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西纸坊乡村旅游景区文化资源开发情况调查研究

2019-04-19 06:56延书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村落景区资源

延书宁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旅游显示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其一方面能够为传统乡村在当代社会找到持续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滨州西纸坊景区作为当地打造乡村旅游品牌——“黄河古村风情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2017年滨州市重点旅游项目和全国优选旅游项目,该景区的良性发展对于滨州市乡村振兴、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纸坊景区2017年开业以来,发展势头总体向好,但也暴露出景区设计缺乏独特性、 文化资源开发缺乏整体性等问题。文化资源是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石,为解决该景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该文从乡村文化旅游景区文化资源开发情况入手,对滨州西纸坊景区进行调查研究,

1 概念界定

1.1 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资源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具有文化属性的各种资料。可以将文化资源理解为人类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出的可被开发利用并创造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具有内涵与形式双重性、差异性、符号性等属性。

1.2 乡村文化旅游

关于乡村文化旅游,学界没有统一的定义,该文认为乡村旅游应具有以下几个要素:首先是发生在乡村地区;其次是建立在具有田园风味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基础上; 最后是乡村旅游是游客出于对自然纯朴的“乡村性” 的向往而产生的感官上与情感上的体验活动。综上,“乡村性”是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而“乡村性” 的实现离不开具通过文化资源展现出来的乡村景观与乡村文化,因而文化资源是乡村文化旅游景区打造和发展的关键。

2 西纸坊村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 村落概况

西纸坊村位于黄河北岸滩区,隶属于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360 亩。据村民介绍,西纸坊村自古以来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历史上也曾经营造纸业,由于靠近黄河,也有村民以捕鱼或摆渡为生。该村历史悠久,村碑记载:“洪武二年张文进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下转枣强又迁此,以姓立村。村西南多桑树,民以桑皮造纸,称纸坊。”

西纸坊村历史上经常受到黄河泛滥的困扰,1986年,政府投资建设新方台,村民迁往新村后保留了老村,因而老村在很大程度上保留黄河流域村落的原始风貌,被收购改造成乡村旅游景区,由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采用PPP 模式联合成立滨州汉乡缘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运营管理,2017年5月开业。

2.2 西纸坊村文化资源与开发思路

2.2.1 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1)聚落建筑

高台式建筑是黄河滩区村民为了防范黄河洪水而选择的建筑形式。村民在盖房之前垫起高3~5m 到8~9m的土高台,在高台之上建起院落,并用树枝或秸秆扎成栅栏。台基呈梯形坡面,前面留有上台下台的斜坡道,其他三面栽有树木,用以防水、防沙,或提供经济作物。屋内构造与陈设相比鲁北地区普通民居没有太大差距。

聚落建筑资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被开发为高台民宿,景区开发者对村民废弃的房屋进行改造,在尽量保留房屋原貌的基础上融合进现代化的装潢设计与生活用具,满足现代游客对于舒适、便捷旅行条件的需求。景区内民宿共有67 间,游客可选择独立院落、正房或耳房三种房型,价格在300~900 元不等。

(2)民俗文化

景区开发利用的民俗文化资源包括生产民俗、生活民俗、岁时节日和游艺民俗。具体而言,生产民俗包括制陶业、造纸业等生产技艺,在景区内被打造为陶艺工坊、造纸工坊等体验式手工作坊,让游客体验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黄河鲤鱼、炖笨鸡、马蹄烧饼等生活民俗资源打造成景区内特色餐饮;春节庙会、二月二踏青等岁时节日民俗资源转化为景区特色活动;吕剧、东路大鼓等游艺民俗转化为民俗表演,除了在春节等节日期间集中演出之外,每天有不同民俗表演的轮流演出。

2.3 文化理念

此处主要指西班牙高迪文化,高迪文化理念源于西班牙建筑设计师安东尼·高迪,其融合伊斯兰风格、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等诸多元素,并体现出模范自然构造的风格。西纸坊景区将高迪文化理念通过建筑物、景观小品的设计体现在景区中,打造了鱼骨桥、威尔平台等建筑与景观,丰富“自然田园”的黄河古村形象。

2.4 文化资源开发思路分析

西纸坊景区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按照地域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村落固有文化资源、齐鲁文化圈文化资源以及西班牙外来文化资源。

