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心中刻 安全伴我行

2019-04-17 00:47金杨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包拯行文手法

金杨

从古至今,规则从来都是必不可少的东西。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发生再次警醒我们:时刻遵守规则,安全常伴左右。

错过站的女乘客与司机两人的打斗让一车人错过了一生。当“错过一站”与“错过一生”的荒谬落差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得不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很显然,正是因为缺乏规则意识才导致了这场惨剧的发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若规则意识深入人心,何愁公交车不能安全抵达?

说起规则意识,就不得不提起日本这个民族了。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日本妇女带着自己的孩子开车上了高速,不巧正碰上堵车,孩子开始内急,但日本法律规定,司机和乘客不能在高速公路上下车,即便是堵车,无奈之下,母亲只能让孩子将尿撒到塑料袋里,正在这时,道路恢复了通畅,车流疾驶而来。试想,如果这位日本妇女不顾规则让孩子下车撒尿,面对汹涌而来的车流,结局将会如何呢?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孩子命丧车轮之下,也只能自食苦果、抱憾终生了。

自古以来,遵规守法就是永恒不变的美德,无数圣贤为后人树立了楷模。包拯自幼父母双亡,全靠兄嫂抚养成人,供养读书,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兄嫂的独子包勉作为地方官,贪赃枉法,被人举报。包拯得知此事后,严查不贷,最终大义灭亲,亲手铡掉了自己的侄子。“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情与理、情与法的面前,他毅然选择遵守规则,让贪官受到惩罚。试想,倘若包拯顾念兄嫂养育之恩,徇私枉法,放侄子一条生路,或许会得到兄嫂的千恩万谢,但将会使恶人逍遥法外,弱者蒙屈含冤,他的良心会永远受到煎熬和谴责,又哪来“包青天”的赞誉和开封的社会稳定?

在当代,也不乏以规则立身的铮铮硬汉,张思之就是其中一员。这个几乎没打赢过官司的“伟大律师”,却在法律界被称为“中国律师界的良心”。在这个已经不把高尚当作墓志铭的时代,他选择为良知而辩论,為“异端”辩护,那铿锵有力的辩词不知为多少人照亮了黑夜,却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磨成墨汁。他曾经被人非议,甚至遭遇恐吓,但为了维护“规则”和“正道”,面不改色心不跳。假如张思之屈从于权贵和恶势力,不敢仗义执言,怎么能把国家的大案要案交付与他,怎么能获得佩特拉·凯利奖而进入国际视野?

著名法官布兰代斯曾有一言:“一个有序的社会,不能仅仅依靠人们对惩罚的恐惧和鸦雀无声来维系。”无规则就无序,无序何来安全?规则一旦被践踏,文明就会陷于野蛮的陷阱。请谨记:规则心中刻,安全伴我行。

升格指导

本文紧扣“规则”“安全”立意行文,切合题意。拟题整齐美观,平仄相对,音韵和谐。开篇单刀直入,观点鲜明。作者援引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和名人名言展开论述,素材丰富,语言干练,结构完整。乍一看,作文无可挑剔,但仔细审视,依然存在明显的硬伤,那就是论证手法单一化。作文主体部分主要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在列举了日本妇女、包拯和张思之三个点例后,都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虽然如此阐释剖析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按照精品佳作的标准衡量,还是显得有些刻板,给人以考生知识积累不足、论证手法不够娴熟之感。人所共知,写作议论文时,论证手法应多种多样,譬如运用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引言论证、比喻论证等。一篇之中,论证手法要力求有变化,不能“一条道”走到底。

原文的主要症结是论证手法单一,行文缺少变化,这正是升格时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原文举例后的三处假设论证,务必进行合理调整。修改时可以保留其中的一个假设论证,将其余两处改为两种不同的论证手法,或因果论证,或对比论证,或类比论证,确保手法多变,行文活泼。具体操作时,到底哪个地方改用哪种论证方法,要视事例的内容而定,选择合适的论证手法,做到恰当自然,切忌单纯追求形式的变化而有伤文意,以致弄巧成拙。同时,还要注意论证的字数和篇幅,掌握好叙议的比例,使修改后的作文结构更合理,论证更有力。另外,第二段后两句的行文稍嫌老套古板,可以改用形象的语言进行论证。

猜你喜欢
包拯行文手法
层递手法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包拯智擒偷锅贼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铁面无私
——包拯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包拯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