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老街巷民风隐逸的时光长廊

2019-04-19 07:20刘海永王晨阳尚鹏李怀正
城市地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街巷胡同街道

图+刘海永 王晨阳 尚鹏 李怀正

从启封故城到名城开封,从黄沙掩埋到杨柳葱葱,从古国文明到文治武功,从边塞号角到梦幻东京……多年来,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开封厚重文化的代表不仅仅是龙亭、铁塔,其真正的文化更应是在市井之中,在纵横交错、棋盘般的老街巷之中。

从《东京梦华录》到《如梦录》,那些千年以来的街巷名字一如开封的名字,穿越千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条街道,贯穿帝都南北,一千年过去了,依然还在中轴线上;一条条胡同,经历风雨和岁月嬗变后,依然逶迤在老城中,不曾离去。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说,开封“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而我却认为,开封的老街巷就像这位贵族身上的环佩和珠宝,即便满是尘土也掩饰不住其熠熠生辉的灵光,仿佛在瞬间就能重新唤醒开封的古都气韵。

开封的“七角八巷”

开封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遗留了较为完整的老街巷,其中以宋代街巷最为著名。成书于南宋的《东京梦华录》,把街与巷并称,其卷二记载着开封的“御街”“朱雀门外街巷”“东角楼街巷”“潘楼东街巷”等,卷三也有“大内前州桥东街巷”“寺东门街巷”等明确的文字记载。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时由于坊市分离,街巷间充满浓厚的商业气氛,人们的日常生活热闹非凡,这在《清明上河图》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反映。

开封人喜欢把街道小巷叫作“胡同”,民间素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等说法。其中,七角分别是指吴胜角、行宫角、丁角、都宅角、崔角、府东角、府西角。七角的名称虽沿用至今,但其中有两个名称已经有所改变:丁角,明代称为“丁家角”,清初改称为“丁家桥”,清光绪年间又更名为“丁角街”;吴胜角,明代时因该街北端有一座五圣祠,被人称为“五圣角”,清康熙年间更名为“吴胜角”,新中国成立后复称“吴胜角街”。八巷则含有双龙巷、贤人巷、南京巷、保定巷(前保定巷、后保定巷)、金奎巷、聚奎巷、慈悲巷、第四巷。其中,第四巷的名称前后有所变化:宋时叫“第四甜水巷”,明代称为“第四巷”,清代又更名为“前第四巷”,民国时则称为“和平巷”“中第四巷”,原本是开封城内妓院比较集中的地方。1951年,开封市人民政府一举关闭了全市妓院,组织被压迫妇女参加生产劳动,让她们走向了自力更生的光明道路,此街因而改名为“生产中街”。

左右页图:御街是开封古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一条通关大道,长达10余里,是古代皇帝祭祖、举行南郊大礼和出宫游幸往返经过的主要道路。现今的宋都御街始建于1988年,南起新街口,北至午朝门,全长400多米,两侧角楼对称而立,楼阁和店铺鳞次栉比,其匾额、楹联、幌子、字号均取自宋史记载,古色古香,是开封老街巷的代表之一。

丰富多彩的胡同和街巷

随着时代的变迁,开封旧城不断改造,道路不断拓宽,部分胡同已经是旧貌换新颜,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据《开封风物大观》一书记载:清末开封城有胡同54条,民国年间城市有所扩大,至20世纪40年代,胡同增至78条。新中国成立后,旧城街道不断得到改造,至1983年仍有胡同62条。到了1990年,因新城区建设,胡同数量一度增加到75条,但到了1999年又骤减为52条……

由于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房地产开发浪潮的冲击等等,导致开封的老街巷不断减少,好在多年来,开封街巷的格局变化并不大,基本是东西和南北走向,从而构成一种棋盘型的城市格局。尤为有趣的是,开封老街巷的名称由来十分多样,蕴涵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