通过实地观察与访谈得知,景区中高台式民居,造纸技艺,黄河鲤鱼、炖笨鸡等特色餐饮,春节庙会,吕剧、东路大鼓等民俗文化资源原本存在于村落文化与村民生活中,属于该村落固有文化资源。盐铁技艺、制陶业,马蹄烧饼、欢喜团,山东快书、古彩戏法等属于西纸坊村所在的齐鲁文化圈层中的文化资源,在西纸坊村村落文化与村民生活中并未直接体现,但与村落整体氛围相一致。高迪文化理念则属于西方外来文化资源。景区开发者在选择利用文化资源时,由于村落范围较小,文化资源丰富程度有限,因而除了开发村落固有资源以外,还将村落所属文化圈层中的文化资源集中在景区内进行展现,并引入外来文化资源。

综上所述,该文认为该景区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思路为:以打造黄河下游古村为目的,以开发、集中与引入相结合为主要手段进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具体而言,立足于黄河古村这一定位,围绕“自然田园”“传统记忆”“乡村风情”主题,在开发该村落固有的特色文化资源的同时,将齐鲁文化这个较大的文化圈层内的文化资源集中在该景区体现。除此之外,在契合主题的基础上引入外来文化资源,与当地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开发。同时将文化资源运用在吃穿游购娱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3 游客对于景区文化资源开发情况感知

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方式调查游客对于景区文化资源开发的感知情况,得出以下结论见图1。

图1 文化资源开发思路

第一,游客特征鲜明。游客主要来自滨州市,这一方面由于景区知名度有限,主要吸引周边地区的游客参观,另一方面是景区购票实行滨州市居民半价优惠政策。大部分游客选择家庭出行,主要因为该景区距市区或周边村落较远,虽然有来往滨城区与景区的免费公交,但家庭自驾出行更为便捷,此外,多数父母乐于让孩子在乡村旅游景区内“亲近自然”,成年子女也会选择带父母来郊外游玩赏景。在收入与学历方面,多数游客收入处于中等水平,有本科或专科学历,这表明景区内物价水平、旅游产品质量需要与此相适宜。

第二,乡村性保留完好,景区核心竞争力较强。根据游客反映,该景区乡村性保留完好,对于想要体验“乡村性”的游客来说具有较高的体验价值。这主要由于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体环境的营造符合乡村性的氛围,如景区内乡村意象大都得到保留,路面用砖石或是泥土铺成并保留村中原来树木等植物。

第三,游客对景区文化资源满意程度总体较好,但仍有待提高。通过数据分析,多数游客认为该景区文化资源丰富性较好,但独特性有待提高,特色不够鲜明。同时还存在文化资源不能与环境融为一体等问题降低游客满意度。

第四,游客需求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调查数据显示,游客对饮食、票务等设施与服务满意程度整体有待提高,说明游客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

3.1 西纸坊景区文化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通过观察与游客调查,该文认为西纸坊景区文化资源开发存在如下问题。

3.1.1 文化资源保护有待完善

景区内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景区管理部门完善的保护。例如民俗表演艺人反映,最近民俗节目表演者出现流失现象,演出项目与数量有所下降;景区内的高台民居原貌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出现损坏与破败现象。

3.1.2 文化内涵挖掘层次较浅

一方面,对于精神文化资源开发不足,例如黄河古村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民间智慧等精神文化内涵在开发过程中被忽视;另一方面,对于文化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如高台民居凝结的是劳动人民在于自然相处过程中积累的朴素智慧与生活哲学,这样的精神内涵在景区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展现,这也是导致该景区缺乏独特性的主要原因。

3.1.3 文化资源开发缺乏整体性

景区文化资源开发思路在实施过程中尽管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村落中的“乡村性”,但也出现部分文化资源无法与当地乡村意境融为一体的问题,如景区内高迪文化景观,尽管符合景区“自然田园”主题,但与周边土坯、木质结构的建筑仍存在难以融合的现象,需要从整体出发,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

3.1.4 文化资源存在闲置现象

据村民介绍,景区内盐铁工坊在开放几天之后就逐渐关闭,可见其对于已开发的文化资源没有进行很好的管理,出现资源开发后闲置的情况。

3.5 满足游客需求意识较差

景区对于游客需求的满足存在错位现象,具体表现在食住行娱各个方面。例如,多数游客对于景区内由村民提供的小吃满意度较差,具有当地特色的正规餐饮数量较少;景区游客学历以专科或本科为主,人均收入属于中等水平,这决定充斥景区的低端消费品与消费环境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

4 改进措施

4.1 完善文化资源开发

首先,加大文化资源保护与持续开发力度。景区管理者应当按照文化资源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例如高台民居属于物质文化资源,需要景区管理者对于景区内民居进行档案整理,适当修复、加固以保证文化资源不被损坏。民俗文化资源则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需要保护相关民俗文化传承人员。同时还要对于已被挖掘利用的文化资源进行持续开发,尽量避免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

