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预留换乘节点梁柱体系施工技术

2019-04-07 03:43周游
科技创新导报 2019年32期
关键词:换乘钢管车站

周游

摘   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飞速发展,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公路隧道、城市桥梁基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即将在中心城市的重要、繁华地段造成地下空间拥堵现场,尤其是地铁线路交叉换乘项目,显得尤为突出。如何解决换乘车站合建、预留问题,慢慢地提到了设计、科研日程中。本文以成都地铁某车站为例,浅析地铁车站预留换乘节点梁柱体系施工技术。

關键词:地铁车站  预留换乘节点  梁柱体系

中图分类号:U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1(b)-0010-02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多线换乘节点施工方法日新月异,T型换乘、十字型换乘、平行换乘、出口通道换乘等方法,在国内外均有采用。远期、超远期线路规划日渐增多,预留换乘节点结构已成为设计、施工重点,既要保证施工质量、安全,又要减少投资成本。

1  工程简介

成都地铁某线车站与远期规划线采用T型节点换乘方式,车站为地下两层双柱三跨结构,明挖顺筑法施工;换乘节点位于车站中间部分,施工时预留换乘节点梁柱支撑体系,换乘结构在规划线同期施作,以减少本期车站投资概算。预留节点位置基坑长度25.2m,宽度26.5m,开挖深度17.3m,采用“钻孔灌注桩+钢支撑”支护形式,设置三道钢支撑;预留远期规划车站Φ1200mm结构柱16根(长度8.24m),端头墙Φ1000mm暗柱3根,并在结构柱下方设置13.4m深Φ1700mm基础桩(底部扩孔),以满足承载力要求;预留结构柱主筋同基础桩钢筋通长,结构柱顶设置纵向、横向加强梁与车站底板连为整体。

钻孔灌注桩由上而下依次穿越人工填土层、粉质黏土层、砂卵石层、强风化泥岩层,各层厚度依次为2.4m、3.2m、10.8m、22.7m。地下水埋藏两层,第一层埋置深度约5.5m,位于砂卵石层中,补给丰富;第二层泥岩裂隙水位于强风化泥岩层中,较发育。

2  方案比选

2.1 预留钢管混凝土柱

(1)首先采用旋挖钻机成孔至-39.4m,随即更换扩底钻头,完成孔底扩大。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孔身垂直度小于1%H(H:桩长),并确保泥浆护壁安全、可靠。(2)孔深、孔径检测合格后,灌注C35水下超缓凝混凝土柱下基础桩;在混凝土缓凝有效时间内,采用静力压管机压入Φ1000mm钢管至设计标高,压入过程采用“机械自身测量系统+人工测量复核”方案确保钢管安装垂直度、管顶水平度;待水下混凝土终凝后,方可移动压管机,避免钢管受自重影响而下沉。(3)最后绑扎钢管柱结构钢筋,分层浇筑微膨胀C50混凝土,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0.8m左右,倾倒;浇筑完成后,钢管外侧采用细砂填充密实,最后绑扎钢管柱顶横、纵加强梁。

2.2 预留现浇混凝土柱

受预留结构柱箍筋布置影响,水下灌注导管无法沉入孔内,不能实现水下灌注,而采用现浇方式。(1)旋挖钻成孔及桩底扩孔方法同上,完成后灌注普通C35水下混凝土至基础桩桩顶标高,并将旋挖钻空钻部分采用黏土回填至孔口。(2)车站主体基坑开挖见底,采用人工挖孔方法开挖至柱底基础桩顶标高,随后人工风镐剔除桩头混凝土,调直桩体钢筋。挖孔过程中,严格控制孔身垂直度、孔壁混凝土平整度及真圆度。(3)人工挖孔孔径、护壁混凝土质量检测合格后,由下而上分节绑扎预留结构柱钢筋;采用真空自吸泵将孔内积水抽排干净后,分层浇筑C50混凝土。

3  方案优劣性比选

(1)从结构受力角度分析,预留钢管混凝土柱的抗压承载力,来源于钢管外焊接栓钉的数量及焊接质量,以及水下混凝土对钢管的握裹力。而现浇钢筋混凝土柱在此方面存在先天优势。(2)预留钢管混凝土柱方案对钢管安装精度、钻孔桩垂直度、静力压管机性能等要求很高,施工中较难控制。施工管理不当会造成钢管无法沉入、钢管倾斜等严重质量问题。(3)预留钢管混凝土柱方案对超缓凝混凝土拌合质量、缓凝时间及钢管插入施工时间控制要求很高。可能造成混凝土凝固过早,钢管无法插入导致返工事故。(4)钢管长期处于地下环境,长期受地下水腐蚀,对钢管抗腐蚀措施是严重考验;尤其在规划线不明确施工时间情况下,更显突出。(5)旋挖钻机钻孔深度超深、从成孔至钢管插入完成,时间较长(一般在36h左右),对泥浆护壁效果要求极高。本工程砂卵石地层较厚,极易产生塌孔现象。(6)由于钢管需加工厂特制,另增加1台静力压管机投入,施工成本较高。

经过方案比选,采用预留钢筋混凝土结构柱方案,并取得良好效果。由于规划线未施工、开挖,无法提供预留结构柱外观质量依据,后期有必要对结构柱进行局部修补及装修。在施工中,可考虑采用PE或定制钢模板作为预留结构柱外模板,以保证成型外观质量。

4  结语

预留远期规划节点结构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将会日渐广泛,预留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要求亦逐步提高。预留节点支撑体系施工工艺技术基本可行,减少了规划线路建设巨额资金投入、减少既有线运营安全等问题,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珂,林蓼.地铁十字换乘车站预留换乘节点的结构计算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2008,21(3):28-31.

[2] 井博晖,刘建志.软土地区超深预留换乘节点结构稳定性研究[J].天津建设科技,2014,24(3):48-49.

[3] 胡双平.三线换乘车站换乘节点结构计算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11,28(10):124-128.

猜你喜欢
换乘钢管车站
ACS6000中压传动系统在钢管轧制中的应用
车站一角
天津地铁红旗南路站不同时期换乘客流组织方案研究
在北京,一个车站的治理有多难
热闹的车站
热闹的车站
基于PLC的钢管TIG焊机控制系统
重庆轨道交通换乘站大客流组织探索
北京地铁最复杂换乘点——军博站启用
上海轨道交通宜山路站实现三线站内换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