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

2019-04-19 10:00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致橡树舒婷外国

《致橡树》就是为了表达女性的爱情观吗?

舒婷的《致橡树》创作于1977年3月,面对的是刚刚经历了“文革”的大地。这首诗以崭新的姿态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爱情追求和独特的审美理想,诗中确实洋溢着一种对传统女性地位观和价值观的质疑与否定,也有作为女诗人对独立人格和自由自强精神的呼唤与追求。

据说,舒婷是在和诗人蔡其矫聊天时起的创作灵感。当时蔡其矫说:“有的女性漂亮,但没有头脑;有的女性有头脑,但又不漂亮;还有些女性既漂亮又有才华,可是不温柔。”舒婷听后很生气,觉得男人看女人的眼光太过挑剔,女性也有自己的想法,也对理想中的伴侣有所希冀。所以,那天回到家,舒婷一口气写成了《致橡树》。比肩而立,深情相依,对平等、忠贞的爱情的追求固然是诗歌想要表达的重点,但仅作为爱情诗理解还是肤浅了些。诗中的“橡树”可以是“爱慕的对象”,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美好事物”。“木棉”与“橡树”的感情可以是男女恋情,也可以扩大到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理解尊重的美好关系。不管怎样,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是这首诗最大的光芒。

开化中学 邱慧萍

阅读像课本中《获得教养的途径》这样的外国作者写的议论文,我常常感到很难理解,抓不住作者的观点,该怎么办?

觉得“很难理解”,可能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不习惯外国作者的表达方式。《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从德语翻译过来的,德语与英语都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有较大的差别,翻译后的文句比较长,修饰语比较多,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理解的难度。比如第2段“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一句,长达42个字,这与通常比较简短的汉语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差别。

二是不习惯阅读议论文。阅读议论文先要理清文章的脉络。这篇文章的脉络是比较清楚的,第一部分共5段,除第5段是一句话外,第1、3、4段的段首第一句就是本段段意,第2段的段意则表现在第1、2两句。将这几句话串联起来,就构成了第一部分的框架,文章的意思就呈现了大半。其次是弄懂内在的逻辑关系。逻辑思维相对抽象,其中涉及许多不易理解的概念,比如第1段中的“某些狭隘的目标”“自我意识”,第2段中的“象征、幻象”“鲜活的意识和理解”“虚假的慰藉”等等,这些都容易让读者感到困惑。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要多分析外国作家的语句结构,二是要提纲挈领,了解文章脈络,再去理解其逻辑推进的思路,分析探究其中的重要概念。我的建议是多读几篇,习惯之后就不会觉得难了。

台州中学 屈伟忠

[问题收集: 富阳中学 王斌杰]

猜你喜欢
致橡树舒婷外国
舒婷《致橡树》(节选)
舒婷的鼓浪屿
致橡树
外国公益广告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诗人舒婷的爱情故事
诗,我喜欢舒婷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外国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