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研究

2019-04-17 09:00常亚琼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期
关键词:新媒体

常亚琼

摘要:文章通过对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特点进行梳理,分析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并提出要结合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舆情引导,舆情潜伏期建立日常引导预警,舆情扩展爆发期加强应急疏导管理,典情回落期保持后期持续监测,并通过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过硬的网络典情管理对伍来提供队伍保障,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网络典情;典情引导

一、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内涵与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一词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快速运行而出现的,通常是指社会公众对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在网络上集体表达观点、态度、情绪与看法,通过互联网的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得到传播以及进一步的发酵。刘毅在《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中认为网络舆情就是社会大众在网络空间中对于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所表达的情绪、意见以及观点的总和。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校师生针对校园生活、校园管理、学校政策以及其他所关注的社会现象等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诉求、态度、情绪和意见的总和。它的形成既有一般网络舆情的共性,同时由于其涉及主体是高校学生,所涉及的事件又复杂多样,所以高校网络舆情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当前大学校园的主要群体已经成为“95后”“00后”,他们自出生就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亲网络”的特质。而这类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特殊性。首先,大学生整体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较高,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形成阶段,在信息获取上有相对较强的自主性。其次,大学生有强烈的话语表达和情绪宣泄需求,他们更迫不及待地就自身利益来表明他们的态度,进行情绪上的宣泄,从而达到吸引大众获取认同的目的。除此之外,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还具有从众心理。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多元性与开放性

首先,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也就是大学生群体所关注的问题来看,多元而复杂,包罗万象,能够引起学生群体共同关注并且发展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通常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突发事情,或者是关系到所有学生权益的有争议性的话题,亦或是新出台的规定或者政策等,涵盖大学生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次,从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媒介来看,以往传统媒体时代多是依靠报纸、电视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舆情传播的载体更加多样性,而且大学生作为接收新鲜事物的网络先锋,更是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工具。目前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媒介包括:QQ群、微信群、QQ空间、朋友圈、微博、贴吧、知乎、论坛等等,多元化的网络渠道使得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

最后,从高校网络舆情涉及到的学生观点来看,当代大学生由于其开阔的视野,他们的思维活跃,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不同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个人素质造成了他们对于同一个问题也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可以帮助他们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无所顾忌地展示自己内心最深层次的情绪和想法,在网络信息平台中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自由开放地进行交流,形成不同的观点和价值理念。

(三)高校网络典情的突发性与时效性

在人人都有麥克风、人人都有摄像头的新媒体时代,言论自由达到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相对于传统的报纸、电视等传播媒介,互联网以实时同步传输功能让用户可以在短短数秒内点开链接并浏览所需要的网页,同时也能快速地在网络上发布个人观点看法。特别是在互联网“涟漪效应“、”燃烧效应”的催化和放大下,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令人难以预料地连锁放大反应。但另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也存在一定的时效性,由于社会热点每天都在不断更新,一个舆情事件很容易会被新出现的热点问题所覆盖,相应的关注度也会逐渐下降直至下一个舆情事件爆发。

二、高校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托的重要平台,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的新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一样的问题和挑战。在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重视网络舆情带来的挑战和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引导策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和主流精神价值

对于时时刻刻被网络新媒体包围着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娱乐休闲、获取资源信息以及开拓视野的重要媒介工具,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给大学生生活、社交方式带来便利的同时,纷乱复杂的信息也会无形中会影响着他们人生价值观念。网络舆情中信息层次良莠不齐,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尚未定型的阶段,容易收到外界信息的干扰,加上缺少社会经验和理性思考及判断,在冲动情绪和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严重影响着他们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这些网络舆情都极大地冲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使传统价值理念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实效性逐渐被网络影响所消解,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

(二)挑战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高校内部进行,但随着网络舆情在高校中不断发展,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多样,不再仅仅局限于教育者,网络舆情使大量信息得以传播。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高校要结合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点和发展规律,多角度多思维辨别网络舆情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在处理网络舆情时,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和爆炸的舆情信息,通常很难在短时间内控制局面,这就要求高校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也需要有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

(三)考验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网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先锋,猎奇心、探索欲以及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成为最早接触网络上舆论信息的一个群体,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思政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控制者,需要掌握更多的资源信息。这就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加需要注重互联网技术的提高,不断更新自己新媒体技术方面的知识,和大学生一样熟悉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同时善于培养敏锐的眼光从当前网络中发现有价值的热点信息,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提升网络育人能力。除此之外,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布、传播等规律涉及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储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如何做好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

