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康复训练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2019-04-18 07:52蔡海艳邵燕葛君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患肢置换术康复训练

蔡海艳,邵燕,葛君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一科,安徽 蚌埠 233000)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适用于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骨关节炎等原因导致的膝关节疼痛、畸形、活动不利[1]。随着人工材料的不断改进以及膝关节假体结构的不断完善,膝关节置换术在骨科得到了普遍的运用[2]。临床研究发现,术后积极的护理及早期阶段性的功能锻炼对降低术后膝关节屈伸不利等有积极作用[3]。由于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且手术创伤相对较大,而患者体质相对较弱,难以耐受功能锻炼带来的疼痛,故患者难以主动进行达到一定强度的功能锻炼,而是否能完成早期功能锻炼直接影响术后恢复情况[4]。阶段性康复训练作为一种训练强度递增的连贯性训练方法,具有患者易耐受、能提高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优势。本研究通过指导于我院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02例进行术后阶段性康复训练,探讨其对术后康复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干预组男31例、女20例;年龄(52.43±6.14)岁;病程(3.63±1.04)年。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51.94±6.09)岁;病程(3.59±1.0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症状、体征、血常规、X线平片、CT等检查均符合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5];(2)符合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指征者;(3)年龄45~65岁;(4)病程1~5年;(5)患者了解本研究并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2)严重心、脑器质性疾病患者;(3)代谢功能异常或合并恶性肿瘤者;(4)伴有精神疾病或依从性较差不能遵从医嘱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按时给药、医嘱传达、健康教育、安全护理等。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阶段性康复训练,具体内容包括:(1)手术当天指导患者在病床上抬高患肢,护理人员对患肢的肌肉进行按摩,每次10 min、1次/2 h。(2)术后1~3 d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小幅度屈伸活动,每次5 min、1次/2 h;指导患者做小幅度踝关节转动,每次5 min、1次/2 h;指导患者做小幅度股四头肌舒缩活动,每次5 min、1次/1 h;指导患者做压床运动,30次/2 h;指导患者做10 °左右的膝关节屈伸活动,每次5 min、1次/2 h。(3)术后4~7 d指导患者使用助行器进行站立与行走训练,10 min/次、2次/d,行走距离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宜;指导患者使用拐杖行走训练,10 min/次、2次/d,注意严密看护,避免患者跌倒。(4)术后8~14 d指导患者进行小幅度关节松动训练,加强患肢肌肉锻炼,并持续前期的训练活动。(5)术后14 d后指导患者进行行走、步态训练及日常活动的训练。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及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包括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评分、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记录干预过程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院时护理满意度。

采用AKS评分和AROM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AKS评分由膝评分和功能评分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膝评分包括疼痛(50分)、活动度(25分)、稳定性(25分)3个项目,功能评分包括行走能力(50分)和上下楼能力(50分)2个项目;总分为2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肢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6]。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80~100为非常满意,满意度=(基本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

术后1周、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较术前均显著提升,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2.2 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

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AKS评分、AROM均较术前增加,且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AKS评分、AROM比较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术后并发症

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6.220,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n=5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护理满意度

出院时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显示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2.631,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5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逐渐发展进步,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已成功应用于膝关节疾病的治疗,可有效治疗晚期膝关节疾病,改善患肢疼痛、畸形、屈伸不利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7]。该手术适用于各种无菌性膝关节炎,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膝骨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但应注意的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术后恢复,其原因在于早期关节活动能加速关节积血、积液的排出过程且能加强患肢的血液循环以避免组织瘢痕粘连,而瘢痕粘连是术后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早期阶段性康复训练对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8]。

膝关节主要功能是支持站立以及行走,而这都依赖于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因此本研究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阶段性康复训练主要围绕增加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来展开。梁剑敏等[9]研究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因素,发现合适的训练时间及训练内容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术后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本研究中所有锻炼项目的内容、强度及时间都是经过科学检验而制定的。首先,护理人员在手术当天指导患者抬高患肢并对患肢肌肉进行按摩,能促进关节积液回流吸收、增强患肢血液循环速度以增快组织恢复进程。术后1~3 d进行踝关节、股四头肌及膝关节功能锻炼,能避免关节愈合过程中的瘢痕粘连、减轻瘢痕对膝关节活动度的限制情况。本研究中,术后1周、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均较术前提升,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能与上述干预措施有关。术后4~7 d指导患者使用助行器与拐杖进行站立与行走训练是一项综合训练,长期锻炼有助于膝关节主要功能的恢复。而术后8~14 d指导患者进行小幅度关节松动训练,有助于增加人工关节与周围肌肉的契合度[10]。本研究中,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AKS评分、AROM均较术前增加,且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可能与干预组患者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训练,提高了术后患者对人工膝关节的适应能力有关。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于阶段性康复训练患者早期即下床进行站立与行走训练,缩短了卧床时间,而术后常见并发症与患者长期卧床密切相关,因此阶段性康复训练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阶段性康复训练需要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配合,由于康复治疗师尚未在临床全面普及,因此本研究中护理人员代替了康复治疗师的作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住院时间较长,而术后不仅是功能锻炼最有利的时间,同时也是疼痛程度最强的时间,于患者而言是较困难的一段时期,医护人员的密切陪伴及细心指导能提高患者对阶段性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及完成度,本研究中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能与此有关。对于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来说,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术后阶段性康复训练能使患者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降低出院后患者的康复困难度。

综上述,阶段性康复训练可提升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屈伸范围,有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患肢置换术康复训练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反肩置换术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