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视角下涉农金融机构的财务可持续性研究

2019-04-10 12:43林君
时代金融 2019年5期
关键词:普惠

林君

摘要:金融普惠不仅要让所有群体都能享受金融服务,还应当是财务可持续的。文章在普惠视角下对涉农金融机构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着重探讨了技术创新应用在财务可持续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创新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普惠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财务可持续性。

关键词:普惠 涉农金融机构 财务可持续

一、引言

普惠金融的提出为平衡金融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在我国取得了快速发展,新兴金融业态蓬勃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金融机构是逐利的,完全依赖政府的金融普惠是不可持续的,金融机构必须在普惠中实现自身的财务可持续才可能有更远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当前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涉农金融机构在推行普惠过程中的财务可持续性做了分析和研究。杨骏(2007)从“覆盖面”和“可持续性”两个方面检验了我国农村金改的成果,指出我国已基本实现涉农金融机构的广覆盖,但可持续性不乐观。冯庆水和孙丽娟(2010)以安徽省为例实证分析了农信社双重目标的实现状况,得出农信社可以同时实现普惠和财务可持续。张正平和王麦秀(2012)经过比较分析得出不同模式的信贷金融机构均能够做到兼顾双重目标,普惠与财务可持续并不冲突。何德旭,苗文龙(2015)和张忠宇(2016)均指出,不计成本或倚赖补贴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往往是低效率的,并容易引发寻租。

总体而言,许多文献都强调普惠金融财务可持续的重要性,但多为规范性分析,少有文献站在普惠视角对涉农金融机构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文章将涉农金融机构的创新技术应用因素列入考虑范围,着重分析该因素对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

三、理论分析

(一)贷款能力

利息是涉农金融机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贷款能力是涉农金融机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可通过总贷款比率来进行衡量,该指标反映了涉农金融机构总资产中能带来利息收入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

(二)风险配置能力

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性更加突出,又缺乏流动性资产,盲目贷款可能带来的高不良率和提高贷款门槛造成的普惠“使命漂移”对涉农金融机构的风险配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良贷款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涉农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以及所处的风险水平。如果该指标过高,则表示金融机构的风险配置能力有限,容易引发贷款损失,不利于财务可持续。

(三)运营能力

涉农金融机构一方面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需要全面衡量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三性原则”之间的关系开展运营管理。流动性比例衡量了涉农金融机构的短期偿债能力,能够较好地考察涉农金融机构的运营能力。

(四)盈利能力

只有当涉农金融机构的经营利润能覆盖所有成本时,我们才能说实现其财务可持续是理论可行的。农村金融市场贷款对象分散,征信信息不完善,涉农金融机构的各项成本等均高于传统商业银行。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是涉农金融机构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来进行衡量,该指标能较好地反映股东投入资金的回报,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涉农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越强。

(五)普惠实践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移动终端与金融业务的有机结合,新兴移动互联式金融业态打破了传统经济体系的“U”型平均成本理论。移动互联式金融业态的发展前期需投入较大额度的固定成本,主要包括研发成本、软件开发成本及固定设备采购成本等。与传统的金融业态相比,移动互联式金融借助网络和手机APP平台完成大部分工作,无需物理意义上的营业网点,免除了新开营业场所需的租金、装修、设备投放及人工费用。其次,移动互联式金融借助大数据、云计算能够快捷可靠地分析和处理数据,降低了获取客户信用评价的信息成本,如当前诸多金融机构将芝麻信用分作为个人信用评价的重要依据。再次,移动互联式金融运用移动支付技术极大提高了签约效率。最后,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让监管人员快速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减少了监督成本。从这些可变成本来看,移动互联式金融业态下办理一笔业务和办理一百笔甚至一千笔业务的成本并无差别,边际成本递减甚至可以趋近于零,即业务量越大,互联网金融的平均成本越小,规模经济效应越显著。

从移动互联式金融的收益来看,向弱势群体贷款可以获得与传统银行业相当的利息收入。另外,移动互联式金融可以通过极低的搜寻成本在弱势群体当中挖掘信用等级高、偿债能力好的客户信息,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客户资源,还可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相对准确的客户信用风险评估。在这样的合作机制下,移动互联式金融可以收取手续费、服务费,获得新的盈利点。技术创新为涉农金融机构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财务可持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创新技术的应用对金融机构的财务可持续性所起的影响日益增强。操作支出比率(Operating expenditure ratio)衡量了涉农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投入情况,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交易成本的多少。该指标主要表示为业务管理费用与利息收入的比值,该指标数值越大,则说明金融机构为获得单位利息收入所需付出的成本越高,表示其创新技术的应用能力越弱,不利于实现财务可持续,反之则创新技术应用能力越强,越有利于金融机构实现财务可持续。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理论上来看涉农金融机构对创新技术的应用能降低普惠实施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但在实践过程中涉农金融机构的普惠行为能否摆脱政府补贴,实现自身的财务可持续还需通过实证进行进一步论证。

