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2019-04-19 12:07龚勋熊恋汪招霞肖乐唐慧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普通中学父母教养方式

龚勋 熊恋 汪招霞 肖乐 唐慧玲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行为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346名普通中学、工读中学、少管所的青少年施测。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严厉与惩罚、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偏爱被试与被试的校园暴力倾向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被试的校园暴力倾向的相关均不显著(P>0.05);不同类型青少年在校园暴力行为及其父母教养方式上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不同类型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行为各有不同,其父母教养方式也各有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校园暴力行为。

关键词:普通中学;工读中学;少管所;校园暴力行为;父母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7-0059-04

校园暴力是指给学生或教师带来身體或心理伤害的行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暴力形式,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1]。目前,国外对校园暴力的研究较丰富,而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时间不长,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2,3]。有研究表明,校园暴力更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展阶段,其产生暴力行为的概率是非常高的[4]。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或对待孩子时的一种行为模式或倾向[5]。大量研究指出,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都有重要影响[6,7],父母对待孩子时所体现出的情感上的温暖与理解、惩罚与否认等均与孩子的暴力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这表明子女在感情上得到父母的回应与理解,在行为上得到父母的支持、肯定与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其暴力行为及是否易产生暴力倾向[4,8,9]。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启蒙教师,家庭环境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家庭环境与孩子的暴力行为一直是研究热点,然而当前有关校园暴力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述评上[7,10,11],比较缺乏实证支持。因此,本研究采用实证方法,以普通中学、工读中学、少管所青少年为被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校园暴力行为的关系,为降低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行为提供参照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湖南某地区普通中学、工读中学、少管所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380份问卷,回收346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05%。其中,男生276人(79.77%),女生70人(20.23%),年龄在12—18岁间(M=15.96,SD=1.99);普通中学105人(30.35%),工读中学113人(32.66%),少管所128人(36.99%)。

(二)方法

1.暴力行为量表[12]。采用由支愧云、陈永进等编制的《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该问卷主要包括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两部分。该问卷共36个项目,采用1(从没有)—5(总是)的5点计分。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均达到了0.81;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两部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达到了0.82,分半信度达到了0.71;被试心理暴力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5.961和1.532;身体暴力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6.377和2.089。

2.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13]。采用Carlo Perris等人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修订后的量表共115个项目。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有58个项目,包括情感温暖与理解(x=44.523,s=11.140)、严厉与惩罚(x=22.389,s=7.225)、过分干涉(x=21.538,s=4.910),偏爱被试(x=10.061,s=3.261)、拒绝与否认(x=11.811,s=3.663)、过度保护(x=11.109,s=3.000)6个维度;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有57个项目,主要有情感温暖与理解(x=46.999,s=11.889)、严厉与惩罚(x=16.102,s=5.448)、过分干涉与保护(x=37.180,s=7.545)、偏爱被试(x=10.724,s=3.100)、拒绝与否认(x=16.252,s=4.796)5个维度。

3.统计处理。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二、结果

(一)相关分析

各变量间的相关矩阵如表1所示。结果发现:父亲在教养孩子时所表现出的严厉与惩罚、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与被试的暴力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母亲在教养孩子时所表现出的严厉与惩罚、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偏爱被试与被试的暴力倾向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父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被试的身体和心理暴力倾向均呈显著不相关(P>0.05)。

(二)方差分析

1.不同类型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不同类型青少年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上的方差分析:不同类型青少年在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维度(情感温暖理解、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上,以及母亲教养方式的4个维度(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保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上的差异均显著(P<0.05);在母亲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维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普通中学生与工读学生在父亲教养方式的5个维度(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母亲教养方式的3个维度(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保护、偏爱被试)上的差异均显著(P<0.05);在父母教养方式的严厉惩罚和母亲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维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普通中学生感受到来自父母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而工读学生感受到来自父母更多的是过分干涉、保护、偏爱被试,感受到父亲更多的是拒绝否认。(2)普通中学生与少年犯在父亲教养方式问卷上的5个维度(情感温暖理解、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以及母亲教养方式的3个维度(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偏爱被试)上差异均显著(P<0.05)。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过度保护以及母亲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维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普通中学生在父母中获得的情感温暖理解高于少年犯;而少年犯感受到父母的严厉惩罚、偏爱被试,感受到父亲的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均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3)工读学生与少年犯在父亲教养方式问卷上的严厉惩罚以及母亲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保护、惩罚严厉维度上差异均显著(P<0.05);在教养方式的其他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相比于工读学生,少年犯受到父母更多的是严厉惩罚;而工读学生感受到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度干涉保护高于少年犯。

