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研究*

2019-04-12 08:28杨俊丽陶雪然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9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员扎根范畴

杨俊丽 陶雪然

(1.郑州大学图书馆 河南郑州 450001)

(2.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1 引言

信息环境的变化正在重新定义着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图书馆当前面对着非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层出不穷,网络工具、数据库等的抢夺和竞争,以及“2050大学图书馆尸检报告”“把图书馆都关了吧”“12种将消失职业”的各种预言。1931年,阮冈纳赞就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指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1]。如今在新的环境下,图书馆要想获得切实的发展和进步,必须重视馆员,把馆员作为重要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实现图书馆员的转型。馆员,是图书馆工作的灵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核心。通过调查了解图书馆员对自身职业认知,找出阻碍图书馆员发挥积极性的影响因素,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影响高校图书馆员对职业认知的因素进行范畴化和分析,得到各因素之间的作用结构,从而得到相关结论。

2 文献回顾

自图书馆职业出现以来,图书馆人从未停止过对职业发展问题的探索,力图认清职业的本质。早在20世纪中后期图书情报专业发展开始时期就有对图书馆员的相关研究,其中王世伟从图书馆员的概念、地位、资格、职责出发探讨了21世纪图书馆员的使命。目前图书馆员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员职业化、去职业化;职业倦怠、快乐指数;职业能力、竞争力和胜任力标准;学科馆员等方面。①在职业化、去职业化方面,陈传夫、王云娣等对英国、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的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现象及影响进行了描述[2];李文文等对我国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进行了探析[3];索站超提出职业化是我国图书馆员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4];闫小芬从职业化视角对学科馆员职业专业性、公共性进行调查[5]。②在职业倦怠、快乐指数方面,徐建华团队研究了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并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对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及隐性刻板印象进行分析研究[6-8];王凤娥探讨高校图书管理员职业倦怠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干预措施[9]。③在职业能力方面,肖希明等通过问卷调查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图书馆员和图书馆长,研究了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和图书馆员职业竞争力的关系[10-11];王启云和鄂丽君对美国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调查分析,并总结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研究进展[12];陶倩等通过解析美国专业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的标准,为国内图书馆员职业能力标准的建设提供参考[13]。

在这类研究中,研究方法多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量化方法,较少利用扎根理论等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与量化研究方法相对应的一种研究方法,而扎根理论又被认为是研究方法中最科学的一种[14],它不以量化作为追求的目标,与其他方法相比更深入。

综合已有研究发现,关于图书馆员职业认知长期以来的研究较少,且从定性角度使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更是鲜有涉及。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图书馆人对自身职业的现状与去向仍然模糊,图书馆也未从“书本位”转向“人本位”,学界更没有对在这片土壤上劳作的图书馆实践工作者给予高度关注。因此,本文拟用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然后用扎根理论对资料展开分析归纳,从图书馆员自身职业认知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获得相关结论。

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深度访谈一般是通过与被访谈者交流其日常工作生活经历,从而探讨某一特定现象,寻找解决此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扎根理论是一种从原始材料中归纳、建构理论的方法[15]。运用扎根理论对深度访谈中产生的文本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从中提炼出概念和范畴,构建相关理论[16]。本文采用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基本经验—理论构建”这一过程。通过访谈得到访谈文本,再由经验资料建立理论,直接从现实观察出发不进行预先假设,将所得访谈资料进行经验归纳,再从中构建出范畴理论。尽管扎根理论无法克服其可信性的缺陷,但在深度上与定量研究相比更进一步。

本研究在郑州大学图书馆进行,遵循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采取其中常用的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来取得资料数据,再使用扎根理论进行理论构建。通过在学校图书馆内各个部门(如参考咨询部、采编流通部等)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并撰写备忘录,以此了解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环境以及工作状态等确定初步概念范畴。通过总结备忘录,来拟定半结构化访谈提纲。提纲以图书馆员对工作的经验感受为先导问题,主要内容为图书馆员的个人情况、日常工作经历。每次结束后对访谈结果分析整理、建立概念范畴,并对访谈提纲进行完善,然后进行下一次访谈并总结新的概念。扎根理论对访谈内容进行探索分析时,将所得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3个程序来构建理论,在编码过程中采用持续比较分析思路,对原始资料和形成的理论不断比较、调整和修正概念体系。最后,对所得的概念范畴进行理论的意义化,这对于探寻影响图书馆员职业认知的因素有重要意义。所谓意义化过程是指对那些通过扎根理论所获得的概念内涵、概念内涵间的关联来进行理论阐释的过程[17]。相比已有研究,本文应用扎根理论方法的优势体现在:通过对工作在一线的高校图书馆员表述的话语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图书馆员在日常工作中对其专业的认知,而不是仅凭经验抽象理论构建和演绎的。

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及理论饱和原则,本文的访谈资料来源于郑州大学图书馆随机抽取不同部门的25名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在抽样的过程中包含了样本的性别、年龄和职称等要素,最终样本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总体情况

为防止受谈者在访谈时受到不必要因素的干扰,能够畅所欲言地进行谈话,同时为了避免研究者在记录和解释数据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访谈采用手机录音的方式进行,随后逐字逐句整理。