高校网络舆情由于其涉及群体的特殊性,通常反映大学生当前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若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与管理,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一触即发,一发不可收拾,对高校声誉和正常的校园秩序造成影响。因此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要注重互联网传播的特点,注意舆情引导的方式方法,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将网络舆情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

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基本原则:(1)把握方向,坚持党性。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讲话中指出“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阵地,高校在舆情引导中必须要把握明确的政治方向,特别是在网络价值理念多元化的情况下,一定要占领网络思想高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网络育人的目的。(2)学生为本,充分理解尊重学生。这是妥善处理舆情问题的基础,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必须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倾听学生心声和诉求,即使在舆情的传播过程中,也要给予学生适当地空间进行讨论,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予学生“发声”的权利。(3)及时主动应对,公开平等沟通。自媒体时代,信息以光速在传播,不受时空限制,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因此高校需要在网络舆情事件爆发后第一时间快速响应,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地缩短舆情发酵期,防止虚假消息和不良言论地进一步传播。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在重视原则的前提下,要结合舆情发展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一)舆情潜伏期:建立日常引导预警

在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互联网即时性、互动性、便捷性等特点,网络上的信息通常杂乱无序,学生日常利用网络表达观点、宣泄情绪,此阶段仅有部分学生表达不当的言论意见,还未引起大规模的关注和讨论。此时更需要建立日常的信息引导。一方面对于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表达积极思想观念的要给予认可和鼓励,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非理性的甚至是虚假的言论要特别留意,了解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沟通平台,给予其解释机会,合理引导其删除不当言论。

在日常引导的同时,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能力,平时密切关注网络热点动态,注意搜集大学生对于焦点事件的态度倾向和反应程度,对于容易造成网络舆情的负面信息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分析其在网络上传播的趋势,关注舆情走向,做出判正确预警判断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引导策略,尽量将舆情发展的苗头扼杀在萌芽之中,不给其进一步传播的时间和空间。

(二)舆情扩散爆发期:加强应急疏导管理

当碎片化的言论信息逐渐趋向一致,引起大部分人集体讨论时,舆情会进一步发酵,这一阶段也是各种谣言的高发期,大量信息在网络上呈现,与舆情相关的许多信息被深挖,一些虚假不当言论也会出现,网络舆情的影响开始显现,此时高校应加强紧急疏导。

(1)多渠道全面了解事情发展始末,找到舆情产生的根源,第一时间发布官方权威信息做出回应,客观公正地公布事实真相、学校态度以及目前已经采取的有效措施,正面回答敏感问题,稳定学生情绪,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2)疏导为主,管制为辅。对于在校园网络上发表意见进行情绪宣泄的学生,注意沟通技巧,以疏导的方式进行应对,不应采取强制压制舆论的方式,当然对于及其严重的危害国家安全的反动言论,也要立即采取管制措施。(3)高校各部门互相配合,加强沟通协作。针对舆情出现的各环节进行分工合作,跟紧舆情发展态势,做好监控,防止网络舆情向现实中群体性事件转移。

(三)舆情回落期:保持后期持续监测

随着网络信息新的热点事件出现,以及高校学生本身追求新事物的特点,网络舆情在持续一段时间后会渐渐淡出学生视野,进入回落期,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度会持续下降。此阶段高校亦不能放松警惕,要在舆情渐渐平息后进行总结善后工作。首先,对网络舆情進行危机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提高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其次,重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和支持。在学生回归理性思考后,注意收集多渠道的信息反馈,形成良好的舆论互动机制,保持后期持续监测。最后,要重视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监测,许多高校网络舆情与当前主流的价值观相悖,即使在舆情平息后,也要继续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相应主题教育活动。

(四)队伍保障:建设综合典情管理队伍

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需要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网络技术过硬、综合能力突出的管理队伍,充分发挥思政辅导员、校园媒体、学生群体的特色,进行职能分工,各司其职。第一,辅导员要承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重视网络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紧密结合,关注学生思想波动。第二,培养一批立场坚定、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学生干部作为意见领袖。第三,校园媒体充分发挥“把关人”角色,在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时做到引导不误导,积极占领网络舆论阵地,重视新媒体内容建设,净化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不良信息。四、发展高校网络志愿者和网络评论员队伍,一方面帮助普通同学对网络中大学生常见的虚假诱导信息进行辨别,另一方面针对网络热点话题撰写客观辩证的评论,正面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为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贡献个人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典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9.

[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9.

[3]郭明飞.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