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突破

2019-04-16 06:53胡晓
牡丹 2019年8期
关键词:遗传文化遗产教材

胡晓

我国西部地区复杂多样的地貌、气候、水热条件和特殊的民族发展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西部人民奉献给整个人类社会的无价之宝。但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其他因素的深刻影响,西部地区非遗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地方高校与本地区非遗有先天深厚的亲密关系,为了应对这一现实挑战,人们应更主动地介入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之中,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做出积极努力。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遺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地域广袤辽阔、民族数量众多,其中西部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却凭借着复杂多样的地貌、气候水热条件及特殊的民族发展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部人民奉献给整个人类社会的无价之宝。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外来文化的持久冲击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深刻影响,非遗所赖以生存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面临不断消失甚至濒临灭亡的严峻危机,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为了应对现实挑战,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努力。地方高校与本地区非遗有先天深厚的亲密关系,作为非遗教育传承实践体系的重要主体之一,在被寄予厚望的同时应主动介入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之中。

一、地方高校参与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重要意义

我国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丰厚、物类多样、涵盖广泛,涉及民间文学创作、传统戏剧、民间音乐和舞蹈、手工技艺、杂技和竞技、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领域,留下了诸如广西民歌、黄泥鼓舞、传统体育、壮侗苗瑶民俗工艺等在内的珍贵艺术,是中华文明体系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应密切关注本地区非遗教育传承事业,这有利于增强非遗教育传承体系的实力。

非遗的珍贵性毋须赘述,充分发挥教育的力量,对于非遗传承与保护至关重要。文化部于2008年制定了非遗“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的总体方针,从政策层面正式将非遗保护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之内。综观这十多年的工作成果,可以看到我国国内非遗教育传承虽然起步晚但势头强劲,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推广,从国家层面到民间社会,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均有一定建树。地方高校是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积极参与本地区非遗教育传承工作,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进这项工作的整体实力。

另外,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密切关注本地区非遗教育传承事业,有利于提升地方高校的社会价值。学校是实施文化传递的重要场所,高校作为培育高等人才、开展科研探索的知识密集型机构,肩负着打造优势核心竞争力,助力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强国梦想的崇高使命。开展非遗的教育传承是高校不容推卸的责任,地方高校要积极投身到这项具有极高价值的事业之中,借助学校现有的教学和科研平台,发挥自身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先天优势,这同样也是提升地方高校自身价值的有效路径。

二、地方高校参与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优势

地方高校与所在地域的社会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西部地区非遗教育传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努力成长为西部地区非遗传承教育的中坚力量。

(一)地缘优势

地缘优势,具体是指因为在同一地域、同一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先天性联结。这里的地方高校,具体是指坐落在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这些高校与少数民族非遗产生地的空间距离较近,当地少数民族中的优秀青年大多在这些院校就读,这就使得高校与当地少数民族非遗的生发之源产生了必然的联系,为开展西部地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文化优势

文化优势,具体是指地方高校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所具有的先天认同感。地方高校与西部少数民族同胞在共同的空间生活,校内部分教职工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少数民族同胞,他们内心涌动着对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双方在文化方面自然容易形成文化认同,会更乐于参与学校在西部非遗传承教育方面所开展的一些活动。

(三)人才优势

人才优势,即高校在开展西部地区非遗传承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人才储备。作为汇集众多教学和科研人才的重要机构,地方高校在开展西部地区非遗传承教育工作中确实具有较强实力。一是教育人才。作为学校,教学是地方高校的基础性工作,广大教职员工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一般能够胜任非遗传承教育。二是科研人才。开展学术研究是高校的核心工作,西部地区非遗传承教育建立在对非遗进行发掘、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地方高校可以成立针对非遗研究的专门机构,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来推进研究工作的深入推进。

三、地方高校参与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障碍

学校教育是非遗教育传承实践体系的重要构成,当前,地方高校在开展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教育传承方面的深度与广度也在持续增强,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仍存在以下障碍。

(一)教育目标含混

目标是地方高校开展西部地区非遗教育的重要指向。在参与西部地区非遗教育传承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尚未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教育传承目标。现有目标呈现出含混、局限和浅显的特点,大多数非遗教育只是聚焦某一类型的非遗,未能从民族认同、民族文化认同、保护传承意识培养方面入手,学生难以建立起“大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观念,教育效果难以凸显。

(二)课程教材缺乏

教材是地方高校开展西部地区非遗教育的重要载体。但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非遗习惯沿用口耳相传、世代相授的传承方式,这为非遗课程的教材编撰设置了先天障碍。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广西民歌课程为例,这项课程在传承国家级非遗刘三姐歌谣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课程所采用的教材基本都是在任课教师个人努力下形成的。其中一部分是对民间歌手传承人演唱曲调的记录,一部分是当地传唱的山歌,还有一部分是教师本人根据当地柳州山歌曲调所创编的曲目。可以说,非遗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遗教育传承的规范性。

(三)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是地方高校开展西部地区非遗教育的人力支持。但地方高校开展非遗教育传承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一方面,非遗传承人才本身就十分紧缺,如果本人又不是高校任职教师,必然还要从事一些其他社会劳动,能够有時间、有精力来参与高校工作的自然又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校内教师对非遗文化的掌握程度也有待提高。高校鲜少能组织相关培训,部分教师大多是通过社会、自学、传媒的途径来提升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缺乏外部支持的学习,只能是“修行在个人”。

四、地方高校参与西部地区非遗教育传承的有效策略

当前,地方高校参与西部非遗教育传承的深度和广度持续增加,在深刻反省这项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探讨造成障碍深层次原因的同时,更要积极寻求有效策略加以解决。

(一)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地方政府在高校参与非遗方面始终给予大力支持,地方高校一方应思考如何充分利用这份支持、使之发挥更大效能。一是高校要主动求帮助。地方高校应当与政府部门保持有效沟通,通过申请课题、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使政府明确应给予哪方面、又要如何给予支持。二是高校要及时反馈。地方高校要积极向政府部门汇报研究成果,借政府之力加强对已经取得的、得来不易的非遗研究保护成果的保护力度。

(二)组织相关教材编撰

高校应联合上级教育部门,寻求相关专家、非遗传承人的帮助,集合本校教研部门和相关教师组建教材编写组,集思广益、共同发力,编写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非遗教材,确保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本可依。同时,对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反馈,及时对教材进行完善和调整,保证所编撰的教材严谨规范、切实可用。

(三)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高校应组织相应的培训,邀请文化遗产继承人和传承人,到学校开办讲座,甚至直接开班授课,将更加鲜活的非遗成果展现给校内师生。同时,高校为教师外出采风学习和田野调研创造必要条件,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参与非遗教育的热情。

学校教育是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保护和创新的有效路径,地方高校在这方面负有重大责任。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对本地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也给予了更多关注和支持,并取得了诸多成果。地方高校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西部地区非遗教育传承工作之中,通过对当前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入反思,力争寻求到更加有效的解决策略来推进这项事业,力争为西部地区非遗传承与保护做出新的重要贡献。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实践体系建构与研究”(项目编号:BIA1701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遗传文化遗产教材
非遗传承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与文化遗产相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