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慧今 传习经典

2019-04-12 00:11黄显功
新世纪图书馆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

摘 要 本报告介绍了上海图书馆从2005年起每年一度的大型主题性馆藏文献精品展,总结了以此为平台进行“揭示馆藏精品,弘扬中华文化,服务社会大众”的经验,阐述了图书馆开展文献展览系列活动对传承中华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上海图书馆 文献展览 中华文化

分类号 G25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02.005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nnually literature exhibition of Shanghai Library from 2005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exhibit fine collections,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serve the people”. It also states the value and meanings of literature exhibitions of library to inherit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 Shanghai Library. Literature exhibition. Chinese culture.

每一个民族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歷史上的文化传承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图书馆作为文献收藏的主要单位,从最初的收藏到文献阅览再延伸到文献传播,有许多路径可走。在最近的上海书展开幕首日,笔者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就江南藏书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进行了一场面向公众的交流。我们认为,把公私收藏的古籍整理后进入出版发行,这是传统经典传播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式,即通过展览把文化精品传播于社会。

1 上海图书馆历年展览概要

上海图书馆馆藏文献数量庞大,在5500万册件中外文藏书中,170万册的古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古籍的收藏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由政府调拨。如建国之后通过很多文化机构的重组,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特别是1958年上海地区四馆合并以后,原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的加盟,极大地补充了上海图书馆的古籍数量。历史文献图书馆的前身是1939年抗战时期由张元济等发起,顾廷龙先生所主持的合众图书馆,其中的特色藏品构成了上海图书馆古籍收藏的重要基础。二是各方捐赠。主要在20世纪50年代,许多藏书家捐赠了数量不一、内容珍贵的古籍。三是自行采购。建馆至今的古籍资源建设始终没有停止过。目前,上海图书馆的古籍收藏可分为四大部分:古籍、碑帖、名人尺牍和晚清名人档案。

经过六十多年的资源建设,上海图书馆的古籍文献形成了时间跨度大、珍本数量多、结构丰富、专题特色显著的综合性优势。2007年国务院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上海图书馆加强了古籍保护力度,十多年来始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古籍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逐步探索如何塑造自主品牌,发挥文献服务的品牌价值与影响。上海图书馆现已形成诸多品牌如上图讲座、上图首发等一系列文献服务特色品牌。文献展览也成为本馆重要的品牌建设对象。

从2005年开始,上海图书馆向上海市财政申请了专项经费用于历史文献展览。其设想的宗旨是“揭示馆藏精品,弘扬中华文化,服务社会大众”。我们考虑到受众的不同情况,展览内容和活动兼顾适合大众化与专业化。从2005年首展至今,上海图书馆已成功举办了14个馆藏精品展览,从善本碑帖、明清名家手稿、盛宣怀档案、宋本、家谱,到尺牍、稿本、日记、人物文献和翁氏文献等,包罗多种类型与特色的馆藏文献。有些展览还配合特定的时间节点进行,比如上海图书馆建馆60周年特展、上海古籍保护十年成果展,以及去年纪念张元济先生诞辰120周年的馆藏张元济文献展览等。14个展览都用主题的形式推出,且规模较大。展厅有650平方米,展览的文献在一百件左右,以此把馆藏某一类的文献精品较为集中地向大家展示,展具也经过特别设计。为提高展览知名度,还邀请相关名人参加。

展览的构成,是以文献实物为中心,辅之文字说明。内容策划方面,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馆藏特色文献,比如善本碑帖,这是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质高量多的收藏;又如稿本,上海图书馆的明清稿本的收藏量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名列前茅,有许多珍贵的名家稿本。二是根据上海图书馆的研究项目进行总结性的展览,比如盛宣怀档案案展。盛宣怀档在中国有民间私人档案第一档之称,上海图书馆藏有15万多件。研究团队花了九年的时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该项目被列为国家清史委员会的文献研究项目。适逢结项之际,一百卷《盛宣怀档案选编》 整理出版,我们为此举行了专题展览。又如馆藏家谱展,也是在《中国家谱总目》 十卷本出版之际,配合该国家社科项目的结项举行了展览。三是根据特殊的节点,注重配合性和纪念性。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考虑到世博会是世界文化精品的交流汇聚,而上海图书馆价值最高的古籍是宋本,因此开展了馆藏宋本展览。还有些展览是对上海图书馆有过重要影响和重要贡献的人进行纪念和感谢。比如在张元济先生从合众图书馆到20世纪50年代捐赠了大量文献,在他诞辰150周年时,我们举办了具有致敬意义的特展。又比如馆藏翁氏藏书与翁氏文献展,其策划的缘由是2000年时,上海图书馆通过嘉德拍卖公司用450万美金转让入藏了翁同龢家族所藏的珍贵古籍。2015年,翁同龢后裔五世孙翁万戈先生把所藏有晚清四大日记之首的《翁同龢日记》 稿本和一批档案,捐赠给上海图书馆,成为中国古籍海外回归的重大收获。在2016年,上海图书馆举行了翁氏文献展,以示我们对翁万戈先生的感谢。

