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至真:课堂教学就是一幅中国画

2019-04-17 00:56包晓燕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包晓燕

【摘要】在对倪云林画风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他的画朴素、简洁,但内容宽广、丰富,给人以清越婉约、明秀悠远的意境。云林山水画的这种“悠远淡则真”的风格,正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值得借鉴和研究的,于是,我们尝试呈现“外显简约,内隐至真”的课堂特点,试图让课堂教学成为一幅中国画:教学内容讲究“取舍”,教学方法讲究“开合”,教学过程讲究“疏密”,教学评价讲究“穿插”。

【关键词】简约至真 取舍 开合 疏密 穿插

无锡市云林实验小学以倪云林而得名,倪瓒(号云林),元代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岭之景,章法简中寓繁,格调天真幽淡,风格萧散超逸。他的画朴素、简洁,但内容宽广、丰富,给人以清越婉约、明秀悠远的意境。云林山水画的这种“悠远淡則真”的风格,正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值得借鉴和研究的。于是,我们尝试呈现“外显简约,内隐至真”的课堂特点,我们试图让课堂教学成为一幅中国画:以简约的形式,体现至真的内涵,“课愈简而气愈壮,点愈少而意愈长”,让学生们用简约的方式过真实的课堂生活。

一、教学内容讲究“取舍”:聚焦真实问题

倪瓒的多数作品,内容极简。往往只“取”一个低坡、几枝枯枝、一个不高的山峦,“舍”去了其实繁杂的内容,就构成了一幅画,整个画面展现着“萧疏简远”的景色。取舍后的“简”是倪云林对大自然美景的高度概括,是一种平易简约的艺术形式。有取有舍、不舍不取、小舍小取、大取大舍,芸芸众生,善取者有之,善舍之寥寥,如何取舍?

简约至真课堂首先就对教学素材与内容进行取舍,聚焦真实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还问题于学生。

例如: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有教师为了分散难点,先出示两个大小差别明显的图形(如图1),要求比较面积大小,再出示不能一下子看出大小的两个图形(如图2),引出可以用重叠法或数格子法比较图形的大小(如图3),当出现不规则图形的时候,这些方法都不能用了,那就要用到转化了(如图4)。

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教师给学生铺设台阶,从观察,到数格子,再到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跟着教师亦步亦趋,教师指向哪,学生走到哪,转化策略的出现,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聚焦的。虽然也运用到了转化策略,但学生感知不是很深刻。

经过讨论,教师尝试改变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聚焦真实问题,直接抛出问题(如图4),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如何比较它们的面积。学生可能会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数出它们的面积,但更多的是看到了图形不规则,却可以通过割补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转化,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多种转化的方法(如图5),体验转化的必要性,化复杂为简单。

认知心理学明确告诉我们:当学生参与真实问题的解决,学习才是有效的。因此在简约至真课堂中,所研究的问题必须是真实的问题,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是虚假的问题。真实的学习问题,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关注到的但凭个人知识经验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指的是能引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展开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往往要调动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完成。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应当从真实的学习问题中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讲究“开合”:让学习真实发生

一幅画的章法常以“开合”作为构图布局。所谓开合,也叫“分合”。“开”即是展开、开放、开始,“合”即是收起、合拢、结尾的意思。开与合在画面上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犹如用笔,起笔为开,收笔为合。倪瓒的山水画简疏、腴润。绝大多数采用“平远三段式”构图,近景平坡,中景大片空白,远景画低矮逶迤的冈峦,布局疏朗、简括大气。

简约至真课堂由此演绎出“简洁清晰、流畅丰富”的结构特点。课堂上,学习是真正发生的,不是学生们在学习上顺着教师的思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是在学习中不断尝试,自主探究,不停地有矛盾冲突,有疑问提出。

例如:教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很多教师都用教学课件,展示了3面涂色、2面涂色和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位置(如图6):

教师这样展示,看得懂的学生看懂了,缺乏空间想象力的学生可能还是没有懂,为什么3面涂色的就是在顶点处,2面涂色的就是在棱的中间,1面涂色的就在面的中间呢?为了不使学习只停留在表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表面涂色正方体的魅力,执教教师花费时间专门找人做了这样的教具(如图7),在每一块小正方体上都安上磁铁,每一块小正方体都能拆下来,然后在最外面的小正方体表面涂色。这样学生才有真实的体验,感受表面涂色正方体上的规律及两种立体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在充满情趣的学习背景中学习、积淀和创造,让学习真正发生。

