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观视阈下高校大学生征信体系构建分析

2019-04-11 07:59陈科
人才资源开发 2019年5期
关键词:诚信信用体系

□陈科

从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必要性出发,通过对当前大学生诚信状况分析,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提出高校建立学生征信体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从国内外的经验角度论述如何建立大学生征信体系。

一、高校人才培养与征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高校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给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习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高校把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作为根本问题,也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从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出发,将这一根本任务进行深化和落实,是教育现代化的新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生命线,说到底是落实做人工作的一线,要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从德抓起,锤炼学生的基本素养、品格和定力,有大爱,有胸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征信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和根本

立德树人,以信为本。人之信则立,行之信则达。信为高校学生安身立命之本,是人才培养之魂,是知识正向转化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所谓征信,源于《左传》“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意思是说一个人说话是否算数,是可以得到验证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征信被诠释为专业化的、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为个人建立信用档案,依法采集、客观记录其信用信息,并依法对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一种活动。社会上应用广泛的“信用记录”,说的就是征信。随着现代征信系统的发展,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有了除居民身份证外又一个“经济身份证”,也就是个人信用报告。近几年,大学生诚信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普遍关注。校园贷透支、信用卡套现、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拖欠学费等一系列诚信失范行为充斥着高校。面对经济的发展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等社会现象的凸显,大学生的征信研究仅局限于此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高校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建立学生个人的征信体系将会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从制度上的一种约束,同时也是诚信教育的另一种辅助手段,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征信体系的建立也是对学生诚信的一种很重要的证明。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在高校建立学生个人征信体系是很有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的。

二、高校学生诚信现状及成因分析

就目前状况而言,当代大学生诚信状况的总体是好的,能够积极履行承诺,做到诚实守信。我们对大学生在责任、金钱、人格、幸福感等相关问题方面进行了调研,结果94.5%的学生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时,部分学生对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这些不良道德观念也表示认同。

(一)家庭教育因素

作为“90”后“00”后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是在两代人的呵护和溺爱下成长起来的。家庭教育中“重成绩、轻品德”的现象屡见不鲜,只看重子女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诚信、合作、责任等良好品德的培养,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理念。不少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弄虚作假的事,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不能起到表率作用,从而影响到孩子诚信品质的形成。

(二)高校教育因素

高校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实际过程中仍然是重智轻德。在德育教育方式上也是以大道理灌输、说教为主,没有发掘出更好的形式,忽视情感教育和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诚信教育也表现出路径狭窄、内容模糊、缺乏实效性。此外,教师个人行为的不诚信等,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社会环境因素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凸显。虚假广告、假冒伪劣产品、拖欠赖账、偷税漏税、走私骗汇、毒奶粉、毒胶囊等失信行为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诚信品质的养成产生了消极影响。同时,社会上的行贿、受贿等贪污腐败现象以及一些不正之风也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制观的形成,导致部分大学生诚信观念淡薄,出现各种诚信缺失现象。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90”后“00”后大学生具备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特点,同时道德敏感性和道德判断力相对较弱,容易把观察到、了解到的社会消极现象当做社会本质,放弃诚信原则。许多大学生谈起诚信头头是道,但也承认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失信现象在自己和同学身上时有发生,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不一致,这就导致大学生随波逐流,经常做出不诚信的事情。

三、人才培养观视阈下的高校大学生征信体系构建

(一)借鉴经验、结合实际,推动学生征信体系的建立

学生征信体系需要收录各种学生的个人信息,法律保障十分重要。相对国内刚刚起步的学生信用体系而言,国外的学生信用系统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就已经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就目前我国高校的情况而言,应很好地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收集相关政策法规,建立高校学生征信体系的法典,为高校学生征信体系建立提供法律保障。这就需要政府出台建立和完善与征信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建立相关的惩罚机制,保障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同时对不真实的信息进行惩处。

(二)统一标准、收集信息,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1.统一征信标准。诚信信息数据的征集应履行公正性、真实性、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明确征信的内容和对象,利用科技手段,严格区分公共信息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妥善处理好公开信息和个人隐私的关系,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建立诚信教育机制。第一,要转变传统诚信教育中的唯利倾向,树立诚信是立身之本的教育观念;第二,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征信制度;第三,营造良好的诚信道德修养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第四,建立监督和严惩制度,发挥同学们的监督作用,让不诚信的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自然会关注自己的诚信状况。

3.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建立诚信档案,完善信用记录。学校设立规范的信用信息体系,对数据的公正和准确程度要进行认真研究,形成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规范大学生信用信息的录入,保证数据的公平、客观和透明。在建立档案的过程中,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建立个人信息、记录与学籍信息相符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资料。在校期间,建立个人诚信记录,包括在校情况、学习情况、参加活动情况、早操出勤情况、诚实守信的相关记录等;毕业时,建立就业状况记录,对有助学贷款的学生要对还款情况进行跟踪,建立动态的数据库。建立毕业后的信息档案,把毕业就业去向、工作单位地址、有效联系方式等信息纳入整个征信系统中。

(三)联合力量、设立制度,完善学生征信体系的实效性

面对就业和社会竞争压力并存的当今社会,学校要与社会紧密结合,加大诚信的社会舆论和社会监督力度,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同时学校与企业联合,把征信情况纳入企业招聘的考核条件中去,使失信者为其失信行为付出代价,会对大学生的失信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猜你喜欢
诚信信用体系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中美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信用消费有多爽?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