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症结及解决思路

2019-04-15 01:51牛玲玲陈淑玲彭佳
理论观察 2019年2期
关键词:症结解决思路就业质量

牛玲玲 陈淑玲 彭佳

摘 要:以M高校2012至2017年的就业数据为依据并结合实地观察发现,与全国一般情况相比,M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着就业率高而“低就业群体”比重大,大多数毕业生滞留边疆省内工作和就业结构长期失衡等问题。由此提出,边境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症结在于就业质量问题。从边境特殊的区位因素出发,提升就业质量主要依靠边境高校自身的努力,需要重视就业部门,健全就业体系,建设数字化平台和陶炼“寓就业教育于教学过程始终”的有效经验。

关键词:就业率;就业质量;症结;解决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2 — 0150 — 05

一、问题的提出

从时间上看,大学生就业成为问题,始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高考扩招使大学毕业生总数迅速提高,而一时间就业市场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由此大学生就业就成为政府、高校和大学生群体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所缓解,但目前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的数量问题,一般用就业率来衡量;二是就业质量问题,目前国内还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一般可以通过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薪金水平、人职匹配度、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六个指标来测评评测。〔1〕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就是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也是人才结构与就业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人才总供给大于人才总需求,就业市场无法充分吸纳这些毕业生,從而使一部分毕业生处于待业状态。另一方面,又有信息沟通不畅,出现所谓热门岗位人才过剩现象严重,而同时又有些岗位出现了“用人荒”现象(如高职技术人才),致使人才闲置或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职业,造成人才浪费,这便是结构性失业。

大学生就业成为问题,还与大学生就业政策改革密切相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大学生就业政策结束了“统包统分”的时代,形成了今天“以市场为主导,国家宏观调控为补充”的自主择业模式。〔2〕在这一背景下,受如下三个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首先,高校扩招政策导致大学毕业生总数迅猛增长,而就业市场一时无法产生相应的就业需求。其次,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也随之减少。研究发现,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就可能丧失100万个就业岗位。再次,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的不匹配,如新兴行业和高职技术岗位面临人才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传统行业却存在人才闲置或错行就业的。〔3〕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人才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经济问题,更是事关毕业生群体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由此,自2001年以来,一直为相关学者们所重视。围绕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影响因素、就业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等问题,学界做了有益探讨。〔4〕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知识资源和方向指南。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问题,而是一个跟毕业生群体的受教育背景、所属的社会结构以及受教育城市的区位因素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不同地区、不同教育背景的毕业生,其就业问题具有特殊性,因此,应该做具体的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边境大学生的生源地多为边疆省份,与内地大学毕业生相比,他们身处教育背景较为单一、周围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相对匮乏、信息闭塞和交通不畅等环境场域之内,这使边境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内地情况不同,笔者以2012至2017年M高校的就业情况为例,分析边境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特点、就业问题的症结,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二、2012至2017年M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特点

据M高校就业统计数据显示,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般情况相比,M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呈现如下四个特点。

(一)就业率明显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

目前,就业率是衡量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的常用指标。就业数量,是指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劳动者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比例。大学生就业率,就是就业人数占大学毕业生总数的比例。 〔5〕教育部每年都会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报告,且往往以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

与全国高校平均就业率相比,M高校就业率的表现引起笔者的关注。整体来看,近年来全国本科生就业率有所提高,2006、2007年,全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仅为70%左右,将近30%的毕业生工作没有着落。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政策倾斜以及高校自身对就业问题的重视,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本文比较2012至2016年M高校和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近五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1%以上,同时期的边境M高校却保持了92%以上。重要的是,除2015年以外,其它年份就业率高出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1到2个百分点。据了解,M高校就业率只统计到毕业当年的8月31日,也就是说,如果加入半年后的就业人数,M高校将进一步高出全国高校本科就业率的平均水平。从统计学意义上讲,边境高校就业率高出全国平均就业率水平,的确是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引发了笔者进一步的关注和思考。

(二)就业区域选择基本限于边疆省内

目标工作地点是否宜居、当地政府就业政策、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等,是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的重要考量指标。〔6〕《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至2010年,东部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和吸引力,高于中西部地区。〔7〕张抗和周小蒙的最新调查研究也显示,90%的毕业生选择中、东部地区就业,而选择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率仅为11%。〔8〕

与上述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趋势不同,2012至2017年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区情况显示,超过90%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工作,不足10%的毕业生选择省外就业,从而使边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选择呈现出明显的“自产自销”性的特征。这与全国毕业生区域选择的一般情况形成了较大的反差,绝大部分边境高校毕业生选择在边疆省内工作。为何绝大多数边境边境高校毕业生止步于边疆省内,不向外谋生存和求发展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三)就业类型结构处于长期的失衡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与职业密切关联的个体生活状态、职业发展空间以及自我实现等价值目标越来越关注,就业质量问题也逐渐被提上日程。就业质量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状态的优劣程度。〔9〕就业结构是评价就业质量的关键指标,具体可以体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类型结构之中。一般高校就业统计中的就业结构主要包括: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其他企业、政策性就业和升学出国几种类型。

