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创新实践活动研究

2019-04-10 06:13张娜
小学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喷泉科学课科学素养

◇张娜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正是探索和发现新鲜事物的最佳时期,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学科,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也是一个长期渗透和拓展的过程。本文就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进行了阐述,并针对现状在科学课上进行了教学的改进和尝试,介绍了以《水》这一课为例进行的创新实践活动,旨在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一、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式老旧

经过对一些小学生的调查,目前,一部分小学科学老师在教学期间照本宣科,只是机械地让学生按照课本进行阅读,既没有演示也没有实践,大大削弱了科学课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同时也让学生对科学课逐渐的失去兴趣。这种教育情况下,就会导致科学教育的深度不够,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教育质量更是无法得到保证。

(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科学课是一门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自主探究。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传授与学习知识为主,认为科学课是科普知识的过程,最终目标只为了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动手参与探究和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较少,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整个课堂中,学生听得多,操作得少;看得多,思考得少;静坐得多,动手得少;教师讲解得多,学生发言得少。忽略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地位,违背了科学课要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宗旨。

二、以《水》为例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研究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这一课中,第一部分关于水我们知道什么,孩子们对于水很熟悉,经过5分钟的时间能够很全面地将水的样子、存在地点、用途以及和生物的关系描述出来。在第二个环节,水在哪个袋中,经过之前几个单元的探索和发现,他们已经学会了用“看、闻、听、摸”这些科学方式去进行辨别。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我们后续又进行了以水为载体的多项探究活动。

(一)制作小喷泉

学生对水在生活中的用途认识比较全面,但是学生亲身利用水制作作品和进行实验的机会很少。在我们的科学拓展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废弃的两个矿泉水瓶以及一支吸管等其他工具,对矿泉水瓶进行打孔、连接吸管、利用胶枪密封等一系列的操作。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到指导和引领的作用,而学生自己完全参与到制作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孩子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的感官得到了全面的锻炼,打破了现有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

在作品制作完成后,我们又探究了“怎样才能让喷泉喷起来?”“喷泉怎样才会停止?”“停止之后有什么新发现?”等问题,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多次的实验和观察,在观察中动脑,在观察中思考,实现了在玩中学、在做中思的教学理念。经过孩子们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当水面高于吸管时喷泉才会喷水;当两个矿泉水瓶中的液面相同时,喷泉停止喷水。学生在整个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发挥自主选择权,观察他们喜欢的问题,探索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对科学的认知逐渐加深并慢慢地构建对科学世界的兴趣。

(二)挑战水滴数

在我们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我问孩子们:“一枚硬币中能够滴几滴水?”同学们的答案各不相同,多数同学认为一枚硬币就能盛几滴水。我没有公布答案,给每个小组分发了硬币和滴管,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进行指导,讲解了如何进行操作以及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有计数员,有操作员,还有观察员。在实验中同学们一边讨论一边进行实验,他们对这项挑战充满了兴趣。不难看出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孩子们对未知科学的探索欲望,并且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水也有了新一层面的认识,小小的一滴滴水之间存在着一股大大的力量,将水聚集到一枚硬币上不掉落。这样的创新实践活动,充分展现出科学课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21 世纪,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生活在这个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都应该具备科学素质,然而科学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对一个人的科学习惯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加强科学的创新实践活动研究,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逐渐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喷泉科学课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可乐瓶里的“喷泉”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可乐喷泉
自制喷泉
科学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