我国的小微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浙江和江苏两个省份,可以说,江浙两地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地区。另外,这两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商业氛围浓厚,对创新技术的应用更为普及,可以说江浙的涉农金融机构应当是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摆脱政府补贴,实现财务可持续性的先驱。出于以上考慮,文章选取浙江和江苏两个省份作为考察范围。

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数据可得性与浙江、江苏两省涉农金融机构总体发展状况,文章选取经营自负盈亏率(OSS)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财务可持续能力,其公式表示为:自负盈亏率=营业性收入/各项支出。当自负盈亏率大于1时,我们可以说该金融机构的营业收入可以弥补其所有支出,即具备财务可持续性。在解释变量的选取上,文章综合考虑涉农金融机构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和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将贷款能力、风险配置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普惠实践能力作为一级指标,衡量这些能力对金融机构财务可持续性的综合作用效果。每个一级指标下又细分出量化指标,以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验证涉农金融机构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具体如表1所示。

面板数据模型通常包括混合模型、固定影响模型和随机影响模型。基于已有的文献综述與研究框架的理论分析,文章设定了如下普惠金融体系下涉农金融机构财务可持续性模型:

其中,i=1,2,…,5;t=1,2,…,7。

(二)数据来源

文章以浙江省和江苏省为例,通过比较年报数据完整性、时间跨度一致性,最终确定两个省份14家农村商业银行2011—2017年的相关年报数据为样本观测值,其中6家地处浙江杭州、湖州、绍兴、台州、宁波5个地市,8家地处江苏无锡、常州、苏州3个地市,样本分布比较均匀,具有一定代表性。文章首先通过查询各家农村商业银行官方网站所公布的年报获取原始数据,再进行整理得到实证所需数据,用Eviews8.0软件进行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分析。

(三)实证结果分析

1.单位根检验。为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文章用LLC检验法对所有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都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即所有变量都是0阶单整的。

2.模型回归分析。由于所有变量都是0阶单整,可直接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通过Hausman检验来进一步确定是个体固定效应还是随机影响模型,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得出的P值可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应建立随机影响模型的原假设。因此文章选择建立固定影响模型,又因为样本的面板数量大于时序数,因此在实证时按截面进行加权,以允许不同的截面存在异方差。

由得出的P值可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应建立随机影响模型的原假设。因此文章选择建立固定影响模型,又因为样本的面板数量大于时序数,因此在实证时按截面进行加权,以允许不同的截面存在异方差。

回归所得为0.912,模型拟合度较好。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贷款比率、流动性比例、净资产收益率和操作支出比率这四个因素对农村商业银行财务可持续性具有显著影响。虽然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从整个面板数据估计模型的F检验来看,F统计量为45.4882,P值为0,所以整体上该模型是显著有效的。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不难看出,贷款比率、流动性比例、净资产收益率与财务可持续性正相关,贷款比率增长1个单位可带动可持续性增长0.5841个单位,流动性比例增长1个单位可使财务可持续性增长0.1882个单位。净资产收益率对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效应最大,1个单位的净资产收益率增长可带动财务可持续性增长5.0940个单位。而不良贷款率和操作支出比率对财务可持续性具有负向影响,不良贷款率每增长1个单位会造成财务可持续性降低0.4853个单位,操作支出比率每增长1个单位,将使财务可持续性下降0.0634个单位。各个影响因素对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方向与理论分析相一致。可见,农村商业银行要提高财务可持续性,必须高度重视对创新技术的应用,将如何有效降低业务操作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放在经营管理的重要地位,以通过降低操作支出比率、增加净利润最终实现财务的可持续。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创新技术应用所体现的普惠实践能力越强,涉农金融机构就越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财务的可持续性。涉农金融机构应当重视对创新技术的关注,尤其要注重将创新技术应用到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利用技术创新带动业务的创新,并最终使之成为降低交易成本、增强盈利、提升财务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积极借鉴具有可复制性的新做法,运用各种创新互联移动技术充分挖掘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中心公开平台上弱势群体的软信息,逐步完善大数据征信评估模型,提高融资的网络效应,推动互联网金融、社区银行等新兴金融业态的发展,推动普惠金融实现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骏. 我国农村金融的覆盖面和可持续性——一个系统性回顾和评价[J]. 金融与经济,2007,02:14-19.

[2]冯庆水,孙丽娟. 农村信用社双重改革目标冲突性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10,03:78-84+111.

[3]张正平,王麦秀. 小额信贷机构能兼顾服务穷人与财务可持续的双重目标吗?——来自国际小额信贷市场的统计证据及其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12,01:98-109.

[4]何德旭,苗文龙. 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J]. 财贸经济,2015,03:5-16.

[5]张忠宇.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01:80-85.

猜你喜欢
普惠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我国普惠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成都市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f scale-up effects on the hydrodynamics of slurry bubble columns☆
职工普惠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内江市总工会的探索为例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