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壮族舞蹈特点的教学路径分析

2019-04-16 06:53龚娟
牡丹 2019年8期
关键词:节律壮族舞蹈

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巨大转变,导致壮族舞蹈逐渐衰败。为了保障壮族舞蹈实现传承和发展,国家在教育政策上进行了调整,组织成立了很多壮族舞蹈教学单位,但在实际表现来看,其在教学中并不能很好地将壮族舞蹈特点展现出来,导致壮族文化不能被很好地传承下去。对此,本文将对壮族舞蹈特点进行分析,再围绕特点提出相关的教学路径。

社会发展早期,壮族人主要依靠山林农耕,所以壮族人民对大山、树林十分崇尚。壮族人民创作出许多舞蹈,这些舞蹈能表现出其对大山、树林的崇尚之情,代表了当地风俗与文化。为了更好地实现壮族舞蹈教学,教学者必须对此类舞蹈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

一、壮族舞蹈特点分析

(一)节律特点

结合相关理论得知,壮族舞蹈的节律特点在于内聚、外扩的统一性。壮族舞蹈在节奏速度、动作幅度及表现张力上不需太高,而是通过轻缓、含蓄的动作来表达整个舞蹈的内涵,同时在此类动作的组合下,舞蹈的节奏也会变得温柔、和谐,这即为壮族舞蹈节律特点中的内聚特征。在此特征条件下,该舞蹈动作中并不会出现太高难度的动作,如翻、转等,此时在外扩表现当中可见,舞蹈者如果要表达出舞蹈内聚特征,就必使自身手脚节律整齐,说明壮族舞蹈内聚、外扩具有统一性。此外,因为壮族舞蹈与其音乐之间有密切联系,所以结合音乐特点可见,壮族舞蹈节律通常需要体现出原始、古朴、粗犷的特征,使人感受到壮族的人文风情。

(二)风格特点

壮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与普通舞蹈的柔美感不同,是一种由山川壮美、秀美魅力融合而成的独特风格。具体来说,壮族舞蹈的创作环境十分自由,壮族人民根据自身的所闻所见,创作出许多不同的舞蹈,这些舞蹈的风格因为见闻不同,所以风格表现也有差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风格迥异的壮族舞蹈开始融合,形成了新的风格,这种壮族舞蹈在现代流传最为广泛。新风格的壮族舞蹈既能体现出山峦叠起、连绵千里的壮美之感,又能表现出山间小溪的秀美感。此外,因为壮族舞蹈种类繁多,其具有很多种风格表现。例如,在双人舞形式中,就会将壮美与秀美的风格特点,分别赋予男、女舞蹈者上,再通过两者的表演将风格融合。

(三)应用特点

结合上述分析内容可见,壮族舞蹈的种类繁多,而不同的壮族舞蹈在早期壮族社会中具有不同的应用,对应的情景也不相同。例如,在战争舞蹈中,为了表现战争的气势,舞蹈者的动作幅度、表演张力相对较大,这与普通的壮族舞蹈有巨大区别,通过这些动作来模仿战时的动作,用于壮大己方气势。除了战争舞蹈以外,壮族舞蹈中还有很多体现生活方方面面的舞蹈,如采茶舞、绣球舞、捞虾舞。其中,采茶舞是壮族人在采茶时,为了表达对生活的热情与向往创作出的舞蹈,肢体动作主要以采茶动作为基础;绣球舞是一种结合舞蹈和体育娱乐的壮族舞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此类舞蹈深受壮族人喜爱,以至流传至今;捞虾舞是模仿壮族人民在渔业活动中的动作创作的舞蹈,其传达的信息与绣球舞基本相似,本文不做赘述。

二、壮族舞蹈特点基础上的教学路径

要确保壮族舞蹈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并对壮族舞蹈文化进行了解,同时针对现代壮族舞蹈学生的不良表现,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从而实现高质量壮族舞蹈教学。

(一)壮族舞蹈特点教学

从现代壮族舞蹈教学单位的教学表现来看,其在教学中只会简单告诉学生舞蹈的名称,对其文化背景没有太多讲解。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壮族舞蹈时,只是单纯地模仿教师的动作,脑海中没有明确的方向,通过单纯模仿,其并不能完全吸收教学内容,所以大部分学生的舞蹈动作较为生硬,说明该方法的教学效果表现不佳。针对上述壮族舞蹈教学方法的弊端,在现代理论下,舞蹈教师有必要在舞蹈教學之前,对舞蹈的文化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明确所学舞蹈的特点与表达内容,此时学生在学习中将会产生想象,以便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壮族舞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师具有文化传承者的使命。因此,有必要对舞蹈背景文化进行了解,以便提升教育质量。

(二)现代壮族舞蹈学生的不良表现分析与改善措施

1.现代壮族舞蹈学生的不良表现

因为现代生活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的兴趣选择方向有很多。壮族舞蹈作为传统文化,逐渐不受人们重视。在教学中,部分学生只是“一时热度”,随着时间推移,就表现出兴趣下降的现象。同时,壮族舞蹈学习较为辛苦,学生很容易放弃学习,这一现象无疑说明壮族舞蹈教学质量会受到负面影响。另外,缺乏表演机会也会造成学生兴趣低下。

2.现代壮族舞蹈学生不良表现的改善措施

针对现代多元化事物的影响,现代壮族舞蹈教学可借助网络渠道来传播舞蹈内容,融合现代元素,使舞蹈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此举可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壮族舞蹈,待其认可舞蹈精髓后,其学习兴趣也会随之上涨,有利于提高壮族舞蹈教学质量。另外,为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壮族舞蹈教学单位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公益活动,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演需求,又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三、结语

本文主要对壮族舞蹈的教学路径进行分析,阐明了壮族舞蹈的节律、风格、应用特点,认识舞蹈文化背景。同时,针对现代壮族舞蹈状况和舞蹈特征,提出了相关的教学路径。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作者简介:龚娟(1984-),女,江苏启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舞蹈。

猜你喜欢
节律壮族舞蹈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族山歌
我和舞蹈
蚬木扦插苗人工幼林生长节律
慢性给予GHRP-6对小鼠跑轮运动日节律的影响
模拟微重力对NIH3T3细胞近日节律基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