4 范畴提炼及结构模型构建

4.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意义是对原始访谈中每个可以编码的句子与片段进行概念化标签,即将资料进行打散、赋予其概念,然后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过程[18]。为了减少研究者自身的主观偏见及影响,不受已有概念束缚,本研究尽可能采纳被访谈者剔除了无实质意义的原话作为标签。访谈中高校图书馆员对其职业的认知是也通过许多零碎的话语或事件反应的,本研究通过对话语及内容的综合整理进行开放式编码,获得概念范畴20个,作为主轴编码的基础。所得到的初试概念和范畴如表2所示。

4.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的主要任务是更好地发展主轴范畴,进一步揭示主轴范畴的内涵和性质,使其更为严谨,同时将之前提炼出的独立初始范畴进行进一步整合,发现并建立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关系。通过对不同范畴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归纳,以及对逻辑顺序的重新整理,归纳出8个主范畴。其中,例如“专业能力”和“学科背景”可以归纳为“专业素养”,“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可以归纳为“制度政策”等。各主轴范畴的内涵及对应的开放式编码范畴如表3所示。

表2 开放式编码范畴化

表3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4.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的意义则是进一步处理范畴和范畴之间存在的关联:从主范畴中获得“核心范畴”,并分析其与主范畴及其他范畴的联系,从而描绘出整体行为现象[19]。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包含了范畴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结构框架。

当各个范畴逐渐被展现出来时,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关系也就显现出来。本文中主范畴的关系结构见表4。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扎根理论中理论饱和原则认为,访谈和分析在研究中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16],所以每次访谈后就需要对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由此建构初步的理论假设,然后再进行抽样并修正理论,不断循环,直至无新的概念类属出现,范畴体系完善,就可以认为理论已经达到饱和,无需再进一步进行访谈。

表4 主范畴的典型结构

笔者采用5位访谈者的访谈资料作为理论饱和度检验,将其的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与原来所得出的范畴相比较,发现均属于原来的范畴,没有得出新的关系理论。

5 研究发现

5.1 范畴阐释

基于以上范畴的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认知”中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归因范畴。前者包括个人认知、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后者包括社会环境、工作任务、行业关怀、学术科研和制度政策。图书馆员工作过程是内部因素在外部环境(即外部因素)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产生结果的过程。因此高校图书馆员的自身能力认知,以及外部环境的客观条件,都会影响图书馆员对职业的认知。

5.2 关系阐释

本文的研究,不仅要确定影响因素的构成,同时也要明确影响因素产生影响的方式,即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通过对主轴范畴内的关系结构进行归纳提炼,本文构建出的关系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主范畴结构关系

因素关系结构分析显示:①“内部因素”中的个人认知和“外部因素”中的社会环境是图书馆员职业认知的基础,同时个人认知和社会环境二者之间,也对彼此产生着相互影响;②职业技能、行业关怀、工作任务和制度政策4个方面会影响图书馆员对职业的认同感,从图书馆员自身能力以及所处环境出发,对本身的职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看法,从而影响其职业的认知;③影响“职业认知”的因素还有专业素养和学术科研,专业素养是专业认知的基础因素,对专业认知的初步看法基本取决于其自身的专业素养,而学术科研则引导这个专业的发展方向,是对本专业以及自身职业的进一步认知;④各个因素之间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联系,它们综合起来组成了整个框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6 结语

在以往相关研究中仅仅是从宏观角度对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研究,鲜少从图书馆员自身出发对图书馆员的职业认知进行论述,也没有对其中各影响要素之间的作用结构进行研究。而高校图书馆员的社会职业特殊性以及对职业认知这一概念所具有的个体属性,可以采用理论演绎和调查问卷之外的实地经验以及更深入的方式去研究。此种研究思路有助于从图书馆员自身角度出发,真实体现出图书馆员对职业的自我认知和解释。

研究发现,图书馆员的个人认知、职业技能、专业素养等8个方面都会对其职业认知产生直接影响。目前图书馆员的职业认知普遍不高,呈现两个趋势:对于普通馆员来说,由于管理政策和激励制度的不完善,难以构成激励,事业成就感较弱,如“扁平化管理也许只适合能够自我管理的员工,如果没有明确的职责和定位,很难调动一般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许这是中国特色,工作就是糊口,不是事业,更别谈热爱”;并且其中部分馆员由于专业技能较为薄弱,执行能力低于其他馆员而离职倾向较高,如“与之前职业的定位有偏差,工作枯燥,易产生倦怠与想象中不符”。然而,高学历、高职称、中层以上干部的馆员职业认知则相反,对现有状态以及工作内容较为满意,愿意主动去学习进步,如“我有正在研究的课题,就准备发文”,“在图书馆各个领域有不少学者研究的都非常深入,我很佩服,也在不断向他们学习”。但总体来说所有馆员的职业幸福指数普遍较高,对目前工作状况较为满意。

随着图书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图书馆员逐渐成为一个多元化的职业,职业认知中的专业意识在不断觉醒,不同人员的正确认知都对图书馆员这个职业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除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以外,可以通过增强职业技能、加强行业关怀、完善制度政策、提高图书馆员自我认同感的方式加强职业认知,从而提高图书馆员幸福感和满意度。高校图书馆员对自身职业的认知,不仅需要自我的认同,更需要社会文化以及大众认知方面的改善提高,同时加强对专业性的尊重和自身职业不可替代性的认知。但是扎根理论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保证结果的必然可信性,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理论验证。

猜你喜欢
图书馆员扎根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近二十年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述评——以心理资本的视角
韩珠卿 扎根乡村,助农增收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Wiz云笔记在图书馆员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案例研究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