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蒲剧《尧颂》

2019-04-16 06:53魏子贺
牡丹 2019年8期
关键词:尧帝蒲剧文化

2018年6月9日,临汾影剧院首次上演了大型音乐舞蹈史剧《尧颂》,该剧由临汾小梅花蒲剧团担任演出,山西师范大学舞蹈系学生参与演出。作为弘扬山西悠久文化、迎接临汾“首届尧都旅游节”的重要代表作品,该剧受到了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旅游发展委员会、山西省文化厅、临汾市委市政府等多个单位的合力支持。

首演期间,《尧颂》以其恢弘的场面、撼人的视听,感染了在场观众,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演出共分为八个篇章:凿井惠民、龙盘出世、洞房花烛、观象授时、康衢击壤、协和万邦、历山访贤、禅让天下,融合史实与民间传说,演绎了四千多年以前的历史故事,讲述尧帝在任的经历和功绩。下面谈谈对此剧的拙见。

一、《尧颂》的艺术特点

(一)以古老剧种为载体

《尧颂》以传统蒲剧为载体,呈现出浓厚的地方演剧特色。作为临汾地方戏的代表剧种,蒲剧有唱腔高昂、腔高板急、朴实奔放的特点,善于抒发大开大合的壮烈情感,表现慷慨激情的史剧又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和情绪。尧帝巍峨形象的塑成、浩荡场面的呈现,充分发挥出了蒲剧艺术的表现力。

(二)音乐伴奏的中西结合

音乐伴奏有两种。一为蒲剧的传统音乐,蒲剧文武场的强烈节奏,为台上的舞蹈表演提供了施展的时间与空间。在音乐节奏的辅助下,剧情舒展细致入微、扣人心弦,人物形象的刻画丰富多彩,使表演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

其二为交响乐的创新应用。作为史剧,史诗性、英雄性的场面呈现必不可少,而这一场面的塑造唯有交响乐见长。在演剧的开篇和结束,每一章节的交替,故事的高潮、大型舞蹈場面等都应用的是交响乐伴奏。交响乐的应用,弥补了戏曲文武场伴奏对宏大场面渲染的不足。

(三)语体的多样呈现

蒲剧的唱腔是以晋南方言为基础的,历来演出中,演员的唱词、念白都运用的是晋南方言。这种方言的语体应用在《尧颂》演出中有了诸多变化。

唱词的语调依旧使用晋南方言,显现了蒲剧自身的韵律与特色。笔者在观看时发现,不时有观众在台下低声跟唱。在当地百姓心中,蒲剧的唱腔与语调已经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念白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所有的念白均由晋南方言语调改为普通话的语调。作出这一调整的原因,不难理解,《尧颂》的演出受众不仅仅是晋南的观众,更多的是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观众。在6月10日晚的演出中,到场的观众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业精英、旅行社代表,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代表、百家宗亲代表。如此看来,从观众角度出发,演出既能让来自各地的观众感受到本土剧种的独特唱腔,又能让所有观众听清楚、听明白演员的念白,作出这样的语体调整算得上一举两得。

另外,《尧颂》演出增添了一个别具一格的环节——朗诵。朗诵应用于每一章节故事的开端介绍、故事结束的内容总结和含义引申。例如,开篇舞台荧幕上出现以下文字:“四千多年前,帝尧和他的子民们傍水而居,听百鸟啼鸣,看百兽游走,过着安逸而宁静的生活,明媚的阳光下,他们耕田狩猎、采集野果;静谧的长夜里,他们聆听星河的对话,感受着生命的律动。”洪亮的男声朗诵营造出静谧的生活氛围,呈现出祥和的生活画面,此刻台下的观众已然沉醉其中,迫切想要感受四千年以前人们的安逸生活。再如,演出最后一部分荧幕上出现以下文字:“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年十六践天子位于平阳,在位七十年得舜……百姓悲哀。掏土位陵,历三载,四方无举乐,以思尧。”演剧结尾对尧帝的生平做了简要概括,尤其到后半部分的朗诵时,朗诵者用声音和情绪的双重渲染,营造出尧帝故去后的悲怆之感,引起观众更多的心灵触动。可想而知,这些内容如果换做唱词或者戏曲中的念白呈现,艺术效果肯定远不及此。