2012至2017年,M高校大学生就业结构表现出持续的失衡状态。首先,M高校毕业就业的最大特点是其他企业成为吸纳边境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2012至2017年,超过50%的毕业生就业于其他企业(主要包括个体企业、中小私营企业等)。其中,2012年其他企业就业人数比率低于50%,据悉,这是边境政府拨给M高校相当规模的事业编制名额的结果。一部分毕业生通过地方事业编考录的方式进入地方政府各部门工作,从而降低了其他企业就业人数比例。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是,33.81%的毕业生去往国有企业,2.56%的毕业生流向集体企业,17.36%的毕业生就职于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三者合计占就业总数的53.73%。〔10〕这与M高校超过50%毕业生流向“不太稳定”的其他企业情况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其次,令大多数毕业生向往的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就业人数基本保持在10%左右。政策性就业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或社区民生的就业人数比例保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大概占就业大学生总数的10%至12%。政策性就业如大学生村官、社区民生或“三支一扶”的人数极少,约占总就业人数的2.2%到2.6%之间。

最后,选择升学或出国深造的人数上升较快。2012年只有5%的毕业生选择进一步深造,到2017年,这一比例增加了三倍,近15%的毕业生选择进一步深造。这也可以看作是M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趋向长远考虑的一个趋向。此外,一个令人高兴的趋势是,被认为不太稳定的其他就业类型人数正在逐年减少,从2012年的19%,减少到2017年的13.5%,说明M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正在缓慢提升。

(四)就业难的问题没有沿民族边界而产生

有学者认为,现有民族教育体系限制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选择,这会导致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进而可能会影响当地民族关系的和谐。〔11〕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当少数民族毕业生与汉族毕业生,在就业和下岗方面因竞争而出现明显对比时,少数民族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困难和各种压力,可能会引发一定的民族情绪。〔12〕

M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蒙古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毕业生大略占毕业生总数的25%到30%之间。具体分析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并未出现就业类型沿着民族边界而具有差异。这一现象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自己所属的边疆省份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就业质量问题是边境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症结

上述特点,集中反映出边境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症结是就业质量问题。这可以从以下四个面来理解。

(一)高就业率下“低就业群体”占多数

2012至2017年,M高校就业率均明显高于全国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这对边境高校及边境大学生来说,似乎是一件可喜的现象。然而进一步分析发现,高就业率下占据多数的是“低就业群体”。低就业群体是指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或半职工作,并且在本地区月收入处于较低的25%的毕业生。〔13〕 自2012年开始的六年里,M高校每年有近三分之二的毕业生落入“其他企业从业人员”(民营企业不在此例)或“其他就业人员“行列,如某商贸市场、旅行社、酒店等,其它灵活就业的多数可以归为档案调回原籍的毕业生一类。与全国巨大的毕业生群体相比,M高校毕业生总数基数极小,较容易通过各种方式和调动社会资本的力量,被吸纳进边疆省内的各行各业之中。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低就业群体”。这一情况反映出M高校就业率较高,而就业质量亟待提高的现实。

(二)绝大多数大学生滞留边疆省内就业

一般研究认为,毕业生通常会选择较发达的东中部省份就业,少部分大学生选择去西部或边疆省份。与这一趋势相反,M高校9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在边疆省内工作。进一步了解,M高校处于边境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受教育环境较为封闭,与内地高校毕业生接触交流成本较高。这使M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趋于保守。“求稳”、“就近”“就易”等就业观念占主流,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跟内地省份大学生竞业缺乏信心,更有一部分毕业生回生源地待业或就业。在人才资源自由流动的今天,M高校毕业生选择省内(回原籍者占多数)就业,反映出其与就业质量密切相关的就业能力需要增强,可以适当引导边境高校大学生“走出去”,到更广阔的就业市场寻求职位,提升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

(三)就业观念中的短期理性优先于长期规划

M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数字所包含的实际涵义却是,约占毕业生总数60%的人归入“低就业群体”,近90%的毕业生滞留边疆省内就业。这一结果并相关了解得知,M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方面的最大特点是“短期理性”优先于“长期规划”。大部分边境大学生倾向于选择那些求职竞争小、求职成本低、没有挑战性的工作“先干着,以后再说。”当然,这是畢业生群体针对眼前形势的理性选择。但从长远看,他们对自己以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切实的认知和长期规划。在长达四年的大学教育中,亦没有做好相应的经验、技能和资格准备。在这种短期理性择业观主导下,基本大部分毕业生都可以找到事情做,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他们的“权宜之计”,无问个人爱好、专长乃至所从事的职业对自身发展的影响。这些“及时”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也会产生卓越的人,但大部分都被淹没在一波又一波的就业大军之中,职业发展并不乐观。这种短期理性优先于长期规划的就业观念,对边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M高校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的特点并不明显。这同样是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的结果。边境地区“宽松”的就业环境,远离中心城市,少数民族大学生很难感受到现代社会的竞业压力,这塑造了他们“随遇而安”的就业心态。加之,边疆省内有较多需要民族语言和汉语兼通的岗位,这使M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没有沿着民族的界限而有明显的差异。

