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提升策略研究

2019-04-13 07:50罗祖锋
考试周刊 2019年32期
关键词:建设实践提升策略

摘 要:提升学校发展内涵,离不开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并最终建成特色文化校园。容县容州镇2012年起,致力于在城区第一小学至第六小学创建特色文化校园建设。本文以上述六间学校为主要样本,试从什么是特色、怎样的学校是特色学校,特色文化校园都有哪些共同特征,特色文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特色文化校园建设的进一步提升的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展示特色文化校园建设的由来、发展与出路。

关键词:特色文化校园;建设实践;提升策略

一、 引言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学校的积极发展,能够诠释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凝聚学校的精神,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就是丰富学校的灵魂,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2012年,第一至第六小学走内涵发展道路,建设特色文化校园。为推进落实该项工作,该几间学校的校长深入南宁、柳州、深圳、成都等区内外特色文化校园建设卓著的小学参观访问,并扎实开展特色文化校园建设工作。总结这段工作并提升到理论层面,供更多致力于建设特色文化校园的学校参考与思索,是构建本文的初衷。

二、 特色文化校园的涵义

我国学者孙孔懿曾指出,“特色是特别出色之所在,含有独出于众之意”,并“体现着事物本身的价值,即内在价值”。因此,蒋芳凌认为,特色学校是指学校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原则,结合本校人力、物力等实际办学资源,形成符合本校期望的办学理念。在这理念的指导下,确立本校的特色教育主题,围绕这一主题,从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等维度对特色学校进行建设,并通过创建特色管理机制保障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实施,最终实现学校办学目标,逐步形成具有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认同性等特征的优质学校。

三、 特色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 物质外显性。外显性即外在事物直接通过视觉系统的刺激能感受得到,受到影响并深入印象的特征。外显性物质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学校里四处能捕捉到的景致、整体布局及氛围等。主要包括学校楼体建筑内外的布局、设计,校园景致的打造,文化长廊的设计与建设,校园过道、通道、广场的布局,还有学校牌匾、校徽、工作牌、校章等。

外显性物质文化建设的要求是核心主题突出化、主题覆盖全面化。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校园占地面积一般较小,楼体也较少,故核心主题一个即可,多则花俏而不着边际。简而言之,建设书香文化校园就围绕“书香”这一主题,建设书法文化校园就围绕“书法”这一主题,建设交通安全文化校园就围绕“交通安全”这一主题,建设经典诵读文化校园就围绕“古典国学”这一主题……切忌混而杂之,切忌面面俱到。校园文化处处育人,学校的核心主题文化确定后就要处处俱到,面面覆盖,做到目之所及,皆现主题;所现之处,尽展精神。

(二) 优质性。优质性指的是自身的质量好并具备相对的竞争优势,其核心要素就是质量好与竞争优势。

(三) 长期性。长期性实际是一种校园精神的沉淀,具体体现为围绕核心主题文化建设而设计学校的办学理念、三风一训、学校制度、师生言行形象等,通过长期的培养与沉积,形成的一种精气神,形成的一种文化的自觉与张扬。正如姜源所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几代校园文化研究者和建设者的共同开拓和创造。

(四) 发展性。发展性是指一种动态的学习方式。学校通过特色文化校园的建设,组织课程学习、教学活动展示与参与、外显性物质文化的构建等,使师生形成动态思维结构,达成一定的情感能力、学习能力、行为能力、理论积累、实践提升等,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提升与张扬。

比如,創建书法特色文化校园,师生参与创建过程中的课程、活动与实践等,提升书写的技法、教法,书体更加美观、更具艺术气息,学校整体书写水平更规范、更工整、更美观,学校书法教师群体更广、书法教学能力更强、书法教学理论进一步提升等。依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的理论推绎,在长时间的实践参与下,必然会产生质的变化,使得个体相应方面得到发展,这也是特色文化校园创建的一个理论支撑。

四、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容县容州镇第一至第六小学,分别确立了开展经典诵读文化、科技文化等特色文化研究并开展实践工作。

(一) 特色文化理论研究探索。主要研究方法有:

