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效途径

2019-04-08 09:08涂晓平
关键词:积极性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涂晓平

【摘 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是一个令人难解的题。下面就我在数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和大家分享。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120-02

一、激发学生思维需要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多给学生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通过设问、提问等各种方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使学生能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教学情境:小朋友们,我们到商店里去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会大声地说:“钱”,甚至可能还会有同学从自己的口袋中拿出钱来,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这时教师指出: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我们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才不会出错钱。同学们就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又如在教学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新课开始,我们可以用学生已经认识的三角形创设情境: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三角形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同学们你们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新朋友——角”,从而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在探究新知部分,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不符合实际需要和目的不明确的情境创设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引发学生思维需要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往往又是从动作开始,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见一遍不如动手做一遍,这就说明了动手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使他们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也开拓了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测量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再让学生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测量计算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大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同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都是180度。这时,教师可以提出疑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并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操作,分别用课前准备的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的纸片做实验,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结果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过程中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事先可以准备很多不同大小的圆,先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掌握圆心、直径等这些基本知识。当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圆后,让学生通过对折圆得到折痕,然后再测量这些折痕的长度,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每一条折痕都会通过圆心;每一条折痕的长度都相同;每一条折痕的两端都在圆的边缘上。当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自己动手发现的知识后,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践的过程,对圆的一些基本知识都能够掌握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开展探究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还锻炼和提高了学习能力。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进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引导学生思维需要精心设计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自探,然后得出结论。例如在教学“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需要用到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的知识,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可以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2)怎么计算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三角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4)怎样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这样一来,学生在复习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主动领悟新知识,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与相关知识的衔接,在讨论解答的过程中,自己学会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課,教师可以设置教学“陷阱”,引导学生提出“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比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的假设,到推翻假设,引发认知矛盾,并再次创设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内角和跟三角形大的大小有关”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且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感知新知的产生过程,也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问,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切实的培养。

四、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的是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精心设计问题,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怡.新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力培养策略探析.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5(24):76-77.

猜你喜欢
积极性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