一些街巷以历史传说命名。比如游梁祠街,据说就讲述了公元前319年孟子拜会梁惠王的这一段历史(《孟子·见梁惠王》)。那一年,梁惠王迁都大梁(今开封市西北),标榜招贤,孟轲闻讯后来到大梁。梁惠王亲自接待了孟子,问道:“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答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试图以仁义之道游说梁惠王,但后者最终并未采纳其主张,这便是“游梁”一说的由来,至今仍有两通清代重修的游梁祠古碑,印证着这个历史传说。双龙巷的传说,则是关于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故事,据说这两位皇帝都曾在此居住,因古代皇帝为真龙天子,故名;另有一说是相传该街有座龙王庙,街两端有两口井,曾经出现两条龙,分别是东青龙、西火龙,“双龙巷”故而得名。还有一条街巷叫卧龙街:据民间传说,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微服回东京看望家属,被周兵认出后受到追捕,他便遁入一座玄帝庙中,因追兵逼近,就藏在一尊神像背后。追兵进庙后,见神像四周蛛网密布,以为赵匡胤已逃往别处,便出庙分头追寻,赵匡胤这才躲过一劫,这便是“卧龙”一词背后的故事。

有的街巷以历史遗迹命名,比如以祠庙寺观命名的街道就有30多条,包括无量庵街、三元街、捲棚庙街、无梁庙街、城隍庙后街等等。其中,文庙街原是清顺治年间知府朱之瑶修建的左庙右学。起初,这条街因位于布政使司后面,被人称为“司后街”,后来在这条街上建了开封府孔庙,便改称为“文庙街”;旗纛街最初为唐代建立的太公庙,宋代又在此建立武庙来祭祀姜尚及历代名将,于是改称为“武庙街”,到了清代又更名为“旗纛庙”,以此纪念在战场上手握军旗的将士们。

左右页图:马道街南邻大相国寺,北依鼓楼。图为大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北宋时成为全国的佛教活动中心,著名的“相国霜钟”即为汴京八景之一。

还有以过去的建置命名的街巷,如北道门街、里城大院、辇子街、开封县街、省府后街、御街、大兴街、柯家楼街等等。其中,与北道门街相关的是北道,它曾是清代开封的衙门之一。当时,开封城有东司、西司、南道、北道等衙门,北道专门负责粮盐事务;里城大院源自清康熙年间建立的满洲城,里城是旗人的聚居地;大兴街在宋代是大晟乐府的所在地,它是当时全国音乐最高学府,金宣宗迁都开封后仍旧设置音乐机构于原址,改名为“大兴乐府”,大兴街由此而来;1920年,传教士柯莱恩在柯家楼街建了一座三层英式小楼,俗称“柯家楼”,后来这里形成了街道,便以此为名;天地台街的得名,源于清代该街北部有风云雷雨山川坛,又叫“大地坛”,每年春秋两季供祭天地之用,民国初期开始形成街道,称为“天地坛街”,建国后改名为“天地台街”并沿用至今。

另外一些街巷以用途命名,如馆驿街在宋时被称为“小御巷”,因名妓李师师曾在此居住,民间便俗称为“师师府”。到了明代,该街为驿站,名叫“大梁驿”,是一处专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的官员在途中歇宿、换马的地方。民国时期,大梁驿又改名为“永康街”;马道街在宋代是大相国寺的一部分。到了元代,因开封多次遭受水灾,大相国寺呈衰败之势。明代中期,大相国寺的香火重新兴旺了起来,加上当时的祥符县衙(现为开封市祥符区)设在寺院西侧,街上开始出现不少赶脚儿的人,他们或牵着骡马,或赶着车在此聚集,等候雇佣。当时的牲口(尤其是马匹),仍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这条街上终日熙熙攘攘,车马不断。后来,有人在这里建房开店做生意,祥符县的马快班也驻在此地,此处便开始逐渐形成街道,人们称之为“马道街”。一直到清朝,马道街还开设有骡马车行……此外,诸如柴火市街、磨盘街、油坊胡同、镟匠胡同、鱼市口街、烧鸡胡同、鹁鸽市街、磨盘街、书店街等街巷,都是以用途命名的。