1. 文献法。为创建特色文化校园,上述各校在确立研究与实践主题之前,分别通过期刊、网络、专著等资源,收集与校园文化建设、校长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精神相关的文献、研究成果,为特色文化校园创建提供理论指导基础。

如确定创建书香特色文化校园的容县容州镇第三小学就通过网络、文献等,了解到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并以此为根据,确立“校园书香 厚积薄发”的办学理念。

2. 对比研究法。主要有横向对比法、纵向对比法。

横向对比,具体来说就是在建设特色文化校园过程中,几个创建特色文化校园的互相参观,比照外显物质建设、课程实施、活动设计等。通过这种横向对比研究,了解相类似的学校特色文化创建的进程、亮点、不足,结合自己的学校特色文化创建实际,并在不断地思考过程中,得到启发与提高。

纵向对比,就是在创建特色文化校园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自我比较。

3. 课题研究法。创建特色文化校园的六间学校都开展课题研究。

(二) 外显性物质文化建设。

1. 参观与访问。参观省内外著名的特色文化校园,如成都的草堂小学;南宁的衡阳路小学等,学习其他先进学校的外显性文化建设的理念、方案等。

2. 设计与实施。根据外出学习的收获,集合学校团队力量,拟定出学校的整体文化建设思路,聘请专业设计团队,设计出校园文化规划,再分步实施。

(三) 教学活动实施建设。

教材建设、教师教学与课程实施的实践。建设校本教材:一是组织自有力量,从网络等媒介搜集素材,编制自己的校本教材;二是采取拿来主义原则,直接使用别人的教材。开展特色课堂研究活动,促进互学提高。规定特色课程进课堂,每周最少一节。以上措施,保证特色文化校园建设有教材、有教师、有课程保证。

(四) 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特色课程教师,全部从学校现在相关学科教师安排,个别学校能与其他培训机构长期合作,选派教师进行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五、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1. 理论准备的不足。通过文献学习,对何为特色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的特征,很容易能掌握特色校园文化的理论意义,特色文化的实践探讨也有诸多理论成果。但诸如特色文化建设的宗旨,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在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不同作用,如何判定特色校園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何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升学校发展理论等,我们的理论准备略显不足。

2. 特色校本教材准备的不足。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我们相关学校都有特色校本教材,这些特色校本教材来源有二:一是拿来主义,用其他学校的、其他部门的书本;二是自己组编,网络素材与自我加工相结合。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教材,都存在如下不足:课程知识准备不足;课程标准知晓少;课程评价方式不知晓。

3. 教师准备的不足。实施特色校本教材的教师肯定来源于学校,但这些教师准备明显存在如下不足:系统化研究教材不足,接受系统培训不足,专业化教学不足,课程实施动力不足,课堂研究少。

4. 发展瓶颈明显。在经历建设校园特色文化的外显性文化建设及一定的理论研究、教学活动实施之后,我们明显发现,能够用钱解决的外显性文化建设都做得好,关于理论的专业化提升、课程提升的专业化引领方面存在明显的发展瓶颈。

六、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升策略

1. 加强理论的学习与总结。因为校园特色文化是“小众”的文化,理论来源少。但可以采取演绎法,即参照大众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提升理论素养。还可以对实践提高总结、提炼。

2. 深入对校本教材的研究与提升。参照规范的教材体系,从学科课程、学科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选文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重新审定教材、重新编写教材。

3. 培养学科骨干教师。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让特色学科教师提升学科理论水平、增加工作见识。从特色学科教师的发展规划、理论学习、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磨课等着力,全面促进特色学科骨干教师的成长。

4. 持之以恒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只有持续研究,发展瓶颈出现的问题,才能通过持续地实践、不断地理论学习、坚持的实践总结中得到突破。

参考文献:

[1]王朔,李爽.“群文阅读”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8):92-95.

[2]张芸.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8(82):42.

[3]任艳,赵俊涛,田丹.中医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7,39(5):75-77.

[4]熊玉虎.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2):80.

作者简介:罗祖锋,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容州镇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建设实践提升策略
《海洋学》课程特色与建设实践
中央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卓越环保工程师培养的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
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征及其提高其可靠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分析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解剖学实验考试题库建设实践与探讨
水文实验室建设实践与教学应用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