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栓脑梗死患者早期综合治疗效果分析

2019-04-15 02:57杨勇徐秀芝范玉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脑血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杨勇 徐秀芝 范玉伟

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急性脑血栓脑梗死主要因脑血管血栓引发,具有发病急、致残率与死亡率较高等特点,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安全[1-2]。对急性脑血栓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于急性脑血栓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其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血栓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为40~75岁,平均年龄为(66.82±5.24)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为41~76岁,平均年龄为(67.43±5.06)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与康复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制定康复计划:仔细观察患者的具体表现,合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早期康复计划;(2)关节活动训练:指导患者先进行完全被动训练,先帮助患者活动大关节,而后活动小关节,注意活动幅度由大变小,开始时压注意保护关节,避免关节损伤,每个关节至少活动5~7次/d;(3)早期肌力训练:为预防患者肌无力,需进行如Bobath式握手训练等肌力训练,由远端至近端、由轻至重的循序渐进进行训练,2次/d,10~15 min/次;(4)床边康复训练:指导患者逐渐进行完全被动、辅助与主动等翻身训练,在床上进行搭桥运动与卧坐位运动,伸展肘部并弯曲,下蹲并抬高双腿,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改善肢体功能后,尽早离床运动;(5)吞咽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进食训练,仔细讲解注意事项,做到细嚼慢咽,防止出现卡噎、呛咳等状况。(6)语言功能训练:协助患者开始口腔训练,指导其进行噘嘴、鼓腮、弹舌以及呲牙等训练动作,每个动作重复进行5~10次,而后协助患者行舌部外伸、后缩等舌部运动,即伸出舌头进行上下、左右的环绕运动,同时教导患者简单的发音训练,并逐渐增加训练难度;(7)独立站立、步行训练: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展离床训练,行站立位,向左右摆动上肢,放松身体进行躯干选择,在肢体功能恢复后开始室内独立走动训练[4]。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善情况比较(分,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善情况比较(分, ±s)

分组 例数 神经功能 上肢运动功能 下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0 34.18±5.25 9.41±1.97 34.16±5.23 60.37±4.54 17.85±3.71 29.64±4.63 20.10±5.1675.54± 6.79对照组 60 33.73±5.42 14.20±2.35 34.42±5.4043.66 ±3.8817.61±3.5324.05 ±4.7719.97±5.0255.21 ±5.96 t 值 - 0.418 3 12.099 5 0.267 9 21.673 3 0.363 0 6.513 7 0.139 9 17.430 1 P 值 - 0.676 5 0.000 0 0.789 2 0.000 0 0.717 2 0.000 0 0.889 0 0.000 0

1.3 观察指标

采用欧洲脑卒中评分(E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分数越低,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5]。应用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总分为66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总分为34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越好[6]。应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结果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等各项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且上肢、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中老年人是急性脑血栓脑梗死发病的高危人群,发病原因多为中枢神经受损,促使休眠状态下的神经突触代偿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且不能迅速恢复,造成患者的神经突触阈值下降,同时使原有的神经突触逐渐萎缩[8-9]。临床中,很多医生重视急性期的转归,从而忽视了康复治疗,导致治疗时已经错过了最佳康复治疗期。早期康复治疗宜将被动与主动康复训练适当结合,常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刺激使其兴奋,促使大脑皮层处于激活状态,改善神经衰变状态[10]。此外,早期康复训练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指导肌力强化训练,缓解肌痉挛与肌腱挛缩状态,有利于患者肌力的恢复,随着患者病情稳定,逐渐进行早期站立、步行等训练,进一步提高肢体运动功能[11-12]。同时,早期对患者实施吞咽功能训练以及语言功能训练等各项功能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陈文超[13]研究表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与肢体运动能力。在本组研究中,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的对照组,同时其上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以促进急性脑血栓脑梗死患者肢体、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于急性脑血栓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比较理想,不仅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与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脑血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