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论师德培养

2019-04-19 12:08牟善英
科教导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牟善英

摘 要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与师德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建设工作。社会、家庭、个人各方面因素都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要提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培养师德,应从下列两点着手:(1)提升教师自我心理健康状态,进而优化师德培养;(2)强化社会支持与心理协助系统,优化师德环境。唯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高尚的师德;有高尚师德的高校教师,才能有培养国家社会优秀人才栋梁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心理健康 师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3.031

Abstract The maintenance of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are a long-term and sustained construction work. Social, family and personal factors all affect the mental health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cultivate teachers' morality,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points: 1. To improve teachers' self-Mental health, and then optimize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2. Strengthen the system of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and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of teachers' morality. Only teachers with mental health can have noble teachers' morality, and only university teachers with noble teachers' morality can have the mainstay of cultivating excellent talents in the national society.

Keywords colleg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teachers' morality training

教育工作是百年树人的工作,教育事业是良心事业,教师每天面对着不同特质的学生,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学生的特质也随时代及社会而改变,教师的职业角色也时时面临着多变的挑战。

习近平曾多次在公开讲话中说到:教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要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知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习近平也指出:“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心理健康的人群。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他们是青少年的指路人、引路人。

依据中央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心理育人质量。

因此,本文由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角度讨论师德的培养,希望能对高教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师德培养提供建设性的建议策略。

1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培养的相互作用

师德的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高尚的师德。提升师德培养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追求自我完善、自我更新必要的條件。

师德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性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师德培养的影响如下:

1.1 教书育人基本职责的影响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对于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已经有非常明确且精辟的论述。故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对教育工作有热情是完成教师工作的前提。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佳会造成情绪不稳定、职业倦怠的状况,可能在教学工作上缺乏责任心、教学走过场、课前不准备、上课不脱稿、课后不总结、不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轻忽教学质量管理等,影响对教育工作的进行与热情。

1.2 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依据中央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学高者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人格与品德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更是现代教师重要的职责之一,教师心理健康是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高校教师素质重要组成之一,此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健康发展。

1.3 人际交往关系的影响

教育事业非独立完成的事业,是一项集体事业。教育工作必须透过学校体系中不同层级的人合作完成,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工作将面对的不止是教师个人,还有学生、学生家长、领导与同事。若教师心理不健康,无法正确处理好这些人际合作、沟通交往关系,将使教学及教育工作上无法顺利开展。

1.4 对教师生涯发展的影响

教师职业生涯是一个长期、动态、连续、纵贯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历程,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三阶段:(1)生存关注阶段,(2)任务关注阶段,(3)发展关注阶段。每个阶段教师均有不同的压力必须要去面对,在此三阶段的生涯发展期间会有成就满足的高潮,也会有“高原现象”的停顿、退步低潮。若教师心理不健康,将无法坦然成功的度过每一个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2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2.1 社会因素

国家发展、社会变革和知识更新的迅速,高校教师身为培养国家人才的教育者,必须迅速学习和掌握新的文化与知识,才能满足社会环境的需要,故教师的压力跟危机感必然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中国传统观念里将高校教师定位为社会精英、高阶知识分子,具有极高的社会声誉及地位,但随着社会变迁、经济水平提高后,师生关系中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交往关系,演变成顾客服务的商业关系。这种师生关系的颠覆也给高校教师带来心理压力的冲击。

2.2 学校因素

教育事业是一个生态运作体系,为保障教育与教学的正常运行,有其科层化的管理制度。科层化为教师创造了有利的教学教育活动及学术科研的相关条件,但有时也相对的也限制了专业发展与学术自由。教师在行政科层与学术两种权威下,如果本身的心理条件不足,将导致心理不健康的状况产生。

同时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学校对于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及科研学术工作的要求自然也跟着提高,高校教师在工作量上也是逐年提高,这也是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2.3 个人因素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因素,除了社会及学校因素外,教师个人的身体健康(高血压、脑栓、疼痛等)、人格特征(敏感、脆弱、多愁善感等)、心理素质(自我期待高、要求完美等)、家庭生活(婚姻、亲子、家庭经济等)、人际社交活动等这些个人因素也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3提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培养师德的策略

3.1 提升教师自我心理健康状态,进而优化师德培养

(1)养成健康管理的生活习惯。身心健康互为一体,高教教师平时应注意生活作息、飲食及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充沛的体力与精神饱满,做好自我健康管理,以达到身心平衡。

(2)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与自我期待。高校教师应培养积极正向的自我观念,悦纳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培养良好的心理质量,提高挫折容忍力,以乐观正向的态度面度对现实,并培养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的适应力。

(3)增强自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坚定自我信念。社会多元化发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充斥着社会氛围,各种诱惑也在高校教师的生活四周,高校教师应坚定自我信念,拒绝诱惑,维持教师形象与品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师”,所以高校教师的工作职责不仅在传递专业知识,还应关注学生的成长与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发挥特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争取自我的地位。高校教师工作是善良、尊重、有感情、有关怀的;因此,高校教师应增强自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工作目标当成终身职志来奋斗。

3.2 强化社会支持与心理协助系统,优化师德环境

3.2.1 提升高校教师社会与经济地位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需求论,他认为人有(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3)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4)尊重(Esteem)和(5)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当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因此,切实提升高校教师的社会与经济地位,满足高校教师生存的低层次需求后,才能激励高校教师追求师德的提升。

3.2.2 建构良好温暖的人文氛围及环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校应坚持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注重人文与科学精神相应结合,为教师营造宽容、和谐的校园氛围;并创设自由交流、平等合作的教学文化,让校园成为信任、尊重、平等、包容的合作共同体。高校教师在良好温暖的人文氛围及环境中,自然而然能够维护自我的心理健康,并培养良善的师德。

3.2.3 健全完善多元合理的教师评价系统

高校应以严肃师德建设的角度来健全完善多元合理的教师评价系统。从长期及短期评价、静态及动态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等不同方式的评价相互交错,以完善多元合理的评价系统体现良好师德的发展性与稳定性。

4 结语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与师德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建设工作。然而唯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有高尚的师德,才能提升心理育人的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周洁.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2] 何碧如,何坚茹,叶柏霜.教师心理健康视域下的高效施德建设[A].旋言探圣,2013(3):93-94.

[3] 文萍.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15.

[4] 王晓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和谐教育生态建构[A].学术论坛,2011(1):194-198.

[5] 王倩.现代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研究[A].文化与教育,2018(5):121-122.

[6] 罗斌.高校师德建设探析[A].黑河学院学报,2017(11):109-110.

[7] 刘欢.浅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A].人才资源开发,2017(5):144-145.

[8] 李珂,包金运.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探源与其缓解对策[A].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545):91-92.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合格的高校教师
花钱评高校教师让学者斯文扫地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