四、提升边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路

2012至2017年的就业数据所反映M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折射了边境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就业质量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14〕在当前市场主导,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就业体制下,针对处于不同区位的不同高校的就业问题,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可谓鞭长莫及,①而市场调节又充满不可控因素,因此,提高边境高校的就业质量,关键要靠边境高校自身的努力。

(一)提升就业部门的地位,健全就业体系

观察发现,M高校的就业部门属于综合部门,招生工作和就业工作皆由其负责,其中,就业工作处于边缘地位。就业教师多从事一些幕后工作,如收集和发布招聘信息,组织招聘会,开展少量就业培训课程,以及后期工作如就业派遣、就业统计和就业情况汇报等。而且存在内部人员专业分工不明确、师资和资金明显不足等现象。高校的就业部门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部门,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提高其地位,让负责就业的教师从幕后走向台前,并健全就业体系。健全就业体系需要打造专业师资团队,配备充足的就业资金,长期建设就业教育、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就业分析、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和就业反馈机制。全方位做好就业工作是提高高校就业质量的关键。

(二)重视大数据在建设就业平台中的应用

信息时代,对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对生产和个人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提升边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尤其应该重视大数据在就业平台建设中的应用。这是因为边境高校地处偏远,与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数字鸿沟”,如若重视利用大数据资源,可以克服区位限制,使信息资源以低成本的方式流入边境地区,惠及边境高校毕业生群体。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使就业工作精细化、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更具效率,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理念,拓宽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并及时跟进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降低因信息不畅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的比例,让更多边境高校毕业生走出边境,走出边疆,向更广阔的空间“谋生存,求发展”。

(三)寓就业工作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提高边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应该健全就业体系,搭建就业平台,更应该重视就业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让就业工作寓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首先,对国家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应该有较为客观的把握,并通过专业视角为学生解读,以便让学人对就业问题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做好规划,准备好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调查显示,全国不足44%的大学生对创业优惠政策有所了解,边境地区更需要加强此项工作。其次,就业部门应该做好本校的就业统计、就业分析和跟踪反馈工作,使就业工作更具针对性。最后,边境高校可以探索校企合作育人项目。如2017年第一批产学合作育人项目指南发布,89家企业发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相关项目4586项,资助经费2.63亿。〔15〕 上述措施或许有助于克服边境城市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劣势,并发挥其向海外拓展合作的优势。

小结

本文以2012至2017年M边境高校的就业统计数据为中心并结合实地观察发现,与一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相比,边境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具有其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源于边境高校所处的区位因素之特殊性,如信息闭塞,交通网络不发达,社会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与外界交流和联系的成本较高等。这些因素同时塑造了边境高校的就业工作理念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使边境高校呈现出:就业率高而“低就业群体”比重大,绝大多数毕业生滞留边疆省内就业,以及就业结构长期失衡等特点。这些特点集中折射出,边境高校就业问题的症结,d在于就业质量问题。提高就业质量,也符合当前教育部对高校的要求。自2013年起,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公开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客观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以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并提升指导服务。〔16〕提高就业质量,对边境高校来说,尤为紧迫。针对边境高校所面临的环境的特殊性,提高就业质量,要求高校做好自身的就业工作,重视就业部门,健全就业体系,发挥信息资源在就业平台建设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建设“寓就业教育于教学过程始终”的长效机制,以此克服边境高校就业环境的局限,提高边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而为边境高校生存发展服务。

〔参 考 文 献〕

〔1〕柯羽,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调查及趋势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7).

〔2〕韦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2015,(05).

〔3〕杨丽萍,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9).

〔4〕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02).

〔5〕刘颖,兰亚明,大学生就业“量”与“质”的关系问题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13,(12).

〔6〕张抗私,周小蒙,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省际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与经济2018,(01).

〔7〕柴天资,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是外力推动还是内力驱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

〔8〕张抗私,周小蒙,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省际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与经济2018,(01).

〔9〕刘颖,兰亚明,大学生就业“量”与“质”的关系问题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13,(12).

〔10〕张抗私,周小蒙,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省际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与经济2018,(01).

〔11〕白亮,萬明钢,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教育供给侧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07).

〔12〕马戎,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与就业——以西部现代化进程为背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08.

〔13〕https://0x9.me/jpo5T.

〔14〕https://0x9.me/7lbsN.

〔15〕https://0x9.me/7lbsN.

〔16〕https://0x9.me/7lbsN.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症结解决思路就业质量
一颗残缺的西瓜
高中立体几何解题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症结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试析实体店面临困境及转型的出路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九隆街道如何搞好电子商务工作的有关问题探讨
乡镇文化站现状及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