在展览过程中,我们均围绕相关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一是图书首发仪式和座谈会。由于每年的馆藏精品展都要筹备一年以上,对此,我们坚持编撰一本研究性的图录,在展览之际邀请专业人士参与首发座谈。二是专题学术研讨会。我们曾举行过国际性、全国性和上海本地的不同规模与形式的研讨会,获得好评的研讨会有宋本国际研讨会、全国家谱研究与利用研讨会、人物文献整理与研究研讨会、翁同龢文献研讨会、张元济与中华古籍保护研讨会等等。通过研讨会,使整个展览的学术含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三是面向大众的专题学术讲座。我们会组织系列专题报道,尽可能提升展览活动的宣传效果。

2 图书馆举办展览的价值和影响

展览发挥了塑造图书馆业务发展的作用,促进了馆藏文献的整理,使文献研究地位在整个图书馆的业务链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加强。随着展览的推进,上海图书馆出版了一大批的文献整理成果,在上海图书馆发展历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十几年的成果可以说超越了之前60年的成果的总和,展览是一个研究的助推平台,其作用非常明显。我们从以下几个主题为例可以看到所取得的效果。通过善本碑帖展览,后续推出了《翰墨瑰宝: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现已出版一至四辑和两个特辑,是国内公藏机构出版规模大、印制质量高的系列精品碑帖。这些出版物已成为书法界和碑帖研究中的重要文献,得到了社会好评。上海图书馆的家谱在全球中文家谱收藏中名列第一,有3万种30万册。这些家谱除了编成《中国家谱总录》之外,近几年后续的成果不断涌现。一是出版《上海图书馆藏稀见家谱丛刊》;二是《中国家谱汇编》 也将以数百册规模推出。这一系列家谱整理成果,进一步巩固了上海图书馆在家谱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又如,从明清名家手稿展开始,我们陆续推出馆藏手稿文献的出版,在年谱、日记、古琴、中医等稿本方面均推出了一批成果。在名人档案方面,除了盛宣怀档案之外,还有唐绍仪档案等整理成果。为配合辛亥革命100年,上海图书馆组织人力从馆藏档案中专门编写了八卷本《辛亥革命稀见文献》。尺牍展之后,馆藏尺牍出版物也形成了出版规模效应。

通过展览及其系列成果的推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塑造了图书馆研究型文化机构的社会形象。一系列成果的获奖,体现了图书馆人的研究能力和水平,锻炼了团队,培养了人才,使图书馆的价值得到了社会认可。上海图书馆近年来的文献整理成果获得了一系列奖项,从中国政府出版奖,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奖,到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上海优秀图书奖等,累计有几十个。去年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公布的时候,上海图书馆获得了六项,在全国各单位中名列前茅。

另外,展览推动了图书馆古籍的对外开放,提高了上海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增强了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意识。通过展览及数字化文献,促进了馆藏文献的社会开放度。比如上海图书馆的家谱现已在互联网上公布了8000多种。同时,每次展览还引起社会各界对古籍的关注,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有力地宣传了古籍保护工作,增进了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了解,通过我们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宣传了中华古籍知识。

概而言之,年度精品展是一份“宣言书”,象征着图书馆人弘扬中华文化的信念。展览是一个“宣传队”,十余年来向读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展览也是个“播种机”,每一件展品都在公眾的心目中培育了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对图书馆人而言,展览是一个“孵化器”,是培养人才、推动图书馆业务发展的重要动力。

黄显功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 上海,201100。

(收稿日期:2018-04-26 编校:左静远,曹晓文)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
赖声川、黄磊获称中华文化人物
泰国侨领罗宗正:让文化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樑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疯狂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