学生学习是真实发生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让教师感受到的。外显行为:眼睛受智慧启迪发亮,凝神静思,神情专注,一只只手臂高高举起。内隐行为:在情感上,有兴趣,喜欢做,认同观点;在认知上,主动获取,积极操作,合理应用。怎样才能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一是用适宜的情境,主题图、故事、活动、猜想……总而言之,要有趣,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再就是要贴近生活,与儿童生活情境有关。二是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实践操作,注重学习过程。三是良好的效果促进目标达成,目标的达成主要看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怎样得来的,能不能加以应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讲究“疏密”:让课堂真切留白

倪瓒的山水画中,“远山近坡夹一水”,而水不着笔墨,留出空白,使画面多了灵动与飘逸之感,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与智慧。

简约至真课堂在布局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留白,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启发诱导学生思考,给出时间、空间,引导学生走进数学,体验矛盾冲突,层层叠加,答案呼之欲出,最后交流体会是水到渠成,在讨论交流辩论说理中发展思维。

例如:潘小明老师在执教《长、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道习题:求长5cm,宽4cm,高3cm的长方体的体积,学生都会计算:5×4×3=60(立方厘米),然后教师就问:5×4=20表示什么意思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后,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认为这是指一层的高度,即5×4×1的体积(如图8右图),有的认为是5×4就是底面的大小(如图9右图)。那么,到底指什么呢?请同学们辩一辩,阐述自己的理由,说服同学们。

于是,学生们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肯定学生们想法的同时,让学生们先从5×4×1想起,说明这时候是指高是1的时候的体积;接着,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当高是0.5的时候,是怎样的形体,当高是0.4,0.2,0.1的时候……直至极限——高为0,这时候,学生们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这里的5×4表示的是底面積。

通常,在已经推导出“长、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习题巩固公式,提高熟练度,很少会追问公式中的5×4到底表示什么意思。潘老师却抛出问题,不告诉学生们答案,而是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交流,悬念的设置到最后解答,犹如文章的谋篇布局,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才能去品尝到那甜美的果汁和升华到美的境界,让课堂显得更充实,更有生机。

四、教学评价讲究“穿插”:让教学真情呼应

在写意山水画中,疏密与穿插表现得最为突出。画面由点、线、面构成。布好一幅画面就是对点、线、面的理解和运用,而笔法就成为关键的一部分。点和面是用笔的另一种形态,也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用笔方法。有时用点和面相间相叠,画出一座山峰的形态,或一片树木蓊郁茂盛的状貌,也是使用面和点结合的用笔方法。点面相间,点线交集,线中有点,画里有线,这是表面构图中穿插最直观的用法。

简约至真课堂亦讲究疏密穿插,教师敏锐地捕捉教学中随时出现的生成性资源,准确地把握教学实施的最佳时机,恰当地回应学生学习中的各种疑问,迅速地对教学进程和效果做出判断,有效调整教学。

比如:在认识圆后,判断图10是不是圆时,正确的回答是“不是圆”,理由是“不封闭”。但是,在课堂上学生会说:“它是破圆。”再如:判断图11是不是三角形,正确的回答是“不是三角形”,理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这个图形中有两条边不是线段”。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听到这样的声音:“它是被咬了两口。”

这些独特的思维,和数学思维的严密、深刻、逻辑性强的要求是极不相同的,但却是灵感的闪现和智慧的火花。它们是我们打开童心的“密码”,是数学教学走向严密、深刻、逻辑的重要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注意呵护学生的自尊心,适时、适当地穿插评价。“以生为本”“情理协动”是简约数学教学视界中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为“好”的基本定位。

简约至真课堂正如倪瓒简淡清润、素净雅洁的山水画,“浑然天成最为佳,清新自然不著痕”,简约至真课堂倡导预设要多手段地了解学生的经验,多层次地掌握相关知识,多角度地观察学生。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及时呼应,互动对话。碰到某种意外事件,教师不随意以批评、否定的语气对待学生,而是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并用合理的一个暗示、一个动作、一个提问或一句合理的小结语进行妥善解决,在平淡的过程中进行恰当的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心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