

每一次美术课程,都是一次有意义的创造过程。教师要依循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特点特性,有意识通过启发与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都心理发展与绘画水平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知识结构、感知能力、思维逻辑、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兴趣、情感、美術的表现力的多方面差别,而美术教师的因材施教,是保证整体学生质量提高的基础。在美术教学的心理研究领域,一直是空白期,教师通常在教法与学习法上下苦工,对学生产生的“瓶颈期”。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学一定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只有,通过表象追其本质,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性与心理性,才能有效的辅导学生走出瓶颈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通过可教性与可塑性的原则,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减少学习“瓶颈期”的产生,加强学生的及时教化性,避免学生滋生学习的负面情绪。

我们要确立美术教学,主要是解决“转化”的教与学问题。通过教师的已知知识,有效转化为学生容易吸纳的知识。因此,教师要通过:对受教对象分析→课堂教学实践→及时反馈总结→重构教学方式→学习质量提高→总结思辨与在提高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才是一堂好课的产生的基本保证。只有,避开教学的“弯路”,抓住学生问题的本质化,才能在教学中有力量性的启迪与辅导学生走出自己的“瓶颈期”。

参考文献:

[1]付槟桀.浅谈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特点与教学方法[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179.

[2]陈倩.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2):149.

作者简介:

徐更生,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市庐江县城西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