其次,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一方面,挖掘当地精神文化资源,如民间信仰、 劳动人民生活哲学等进行旅游开发,以展现景区独特性与文化深度。另一方面,遵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对于物质文化资源要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游客,例如建设体验形式多样的展览馆等。

再次,以乡村性为核心整合文化资源。体现在文化资源中的乡村景观与乡村文化构成的乡村性是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以乡村性为核心,在对文化资源进行选择性开发、集中、引入的过程中要首先体察其是否符合乡村性特征,并围绕乡村性这一主题进行整合开发,促进不同文化资源融合发展。例如挖掘高迪文化中“自然主义”内涵,并将其与乡村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展示。

最后,鼓励文化资源活态发展。景区中有部分原住民居住,据村民介绍,西纸坊村历史上曾是比较发达的村落,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村民大都多才多艺。因而应当鼓励原住民的文化活动,为其提供平台或服务,鼓励其传承并发扬文化习俗,继续创造具有乡村韵味的文化资源。

4.2 开拓市场

首先,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满足市场需求。首先,进行用户画像,明确市场特征;其次,对于游客进行细分,将游客划分为购买者、追随者、使用者等不同层次,如家庭中的青年或中年群体往往是旅游产品与服务购买行为的决策者和购买者,老年和儿童群体往往是追随者,各个年龄的群体均是使用者,但享受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侧重点不同,儿童更倾向于游乐设施和零食小吃,而老年人则更愿意陶醉于田园风光;最后,要做到准确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激发消费行为,提高重游率。

其次,加大营销推广力度。该景区知名度有限,主要集中在近程市场,不利于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盈利空间的扩大。因而需要通过宣传推广,包括新媒体营销,活动营销等组合营销方式吸引外地游客并提升本地游客重游率,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滨州市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城市知名度的提高。

4.3 提升管理水平

首先,规范村民行为。对于景区内的原住民,应当在发挥其活力与创造性的同时,注意原住民生活生产行为可能对景区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划定行为边界与利益分配方式,加强对于原住民的规范和监督,并主动进行沟通教育以提升原住民素质,树立其对于景区的保护意识与共存共荣意识。

其次,加强市场监管。景区内商贩较多,多数是村民或是周边民众自发经营而非景区管理者统一经营管理,因而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尤其是食品安全、景区物价等关系到景区形象的关键问题。可以通过联合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建立专业综合监督机制,通过进行专项整治、打造应急预案等举措保证景区市场规范、安全,提升游客满意度与重游率。

4.4 优化旅游产业链

首先,增加餐厅数量,开发特色餐饮。景区内餐饮问题是游客反映次数较为集中的问题,问题的焦点在于景区内规范的餐厅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散客,尤其是老年群体的需求,成为阻碍景区产业链延伸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障碍。需要增加景区统一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餐厅的数量,延长营业时间,同时可以通过聘用当地村民的方式开发当地特色餐饮。除此之外,需要对景区内自发经营的小吃进行规范化管理。

其次,提升民宿质量,营造舒适居住环境。通过对于游客访谈和查阅游记发现,景区民宿总体而言舒适程度、服务水平、乡村氛围较好,基本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但由于民宿位于村落,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蚊虫较多、停水停电等问题,影响游客体验,需要景区管理者与当地政府合作加大设施投入,做好应急预案,尽量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最后,推出特色文创产品。景区内旅游纪念品或文创产品存在临时性、低端化等问题。笔者发现,春节期间景区销售的文创产品质量较好,设计较为新颖,能够体现景区特色,但春节假期结束后景区便停止此类产品的销售,取而代之的是村民自发经营的低端、劣质、无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因而需要借助“文创热”,通过招商、举办创意设计活动等方式打造西纸坊特色文创品牌,借此扩大景区知名度与盈利空间。

5 结语

乡村文化旅游关键在于乡村性的打造,这离不开由体现在文化资源中的乡村景观与乡村文化,由此可见文化资源在乡村文化旅游景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单一村落范围较小,资源丰富程度有限,因而“开发、集中、引入”的文化资源的开发思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普遍性。通过对于滨州西纸坊景区的个例分析,能够发现该思路指导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该文提出相关开发原则与改进策略,试图对于乡村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与文化资源开发提供有效的建议,并对于西纸坊景区可持续发展与滨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村落景区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我给资源分分类
『摘牌』
“摘牌”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某景区留念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