左右页图:清代,因位于布政使司后面,文庙街被人称为“司后街”。后来,人们在这条街上建了开封府孔庙,便改称为“文庙街”。图为开封府,是北宋京城官吏行政和司法的衙署。

不过,也有以姓氏命名的街巷,比如高家胡同、侯家胡同、屈家胡同、王家胡同、刘家胡同等。有的街道还具有时政意义,比如民生街:1928年,冯玉祥将军主豫时,在该街东部建了一些排房,用来安置贫苦的群众,人们便取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称之为“民生村”。该街地处民生村西门外,于1958年形成街道,故名;又比如说一营房街:清末时,该街西北部为河南陆军部队五十八标第一营房,民国时期仍为营房。因该街主街在营房东侧,故称“第一营房街”。

还有一些街巷以谐音来命名,如豆腐营街:相传唐初,女将窦桂娘统领的军队曾驻扎于此。后来,她还在这里营建了府第,人称“窦府”。唐代以后,这里逐渐形成了街道,称为“窦府营”,没想到后来因为谐音,演变成了“豆腐营”……

老街巷中的隐逸世界

街巷名称具有相对稳定性,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保留至今的开封街巷名称中,以宋、明、清时期的最为丰富,从特定的侧面记录了社会变迁和历史映像。以现在的三民胡同为例:传说三国时期,曹操曾在这里歇马,盖了三个草亭,故有“曹三亭”和“草三亭”之说。明代,由于街道南北两口互不对照,中部有一个很大的转弯,整条街形似一只凤凰——两头是首尾,中部大转弯就是凤凰的腹部——故称“凤凰巷”。明弘治年间,巷中建了一座寺庙,名曰“凤凰寺”,是开封城内最早的一座清真寺。清代,人们废除了凤凰巷的街名,恢复古代的“草三亭”旧名。到了冯玉祥将军主豫时期,又改草三亭为“三民胡同”。不过,虽然这个名字的意义是全新的,但仍然含有一个“三”字,而日寇占领开封期间,“三民”一词成了他们的忌讳,便将这条街巷改名为“东光胡同”。日本投降后,恢复三民胡同原名至今。

开封现存的老街巷大部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以明清之际形成并命名的街道居多,也有的是民国以来更换了名称的,甚至还有宋代街道的踪迹。这些街道和胡同,一方面既承载了古城的历史,蕴涵着精彩丰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又浓缩了古城的俗世百态,反映出开封的民风民情。

笔者喜欢穿越小巷,游走巷陌。置身其中,让人常常“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高大的槐树懒洋洋地矗立在路边,树荫下有三五个老人或打牌或观棋或闲聊,饲养的鸟儿悬挂枝头,百灵或者画眉唱出婉转的歌声。有人抽着旱烟,有人咂嘴儿品茗,有人哼着小曲儿,有人晃着二郎腿儿。远处传来收垃圾的铜铃声,于是街坊邻居便把早已准备好的“格囊”(河南话,意为“垃圾”)齐放在路边,架子车一来便小心倒上,生怕弄脏了街巷。在老街巷,不远处就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或者老门楼,而这些看似寻常的小院,或许就有名人住过;如今略显寂寞的门楼,砖雕、木雕、石雕艺术依旧精美。

每逢节假日,常有一些画家、三五成群的摄影师或者兴致勃勃的游客,走进开封的老街巷中寻找灵感,开启一场美妙的文化观光之旅。小胡同中移步换景,四合院里竹影摇曳,老门楼下铃铛发出悦耳的铃音,街巷悠扬的叫卖声,偶尔传来的相国寺的霜钟、铁塔的风铃、汴水的秋声,都为老街巷这幅油画点缀了更加悦动的笔触和明亮的色彩。

猜你喜欢
街巷胡同街道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热闹的街道
街道生活
陕南乡村聚落街巷曲折特征分析研究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雨中的街巷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风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