如此可见,在《尧颂》演出中,语体的转换都做了充分的考量,因而在剧目的艺术特色体现、受众接受信息、演出效果上都得到了不错的印证。

二、《尧颂》中的尧文化认同

《尧颂》的演出被冠以“文明始祖,光耀千秋”的主题,在剧场中,笔者发现舞台上方拉出了“华夏源、中国根、黄河魂、大美尧都欢迎您”字样的条幅,说明《尧颂》演出服务于首届尧都文化旅游节,目的十分明确。

另外,笔者在演出宣传海报中发现这样一段话:“尧,史载为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他广凿水井、钦定历法、设立谤木、实行禅让,开创了中国科学与民族的先河,历来被尊为民师帝范、文明始祖。至圣先师孔子在《论语》中赞曰:唯天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一代史圣司马迁在《史记》中颂道: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尧建都于平阳,即今山西临汾。”这段宣传文字展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尧的尊崇,彰显出尧文化的重要地位。

演剧中充分体现了尧文化的深远影响。凿井惠民这一篇章的结束,荧幕上对“背井离乡”一词进行了诠释:“从此,人类结束了逐水而居的流离生活,而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起了家园,安居乐业。于是人们把井视作生命的家园,所以,今天人们仍然把城市文化叫做市井文化,把城市文明叫做市井文明,把离开故土叫做背井离乡。”伴随着朗诵者的解读,台下观众恍然大悟,引起一阵交流。人们从小就接受尧文化的滋养,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后,产生了情感共鸣。演出中出现的类似小插曲不只一次,“洞房花烛”“龙的传人”“诽谤”等故事的呈现都让在场观众深有感触。

除了这些与普通民众生活贴近的尧文化,《尧颂》还有更高一层的文化提炼:“协和万邦”一章中的国家兴盛、万国尊崇;“历山访贤”一章中的民主议事制度,开创民主先河;“禅让天下”的政治体制的突破,影响深远。凡此种种都是尧帝为后代留下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人内心认同的文化根脉,至今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沿袭。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杜勇在2016年“帝尧”文化研讨会上指出,“弘扬帝尧文化精神,既是加强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社会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求”。《尧颂》也将在接下来的演出中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三、关于《尧颂》的一些建议

《尧颂》演出被誉为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这无可厚非,但其中有一艺术元素的应用值得商榷,这便是朗诵。笔者发现,被称之为朗诵的内容,其实均为演出的画外音,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应是客观性叙述的旁白,用朗诵为其下定义有失偏颇。从这一点看,剧目中的旁白被戏曲演员用朗诵的腔调夸张渲染,实际上,听感上洪亮铿锵、饱含深情的演绎却没有将解说词中的本意传达到位。抑扬顿挫的过分应用、朗诵中的气息和节奏问题,为演出效果减色。建议不要将解说部分作为朗诵艺术形式进行处理。“隔行如隔山”,解说部分的内容,如果能寻求专业的配音员录制,既能够准确传达文本意图,又能够恰当渲染氛围,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从演剧的章节构成看,全剧八章,力图极尽呈现尧帝的历史功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却忽视了情节构成的合理性。例如,第五章“康衢击壤”中,编剧既想体现尧帝统治天下、人民安乐的功绩,又想多呈现尧帝立下诽谤木的高尚君德,于是出现了情节衔接突兀的问题。前壤父唱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尧帝却唱和道:“尊敬的壤父莫听他论,我乃陶唐氏名叫放勋。你胸怀坦荡,言辞中肯,我愿唱闻这样的声音。请帮我转告众黎民,宫前竖起木桩一根,其上可褒可贬可训。”前者为壤父屠戮心声,没有任何褒贬之意,而后文尧帝的对白没有点明设立诽谤木的缘由,由此看来,情节构成不太合理。

首届尧都旅游文化节出现了“华夏源、中国根、黄河魂、大美尧都欢迎您”的标语,在笔者看来,在旅游文化节中,文化才是旅游的根和魂。蒲剧《尧颂》作为旅游文化产品的代表作,随着不断完善与提升,其不仅可以催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还能彰显深厚的文化价值。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作者简介:魏子贺(1993-),男,河北保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猜你喜欢
尧帝蒲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尚书·尧典
房县磬口漫谈
大仁者大爱——感悟蒲剧大家王秀兰
尧造围棋 教子丹朱
谁远谁近?
蒲剧的艺术特色与未来发展展望
浅谈蒲剧在现代年轻人中的传承
尧帝的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