2.不同类型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行为比较。对三种不同类型青少年的暴力行为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不同类型的青少年在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行为上的差异极显著(P<0.001)。进一步做多重比较发现:普通中学生与工读学生在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普通中学生的暴力行为显著少于工读学生;普通中学生与少年犯在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普通中学生的暴力行为显著少于少年犯;而工读学生与少年犯在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

三、讨论

(一)不同类型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校园暴力行为的差异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普通中学生、工读学生、少年犯三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14,15]。在家庭中,普通中学生感受到来自父母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以及更少的严厉惩罚、过度干涉保护和偏爱被试等;少年犯感受到来自父母更多的严厉惩罚;工读学生感受到母亲更多的过度干涉保护。此结果表明,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易导致孩子上网成瘾、挥霍无度、厌学逃课、离家出走、打架斗殴、亲情冷漠等不良行为,甚至出现杀人等极端攻击行为。消极的教育方式,孩子也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和想法,在自己遇到困难时,难以冷静的去自我调节,而是借助暴力行为来宣泄自己的烦恼。父母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的教育,使子女容易发展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或是表现为强烈反抗、冷酷、残暴等另一极端。这样的孩子会比较多的表现出负面情绪和行为,因而更容易对同龄人施加压力,以缓解自己的压力。相反,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使孩子能够顺应自己的天性,在一个安全、稳定的教养环境中完成自己在中学发展阶段的发展任务,并取得一定的学业成就。

方差分析结果还表明,普通中学生、工读学生、少年犯这三种不同类型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行为存在显著差异,验证了研究假设[14,15]。普通中学生的暴力行为最少,而工读学生和少年犯的暴力行为没有显著差异。普通中学的学生能较好的适应周围环境,与人和谐相处,暴力行为较少。工读学校的学生大多有叛逆、厌学逃课、离家出走以及打架斗殴等严重不良行為;而少年犯将不良行为以犯罪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工读学生和少年犯的校园暴力行为差异不显著。

(二)青少年的校园暴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父母在对待子女时若采取一些消极教养方式,甚至把自身的压力释放在孩子身上,易使孩子产生校园暴力行为。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研究假设[16-18]。显而易见,对于受到父母重视与疼爱的孩子而言,被忽视或是遭受虐待的孩子在成年前发生的暴力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要高出很多。除此之外,消极的教养方式还会疏远父母跟子女之间的情感,削弱控制力度,让子女同外界不良因素之间的接触更趋频繁。在此环境下,子女会感到沉重的压力,最终可能会选择以极端的方式保护自己。就溺爱型家庭而言,通常情况下,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对子女千依百顺,无限制袒护,会让子女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性。父母保护过度,会让子女产生强烈的依赖感,独立性较差,难以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另外,还会变得狭隘自私,不经过深思熟虑,盲目行事。如此一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易于引发矛盾冲突。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其没有正确的引导,在其出现逆反的心理及行为时,对其严厉惩罚、过度偏爱保护、干涉,或否认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会使孩子形成不恰当的应对方式,产生暴力行为。本研究还表明,家庭环境与孩子的校园暴力行为的关系密不可分,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培席,王绵珍,兰亚佳,等.大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12):943-946.

[2]Cantalupo N C.How Shoul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pond to Peer Sexual Violence on Campus? What the Current Legal Environment Tells Us[J].NASPA Journal About Women in Higher Education,2011,3(1).

[3]Laker J A.What Should We Be Doing to Reduce or End Campus Violence?[J].Journal of College and Character,2011,10(4).

[4]张哲仁.中学校园暴力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5]龚艺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6]邵海英.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439-441.

[7]金凤仙,程灶火.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犯罪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3):468-472.

[8]王梦雅.中职生校园暴力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6.

[9]张维蔚,林丽云,熊莉华,等.青少年暴力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02):261-263.

[10]梁丽琨.我国中学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其预防对策[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11]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7(4):38-43.

[12]支愧云,陈永进,夏薇,等.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编制及信、效度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2):179-182.

[13]王希林,马弘,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167.

[14]程灶火,金凤仙,王国强,等.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对青少年违法的影响及影响路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2):287-292.

[15]张维蔚,林丽云,熊莉华,等.青少年暴力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2):261-263.

[16]李董平,张卫,李丹黎,等.教养方式、气质对青少年攻击的影响:独特、差别与中介效应检验[J].心理学报,2012,44(2):211-225.

[17]孙丽君,杜红芹,牛更枫,等.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1):65-75.

[18]叶宝娟,杨强,任皓.气质和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交互效应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5):684-687.

猜你喜欢
普通中学父母教养方式
普通中学建立内部控制的思考以及完善探讨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人际信任的中介效应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问题行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学前儿童社会化不足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如何让普通中学体育教师走出待遇困境